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法国人阿维在巴黎创设了世界上第一所盲童学校。90年之后的1874年,一名英国传教士在遥远的东方在古城北京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他就是威廉•穆瑞,他被誉为“中国盲人教育之父”。
威廉•穆勒出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父亲是锯木厂的一位铁匠,共生育了10个小孩,威廉•穆勒是其中唯一的男孩。他九岁的时候,因事故失去了左臂,但他坚持学习,不久申请到苏格兰圣公会的传教工作,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每天早晨三点就起床学习到八点,还坚持利用工余时间到格拉斯哥大学听课,1870年,他赢得了苏格兰圣公会中国北方负责人的传教工作,他来到北京的主要工作是发售汉字版《圣经》。
一次,威廉.穆瑞在北京遇上了三位盲人,他们真诚的向威廉•穆瑞索要圣经,威廉•穆瑞给他们念了福音书,盲人们听后感觉愉悦,其中一位要拿钱买福音书,威廉•穆瑞只能告诉他们:“这些书都是为明目的人准备的,他们看不了”。盲人说,他有明眼人朋友,可以读给他们听。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威廉•穆瑞,他决定要为中国盲人做些事,要创办一所中国盲校。
要让中国盲人进学校学习,首先要让中国盲人掌握盲文。众所周知,中国汉语体系本身极其丰富与繁杂,一位19世纪60年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说:“对于一个想真正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人来说,他会发现语言的障碍比跨越万里长城还要困难得多••••••”
本身肢残的威廉•穆瑞,抱着对中国盲人的同情和对盲人教育的热爱,自学中文汉语,自学布莱尔盲文、穆恩体盲文,依据中国人通用的《康熙字典》,发明创制了中国第一套盲文“康熙盲字”。
随着建立盲校条件逐渐成熟,187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盲校在北京的东城甘雨胡同正式成立。威廉•穆瑞任校长,把学校命名为瞽叟通文馆,在康熙盲字基础上,威廉•穆瑞编写出了《中国盲文识字课本》,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盲文教科书范本。
从1874年学校创办,直到1891年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7年时间里,威廉•穆瑞在管理盲校的同时,还坚持在教会工作,以维持盲校的正常运转。在盲校,威廉•穆瑞教授盲童学习盲文,学习演奏乐器,有的乐器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的乐器是威廉•穆瑞自己用弹簧片、丝绒、皮革、毛毡等制作出来的。

1900年,北京爆发“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原本紧张的教民矛盾得到激化,华北多地的传教士被义和团杀害,教堂被毁坏,北京盲校遭受重创,庚子事变前,学校拥有男生40名,女生7名。可事变后只有七名学生犹存。威廉•穆瑞家也四处分散,事变结束后一家人才得团聚,不久,学校从废墟上复办。因为李鸿章的孙子是盲童,来到盲校做学生后学习成绩不错,因此学校获得了一笔赔偿款,威廉•穆瑞用这笔钱在学校原址附近新建了一所更大的校园,但遭受打击的威廉•穆瑞,精力大不如前,身体日益虚弱,积劳成疾于1911年9月6日病逝。
在这之前,中国“盲哑之儿童,贫则乞食,富则逸居”。威廉.穆瑞将近代盲教育引入中国,该校在威廉.穆瑞逝后仍在延续。威廉•穆瑞病重时,为了学校办学不受影响,未雨绸缪及早筹划,他去世后其夫人出任校监,他女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1914年时,学校在校学生又增加到男生31名,女生7名。1920 年,学校迁往恩济庄,改名“北平启明瞽目院”,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 年8 月24 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改名为 “北京市盲童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

在北京市盲人学校校园教学楼前,一尊青铜人物塑像悄然矗立,在铜像的下方写着:穆•威廉,苏格兰传教士,1874年创立北京市盲人学校。

(文字资料选自《中国特殊教育史话》,图片选自南京特师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