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赞】演奏上海交响乐团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心印”者,即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无所印,心无所心。心印于事,则体必纷,心印于物,则体必淫。于无印,于无心,心从无宅,印从无精,一灵不昧,善果臻身。人本有心而自失之,人能印而自失之失非其失,则可有心;弃其所弃,则可能印。即知其心,既知其印。既知其印,即知非心有心。既知非心,即知有印非印。印不印印,心无心心,真神真气,合我真精,一元三品,是印是心。敛情敛意,忘见忘闻。三年乳哺,一纪飞升,如此真道,名得真心,真心一得,七窍皆灵。 心印经,是阐敷至道之玄机,剖露性命之根蒂。实登真之路径,为度世之梯航。学者苟能造其理,达其辞,穷神以知化,参玄以入妙,知心为一身之宗,操养不失;勿塞勿闭,四闼光明,天宇泰定,虚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彻,如月现于江,如星涵于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为心,孰为印,至于心印俱忘,神与道俱返其天真,则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 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列子·黄帝篇》,叙述 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 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 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 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又,《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 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炼精化气」阶段 ;「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 炼神还虚」先秦时期的《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 节。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上药,是上品大药,非是寻常之药物。此经所讲的上药“神”、“气”、“精”,也不是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而是元神、元气、元精。元神君思虑神,元气母呼吸气,元精长交感精。其应在天,则神象日,气象斗,精象月。在地则神法火,气法土,精法水。在人则神载性,气载精,精载命。神浮而精沉,气居浮沉之间。精不外妄泄则元气混融,元气混融则元神安逸。三者既固,则鼎器渐完,鼎器既完,方可言修炼。 就一个人的形体性命来说,离开神气精,人就不能生存。所以说人的健康和智慧,都离不开这三者的维持。神气精三者,精是基础,《黄庭经》说“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是身中液体物质,包括身中各脏腑中的液体。气有呼吸的空气和液体为火熏蒸熔化而成之气,如水蒸气。神是身中气化的微妙不可识见者,然而又是实有者,所谓“精气足则神旺”。此三者运行于身,人便不死。三者旺盛,人便健壮;三者损弱,人便衰病。所以说此三者为之上药。或谓:药须服用,才能取得药的功效,这种生命物质,譬之为药,将如何服用?《心印经》讲的就是如何服用,而服此上药将达到的超凡入圣方法。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道德经》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恍惚者神气之枢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蕴,此合三为一,乃太极之根,先天之宰,所谓从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联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虚极静笃,必须经过恍惚杳冥之时。恍惚杳冥之时,即是神气交媾而入于混沌之状态。在混沌状态中,则昏昏默默,不识不知。识神之思虑念想,人欲之喜怒哀乐,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来,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尽于此际可以体验出来。当时景象,真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实为超凡入圣修道学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经所说的先天一炁,叫做药物。因此种药物,完全是由神气精三者混合一处;从恍惚杳冥中产生出来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调呼吸之气,渐为胎息,摄取为先天之炁,这就是服炼长生大药。 "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道德经》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 始即道,神之所由,君也。母即德,气之所由,根也。无者易空,有者易物。存则空生,守则物化,颠倒之则窍妙同玄,有无相入。顷刻者,候中之候,此化三归一,炼精而作地仙之道也。 存无,就是致虚,致虚要一念不生,而生其真。守有,就是心息相依,达于恍惚杳冥境界。恍惚杳冥中的精、象,就是真空中之妙有。所谓守有,即守此恍惚杳冥中之精、象,真空中发现之一灵妙有。但守不是有意识的用意,如用意,即不是自然无为了,而是要不守而守。盖所以存其无即所以守其有也。如不能存无,就决不能守有,无、有二者,实是一也。顷刻而成,是说妙有一到,周身泰和,融和舒畅,不可名状。这一景象得之于顷刻。所谓成,即成此景象也。此景象之成,来自存无,故存无越久,妙有越旺,身中景象越奇。 存无,即《悟真篇》[4]所说“恍惚之中寻有象”。守有,即《悟真篇》所说“杳冥之内觅真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