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盏未用前釉面是纯黑的“乌金釉”)



(加茶水后釉面变成了“兔毫”加“油滴”)
建窑初创于晚唐五代时期,两宋是其鼎盛时期。宋代人们喜欢斗茶,尽管宋代五大名窑争奇斗艳,但宋人斗茶却独用建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对建盏也作出了“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评价。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时至今日,建盏传世品极少,大多沉睡地下,由于大规模建设和窑址开发,使不少建盏重见天日,大多未经使用,看起来如“丑小鸭”,光泽暗淡、土沁满身。 建盏造型古朴大方,其器型有大、中、小之分,亦有敞口、束口、撇口之别。建盏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等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装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自然产生和变化的结果,因此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 建盏的黑,犹如夜空或深潭一样的深邃,大多在黑釉的底色上呈现出各种神秘的斑纹,即使同样纹饰也是相似而绝不相同。建盏的纹饰属于非人力可为的变化无穷的窑变杰作。 建盏基本上采用正烧,因此烧制过程釉水向下流淌,导致口沿釉层较薄,越往下聚釉较越厚,外壁施釉不到底,以避免底部产生窑粘。由于釉在高温中易于流动,故建盏有垂“釉泪”或“釉滴珠”等现象(可参照以上图片)。建盏与那些精致华美的茶盏相比,更带有一种粗犷而自然的雄浑大气之感。 建窑黑瓷玻化的程度较高,釉面光亮而不刺眼。建窑黑茶盏表面形成的纹理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类,每个类别里面又可分为好多个品种。 本建盏是建窑黑瓷的典型釉色,没有泡茶之前表面乌黑如漆,没有丝毫纹饰,当我给它倒入普洱茶后,茶盏发生了如下变化:一、盏内有细小气泡不断冒出,状如“珠串”久久不息;二、底足可闻到强烈的出土老窑瓷底足才会有的“土”味;三、釉面发生了神奇般变化,由盏内、外口沿处向下逐渐显现出了细密的“兔毫”和点缀的“油滴”纹饰。这仅是加一次茶水后发生的“易容术”般釉面变化,估计继续泡茶一定会继续发展(如图所示),而这些变化特征是新仿建盏不可能具备和无法仿制的。




苏富比等2016秋拍宋代黑釉建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