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玫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2月9日 2017

观瞻遗山墓园有悟

观瞻元好问墓园有悟 马淑玫   2017年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八,春节的欢乐气氛还在延续。虽说节气还在数着“九”,但天空一片明净,阳光明媚暖意融融。穿上心爱的过年新装,应恩师张六金之约,与作协的同仁聚首,欢迎阳泉市作协的朋友。 忻府区作协主席张茂田携王建勇和李霖两位副主席,曾任《忻州日报》主编、文联主席的李谦和老师携弟子卢喜平女士,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桌上忻州地方特色饭菜,展现着忻州的饮食文化,当然,爱好文学的人在一起,少不了文艺的话题。刘中华女士是省市作协会员,有大量的创作成果,她将自己的近作带给大家,我们也将我市作协的部分作品回馈刘女士夫妇。因张六金老师是“傅山文化传承人”、李谦和老师是“元好问文化传承人”,他们潜心研习典著,对忻州本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故对忻州市千百年来浓重的文化进行了选鉴。王建勇是忻州市作协的才子,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文学,都有深刻的理解,他未大家添茶斟酒,也穿插着两市的话题,他的提议“再形象的描摹都不及身临其境的感悟”,引发了大家前往元好问墓园的旅程。 沿着光明街西行,穿过木耳村,大约二十分钟车程即到。青石铺就的广场东边,是一主两幅的大门,正上方书写着“遗山墓园”。元好问,太原秀容即山西忻州人,字裕之,号遗山,故人们特别是故乡人常常称他为元遗山,忻州也自豪地对外宣称是“遗山故里”。 在此,我想做个人物介绍,免得出现像我初次了解时因自己无知的尴尬和自责,更因为近期中央电视台一频道热播“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作家的作品出现,且被推崇,而元好问的诗词几乎没被选列,作为他的故乡人,感觉对他的宣称不够,他的作品以及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应该被更多的人认知。元好问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藏书家,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后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兴定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之后再无做官,晚年闲居乡间以著述存史自任。因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经历着世事变迁和人生沉浮及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所以诗歌风格沉郁,颇负众望,虽然“诗可比李杜,词可比苏辛”,作曲、修史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丧乱诗”最为有名,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被誉为“一代文宗”和“北方文雄”,一生写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著作有《遗山诗集》、《遗山乐府》、《中州集》、《壬辰杂编》等。但因我们传承的汉学文化存在排他因素,而拓跋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崛起后,先后兴建了“辽”、“金”,是宋朝的劲敌,将宋即到江南形成对峙,后灭宋一统中原,对汉族人民残暴镇压,引起民族之间的裂痕,虽然历经千百年来的修复,但写在那个时期的元好问作品,没有在汉文化体系内广泛流传。我第一次随着“遗山诗社”去“雁丘”采风,居然不知道遗山就是元好问,当站在雁丘石旁,听李谦和老师讲解“雁丘词”时,看到第一句那醒目的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时,才如梦方醒。这被多少代人传诵的爱情佳句,竟是十六岁的元遗山所作!用一颗虔诚的心替代了先前的浮躁,归来后发奋研读元遗山作品,每深一步的阅读,就会加深一分对他的景仰。如今来到市政府2013年拨专款修缮的墓园,已不再是“雁丘”石旁的无知,但为刘女士夫妇担心,生怕他们也有我那样的误区,有意为他们介绍“元遗山即元好问”,明知是多余,其实是对先前的补错和对元遗山的敬意。 拾阶而上,推门入院,迎面是元好问的塑像,两手相托面色凝重,好似在看着那个战乱年代。右手是一排黑色的石碑,刻着现代书法名家写下的元好问诗词,也是我们感兴趣的景观,建勇主席就他的认知,引领我们去解读,其间有探讨也有学识争议,最后依几位老学者的学识涵养,做出合理解释,大家达成共识。在读书山月夕的碑文前,大家对"月夕"展开了讨论,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做出合理的解读。这样的字斟句酌,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既领略了一代文宗的文采,又了解了一些文宗廉洁奉公的生活细节,同时学到了古诗词的创作知识。 东南边的庭院是元好问晚年著书修史的工作室一一"野史亭",是文宗精神与业绩的物化标志,原本是一座房屋,现今修建为名副共实的六柱六角亭子,翘檐攒顶,建在砖石台基上,台基周围汉白玉护栏,整体俊逸典雅,与主人公的文笔和修养很相称。迎面的两个柱子上,刻着一幅柱联:"撰述辔龙门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摭不遗,金元一代留文献。""诗歌媲山谷东坡,值沧海横流,宗工无愧,风格千秋著典型",对他的一身高度概括与评述,对仗文法极好,是备受推崇的好联。但苦于无标点符号又用繁体且是生僻字书写,读懂它难倒了我等这些粗浅的文学爱好者,在几位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下,才悟出了此联的涵意。 东北边的院落是墓地,依照元好问生前的遗言,墓碑上刻着"诗人元遗山之墓"。大家怀着虔诚的心情,围着墓丘进行了一番奠拜,此时又一个队伍的一行四人也加入我们的奠拜行列,他们是《中国旅游报》记者和几个旅行社导游。当得知他们的职业,我们很兴奋,推送李谦和老师向他们讲解元好问,只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一代文宗向更多人介绍,让他的诗文广为传诵,使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 两行人在广场前依依惜别,一张合影将我们的此行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65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马淑玫
创作 55 粉丝 1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