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承载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山西省柳林镇锄沟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民族文化艺术风情特色。锄沟村的刘桂兰老人,现年78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十三岁受姑妈的影响学习剪窗花,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2005年被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聘为专家顾问。2012年,在锄沟家中设立了“剪纸作品展览室”(工作室),研究创作、传艺授徒。
国内知名剪纸研究者评价她“风格古朴淳厚,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黄河流域秦汉文化的艺术元素,是继柳林当地著名剪纸大师王继汝之后的又一位剪纸奇才”。
虽然没有很高殊誉,但是她的剪纸古朴厚重,仿佛原始的图腾,穿越千古的风尘,一步步地走来。
老伴去世后,老人耳聋眼花和人沟通困难,听不到有人敲门的声音,听不到跟前有人说话,记性也不好了,但是剪纸水平却不减当年。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剪纸基本占据了她生活所有的内容。

她正在完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现在创作“立夏”,一幅稻田地的画面,图案淳朴人物形象生动,仿佛身临其境。

基本上是脱稿创作,想到什么剪什么。哪里有差池,用铅笔随意的添加几笔。

不小心破了的地方,老人小心翼翼的用玻璃胶布粘贴好。

有时候捏一块红纸,叫人不由得担心是不是剪断了?结果打开一看,居然还是连着的,老人家的手真的好巧!

她的徒弟很多,时不时有人登门拜访学习剪纸,她总是热情讲解其中的要领。

随意拿一幅剪纸作品,她就会滔滔不绝讲出其中的故事。

一年四季、人物事件、古镇景象、民俗活动等,她都会连环而又完整的剪出系列故事来。

她很自豪的展示她的大学生徒弟。

三次登门拜访老人,这次有点感冒,不高兴的样子也很可爱,感觉像我的奶奶。

刘奶奶正在展示她的婚俗文化作品“拜天地”。

珠联璧合鸳鸯成双,幸福之门新郎新娘正在举行拜天地仪式。

墙壁上贴着一幅“六十年代的生活”的剪纸作品。叫人不由得陶醉其中,这就是她的经历、她的思想和她心中所向往的生活。

刘奶奶不会写字,“柳林盘子秧歌弹唱”却画的不错。天官盘子会会,旺火跟前男女老少扭起了大秧歌。

一年四季,春季播种、夏天纳凉、秋天收获、冬季年俗文化节过得红红火火。

男耕女织农家和谐而幸福的生活!

石榴花开的季节,子孙多福的观念在传统剪纸中,是一种闪烁着圣洁灵光的观念!

天上人间自在心,一幅完美的理想境界。

“棉花变布”的过程。

纺棉花线的过程,右手转动纺轮,左手拉着线头,丝丝缕缕随着转轮缓缓而出。

浆线的过程是为了增强线的粘度,提高线的韧性,使其挺括。这样织布时不易断线、不出毛,以便后续的各道工序。

浆好后的线要用力拧干,抖开,挂在通风的地方使其自然风干。

然后是经线的过程,经板上面固定有铁柱,线筒按花色设计的要求顺序地套在这些铁柱上,要织出什么图案就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图案依次摆放。

在织布过程中,双手轮流操作,右手投梭,穿过经线,交给左手,右手拉动钢扣,拍打一次纬线,这时脚踩踏板一次。

老人也关注时事政体,“纳税光荣”体现了自我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感情,一派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十幅连环画面代表柳林的年俗文化,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小年、扫窑糊床、送灶王、蒸花馍、过大年、团圆饭、扭秧歌、烧旺火、盘子会到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循序渐进画面精致而感人!

聚宝盆在民间传统民俗中,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老百姓心中希望能够获得聚宝盆,因为获得了聚宝盆就是获得了财富和获得了幸福。聚宝盆的外形,还有石榴、寿桃、猪羊牛群,人丁兴旺等元素结合到一起,表达了刘奶奶淳朴的思想感情!

她眼中的“国富民强”有飞机、汽车、轮船、公园和温暖的家,同时也剪出了她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老人淳朴善良的情感,学校、医院、商场、公共场所、火车、汽车、摩托车等,剪纸作品内容表达的生动丰富。

“青龙古城”剪纸作品,东西南北四城门,抖气河环绕全城。祠堂、庙宇、建筑、巷道和人民生活等。整个剪纸作品,就是一幅记忆里的情景画卷,叫人不由得感觉熟悉而又温暖!

锄沟古镇木质吊楼、钟楼山。柳林古镇的香严寺、沟门前、抖气河等以及其间的故事情节……小小的方寸之间成了一个剪纸艺术的殿堂,仿佛又看到了数年前古镇的繁荣景象和政通人和的情景。

刘桂兰老人古稀之年仍担忧着剪纸技艺的传承。活态的文化“古老的图腾”守护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底线和情感底线,是人类文化在时代中一个古老而又真实的存在。因此,我们应当竭力的留住那些古老的手艺,让它们永远温暖的和我们的生活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