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闻永泰古城是在2013年,当时看到同学拍的一组照片很是震撼,心中便一直存着个念想,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感受时代留下的印痕。2016年7月我终于踏上了这片曾经金戈铁马的重镇。
甘肃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是丝绸之路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更是明长城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土砂石夯筑而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
该城东、西、北三面各有半月形闭月城,城南筑有瓮城,建有内外城门两道,城外有护城河环绕
经历400年的风雨侵蚀,黄土夯筑而成的城墙时有残缺断壁,亦有坍塌之险,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的古城墙经常在修复,修旧如旧,修复后的那种荒凉质感还是存在的。


从瓮城门走进城里,映入眼帘的是纵横的街道井井有条,土墙土房鳞次栉比,但因古城周边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水资源的匮乏,城里大多数人家都已搬到了新居民点,人去屋空,老房子已是满目疮痍,杂草丛生,还有些老房子都已倒塌,令人唏嘘不已。




古城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缺水, 城里曾有五眼水井(现只有两眼井有水),这里的居民靠井水生活,有个别条件好的将水设法引到自家,生活还是相当艰苦。

由于古城的苍桑和荒凉,它被导演们看中,很多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这座城池也就成为甘肃省的影视基地。在城里遇见稍好点的建筑,或用石砖砌的建筑,都是为拍电影或电视剧而建造的外景。





古城里遗留下来的最好的建筑就算是永泰小学了。据资料说永泰小学建于民国三年,系中西合璧的哥特式建筑,也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三所民国小学校址之一。

我们去时学校空无一人,课室的门都是紧锁的,只有大门打开让游客入内参观。

学校里面很干净,看似有人在这日常维护,完全没有尘土飞扬的荒凉之意

门头上的题字“勤勉自修”,而偌大的校舍却没有人,听说只有校长、一位老师和几个小学生,真让人感慨啊!

这座古城内目前只住有40来户人家,大多数人家已经搬到了不远处的新居民点,留下的都是眷恋故土不愿搬迁的老人。



出南城门外约百米,山坡上有一个水塘,西北干旱地区的人们叫它“涝池”或“涝坝”,它是羊的生命源泉,古城里的牧羊人清晨要赶着羊群在这涝坝饮水后走向大山深处,将羊群散落在山坡上,傍晚再赶着羊群在这涝坝里饮水后返回古城,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这样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以放牧和小农作耕耘这样沿袭祖先的方式而平静的生活着。

在荒漠般的大地上,有这么清澈的泉水,那就是甘露。这是人工引泉过来的,山泉水缓缓流入“太极池”(因中间的木栈小岛形似太极图而得名),这一汪清水就是古城的希望,那里的水一般情况下供牲畜饮用,而人们喝的则是城里的井水。

随着日落西天,柔和的夕阳洒向大地,牧归的羊群一批一批来到 “太极池”饮水,我是从来没有离羊群那么近过,羊群冲向水边的脚步踏踏声和着嚒嚒兴奋地叫唤声不绝于耳,向我压过来,使我也兴奋地不停地按快门





吃饱喝足对羊来说这幸福的一天就过去了,它们不会去思考明天或几年、几十年后,这片荒芜大地会变得更好还是连它们的容身之地都全无了呢,不说了,回家去吧


下面这张图片是永泰古城夕阳牧归的经典机位,但正遇城墙维修,我们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爬上去的

羊儿进城后扎堆在城墙脚下,似乎很留恋外面的世界

夜晚来临,静谧的古城安静的会让人产生恐怖的联想,毕竟这里只住着为数不多的人家,而且放眼古城内,都是残垣断壁、门窗坍塌,风来咯吱声打破孤寂的深夜…… 呵呵,就这样还是不能阻挠我们出去拍夜景的决心,四人壮胆也就迈出了家门,夜晚的古城还是能给人以美好的,看着它感受着与白天不同的静美


清晨,我们攀爬上土墙,极目远望县城景泰隐约可见,也许是晨雾裹挟着霾使得一切模糊混沌,大西北特色的风力发电群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徐徐转动,一切静还是静,没有热烈的激动,只有静静观赏着旭日东升,其四射光芒揭开这苍凉大地的过程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羊儿出圈,奔向那“太极池”,奔向那撒欢的山坡


悠闲自得的羊倌哼着小调甩着小鞭儿跟在羊群后迈出瓮城

至此我们的自由行也将结束,最后呈上一幅永泰古城全景的接片,让大家一睹其貌

摄影: 庆典 文字:庆典
下图是在网上下载的,由于永泰古城整个城墙轮廓形似乌龟,因此人们也把它叫着永泰龟城

谢谢您的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