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图制作:荷 图片来源:手机拍摄 文字来源:草堂内讲解员和网络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浣花溪公园旁,占地24公顷。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其位置。在这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唐代遗址

杜甫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在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兴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改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及屈原、李白、陆游、苏轼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柴门内陈设保留着杜甫时代的样貌;书斋内一张书几,摆放文房四宝,再现当年杜甫创作伟大诗篇的陈设。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当年杜甫和朋友吟诗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览馆陈设着中国历史从宋代以来出版的各种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铅印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赋诗。 江 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葇。 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无老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院里的五棵桃树和种的一些草药。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一朱德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游草堂咏怀杜甫 荷 黄口便熟工部诗, 迟暮才访少陵堂。 青郊草木今犹在, 但见茅屋不见君。
附格评夕阳红诗: 千年诗圣草堂现, 忧国忧民诗百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圣今日得以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