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原称龙里,因当地龙溪河蜿蜒曲折如一条游龙而得名。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屯堡。
古镇至今保存着古城墙、古街、古井、古建筑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 古城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土埂,周长1500米,高4米,宽3米。街巷纵横交错,建筑整齐和谐。隆里城设置成东、南、西、北四方城片。隆里谓”隆盛之理所”。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下放到这里。

隆里早期的民居建筑也大多还保留着汉文化的特点,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每家每户前均有清一色的几阶青石台基排列,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科甲第”、“洛阳第”等。




陶家院位于古城东北角,是清末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风火墙,天井铺青石板,窗扇均为雕刻精美的木板花窗,上面雕有精致的鸟兽,其中的镂空玲珑木板雕镂更为奇特,书房内有壁画,家具陈设完全,工艺精良,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及防火石缸,是古城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古老的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木门和窗户上的雕花,历史也很久远。




这里无处不见龙的文化。

用稻草编龙的老艺人。



舞龙的前两天晚上,接龙,龙给各家拜年,给各家送去祝福。


十五早上,开始集中画脸。




各式各样的脸谱,无不体现这里的民俗文化。




也有许多游人也加入画脸。准备参加狂欢。





关于隆里花脸龙,据说起源于北宋,由明代屯军时的隆里先民带入,已有1000余年历史,传承至今,且发场光大。所谓“花脸龙”,就是舞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它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文化内涵丰富,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百十年来,这里的居民传承着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的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是隆里的狂欢节。主要活动内容有花脸龙表演、腻粑龙狂欢、迎故事、玩蚌壳、划汉船,演汉戏、舞狮等民族民间艺术表演。



扛龙尾的人是丑角,象征蓝季子,他的扮装更为特别,要脱光一膀,高挽一条裤脚到大腿,腰挂葫芦,足蹬草鞋;面部用锅烟或墨水涂黑。浑身画上斑点,手中还持有一把长糯米草,是一个最令人捧腹的角色。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遐迩中外。







这里的居民用这种方式展现隆里古城600余年古风遗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