水草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4月8日 2017

<<成都--老茶馆>>

— 原创 —

秦振廷(水草): 摄影 / 文字

____

一、彭镇老茶馆 ---- 摄影界鼎鼎有名。

二、早听说成都老茶馆因旧、老、地道、原生态而闻名,并且汇聚不少前来采集素材的摄影大伽及文艺老炮儿,见到的第一眼直觉惊呼,果然名不虚传。

三、成都市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土得掉渣但却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老茶馆。

四、茶馆是幢平房,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两面临街,前后门口全是长长的木质旧铺板和竹椅。

五、青砖加木质结构的老茶馆斑驳破旧,木柱木梁灰青小瓦,脱落的石灰墙中可见原先打底的竹篱,屋顶楼阁木架穿榫,青瓦低檐。

六、上午清亮亮的光从瓦缝里、檐角边漏下来,把地面、茶客、物什照的幽幽暗暗,连同那烟雾、那茶香、那水气,让老茶馆变得明暗迷离、醉梦真幻不清了。

七、几只高悬的白炽灯有些昏暗,正中屋檐处一扇天窗和两头的进门处能透进些许自然的光线。

八、老茶桌、老竹椅、老茶碗、老茶客,给人恍若隔世之感。

九、茶馆的地面保持着原先的硬土,久而久之形成了坑坑点点、凸凹不平、厚厚的“千脚泥”,千脚泥泛着黝黑青石般的光泽。

十、特别是老茶馆里文革时期痕迹依然可见,墙壁上毛主席画像,虽然色彩暗陈,却依旧巍然,目光炯炯;红色宣传画及旧时标语,见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历史。每一处犄角旮旯,都留有历史的沉淀,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 。

十一、老虎灶是老茶馆的中心,至今沿袭着以蜂窝煤为燃料烧开水的传统。灶内暗藏水箱,方便使用热水,能让热能最大化利用,我们新疆农村的土暖气大概就是这里学来的(笑脸)。

十二、当地人喝高腰杯一元,外地来宾(摄影者)喝盖碗茶十元(可拍照),皆是普通的绿茶——毛峰,外加些许茉莉花,朴实而散着清香。

十三、一大早老人们习惯来到茶馆,三五一桌聚众而坐,要一杯清茶,喝一口,说几句,或看报,或打牌,或打盹,闲谈、议事、打听、商量、娱乐,谈古论今,天文地理,家长里短,海阔天空,谈笑生风,自得其乐,这不是品茗,就叫喝茶。

十四、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之所以话多,除老来有闲和害怕孤独外,也因为老人阅历广,见识多,有一肚子话要说、可说,又听又说,信息交汇传递,既是消遣也是吐故纳新。

十五、别看这些老人虽然都是农村大爷,吃茶么,哪儿都能吃,他们齐齐地来到这老茶馆里,主要享受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趣、一种滋味,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要不,他们怎肯数年如一日,大清早起床,摸着黑,头戴星星,身披露水去赶这个藏在小镇深处的老茶馆呢!或许茶馆里的这种怪味,才是他们最感亲切的气味呢,缺了它,他们一定会感到生活显得枯燥又乏味。

十六、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们浮躁的身影,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清闲平淡的生活方式。

十七、老茶馆斑驳的台面,黝黑青石般的千脚泥,光泽朔料壳的瓶,吱吱作响的竹椅,茶客们的老汗烟组成了这座老茶馆的独特风景线。

十八、这些茶客很淳朴友好,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一点不反感,有的人还特意整整衣领,任你随便拍摄。

十九、要不是火车票原因,我多想端一杯盖碗,坐在老人们中间,和他们闲聊,摆谱,听他们讲老茶馆的故事。

二十、川西坝子“掏耳朵”的享受是外地朋友时常好奇的。就像四川火锅的汤锅和油碟,构成了火锅美食的绝配。掏耳朵师傅身穿唐装兜揣功夫秘籍书游走于茶馆中,一双火眼游弋着每一个茶客动态,生意时时发生 。

二十一、老茶馆跟前的饭馆——春波楼,因为老茶馆的存在,生意红红火火。

二十二、斑驳的老茶馆承载着岁月的蹉跎,更吸引着潮人的涉足,好似央视年代秀节目一样,40、50乃至90后的新生代给老茶馆不断注入着摆不完的龙门阵。

二十三、彭镇因为她而名声远播; 她是老成都区域茶文化的标本。

------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9605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见闻民间文化
展现与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水草
创作 18 粉丝 167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