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连福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月22日 2017

我对经典的理解 --------蔡连福

丙申岁末,余整理出60余件习作,于宁波美术馆展出。此批作品都是近二年北上人民大学胡抗美工作室学习期间留下来的,其中各有故事,或重笔法、或重章法、或重墨法、或留岁月记忆、或即兴发挥...... 展示不外乎二,其一是整理汇报,二是总结提炼。学习经典不是简单的浅层复制,而应是深刻的理解和提取。 展示期间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受益非浅,亦洞开前方探索思路。今择其一二汇报远方朋友。 ---连福记于天叙堂 天叙堂论书 1、习《瘗鹤铭》当如道人攀崖,实中有逸。 2、用笔如使刀,此非刻字之刀,实乃武师削肉之刀。 3、道法自然,体现在书法上即为曲与变,曲变乃生气。 4、落墨前几笔无意,后几笔须有意。太无意荒,全有意死。 5、临帖要思考,懂理,有感悟。 6、墨是山,纸是水,山在水中,水在山间。 7、大家之书,笔之断连,字之虚实,看似不经意,实乃经意。 8、性与情,如笔与墨,说不清,道不白。 9、物我为一,临摹的目的不是乱真,而是提取。 10、习书关键在于微妙处,越不着意处,越要留意。 11、字法因章法而变,后字因上字而异,后字起笔与上字当阴阳互补。 12、书若临到“自以为是”的程度,就差不多可出帖了。 13、明人字紧行宽,瞻上顾下,少左右逢源,实乃减化,最难乱石铺街。 14、美不在于那种形式的复杂变幻,而在于观赏者是否能够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中国文化与道家的审美观相同.。

蔡连福,号半僧,就职宁波美术馆。师从胡抗美教授。

我看老蔡的书法 王民德 连福兄从微信里传给我一批新作,嘱我写篇文章,因俗务缠身,迟迟没有动笔。但脑子里却没放下这事。作品图片我下载到电脑桌面上,常常打开来品读。他写的是“二王”一路帖字,鲜活生动,风流潇洒。读他的这些作品,如同读宋人小令,布置停当而又曲折曼妙。亦若老朋友品茗谈天,娓娓道来,不见机心。 帖学一路字讲究的是文气,文气亦即书卷气。“书卷气”一词难以言表,但个中巧妙也不外两点:一是作者内在的气质修养,一是表现上的典雅从容。道理似乎浅白,但要做好却大不易。单是帖学技法一关,就障碍重重。白蕉先生说,学王羲之书“着一败笔,即觉从纸上跳出,直刺入眼。不似学六朝石工陶匠之字,三个月便可欺人也。”白蕉是近世帖学大家,对北碑多有偏见,“三个月便可欺人”语大可不必当真。但他说写二王一路帖学字,容不下一败笔,却是至言。帖学技法如此难,要做到从容典雅,将气质修养自然流于笔端,更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境界了。 老蔡立志于帖学,是选择了一条困难之路。他学书法从宋人尺牍入手,对米芾用功最勤,也最有心得。宋四家中,米芾擅用奇局,欹侧颠倒神鬼难测,真是把二王写活了。因为不屑于做正局,米芾的字也最见习气。后世者学米字,两点最不易把握:一是容易把字写歪,立不稳;一是容易写正,丢掉米字的韵致风流。老蔡对米字的分寸拿捏,让我佩服。他在胡抗美老师工作室进修期间,我曾见他在课堂上即兴临米帖,功力谈不上老道,但神完气足,米字的笔势、体势流于锋豪,不见一点局促。 老蔡能入米字而不堕习气,与他不驻足米字,上溯二王法书有关。他在二王行草书上也是下过大气力的。他发给我的这些小品图片中,有几件草书作品,畅达痛快,用笔稳健,一看便知出自《十七帖》。可见,由宋人书入晋唐法帖,或许是一条捷径,也是正途。 当然,写好帖字,技法固然困难,要写出品格和书卷气更加困难,这就不是技法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在修养上下大功夫。老蔡品性淡泊,内秀儒雅,写出文气十足的书法,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王民德,诗人,书法家,美术学博士)

曹谷卿: 几年未见连福兄书法,昨日赴宁波美术馆观其个展,面目一新,令我刮目。其以书札形式的行草书小品尤其抢眼。运笔洒脱不羁,结体宽绰,同时又不失文雅之气的小帧作品深受读者所爱。尤其在书坛司空见惯的效仿假、大、空,任笔为体,笔墨粗糙,心态浮躁的当下,连福兄能自信从容的去写自己的东西,想说自己内心要说的话,尤其非常难得的。其多幅书卷气十足的小品同样不失正大气象,也给人以清新典雅之美感。 书法创作最可贵的是作者有思想,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有灵魂。连福兄几十年于书法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相信今后艺术之路会越来越明畅,越来越宽博,也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曹谷卿观连福兄书展有感)

鲍宗献: 与老蔡相交三十年,他一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以往写隶、写楷、写行草总是喜欢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临帖不精,耍聪明。其实书法这东西因人而异。有些人适合于临象临精,而有些人则更适合于意临。近现代大家中取途前者的有,取途后者的也很多,不可一概而论。 这次老蔡办个展,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小幅的,习作的,局部的,以习惯的眼光看,有点单调,不够全面。但恰恰是在看似单调,内容也不完整的作品背后,能看到老蔡近二年的想法和探索。裁成小幅的不完整的作品背后展示的是一闪即过的艺术灵光,最为可贵。所以面对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老蔡的所思所想,老蔡的实践与心得。 纵观全部作品,这次展览有几个方向的探索。一是从经典而来的作品,有老米、有颜真卿等,不以精熟为能事,取其味取其势,有米味有颜味,又有适度的发挥。二是师从胡抗美先生二年来,对胡老师字势、章法有过深入研究和吸收。胡抗美先生对于势的研究是有独到见解,对于章法的研究很有成就,其成就不光停留在理论上,还有大量的成功的作品支撑,所以是足以让人信服的。三是随情玩玩的“纯天然”作品。所有这些作品都带着老蔡的理解,老蔡的思考,老蔡的性情。如何改造自己,如何“改造”别人,听听同道、朋友的建议,我想这是这次办展的最主要目的。 有人办展是为了喝彩,有人办展是为了烧钱,老蔡聪明人,他的办展是为了发展自我,寻找今后的路! 祝老蔡成功! 鲍宗献于鉴古阁

鲁峰: 书法艺术走到今天,步履越来越难。每个时代的高峰如峦山起伏,壁嶂云天,我们不得不向前人致敬,因为他们艺术的崇高使后人无法逾越,让今人在大师们的阴影里无法前行。艺术终究还是要追求个性的。书法由于特殊的表现语言则犹难。几种书体的确立,今人无从另开炉灶;多种的艺术表达,今人也难浴火重生;但是,通过艺术追求者的不断探索,还是有人能冲出樊篱,寻出一条缝隙,在岁月的磨砺与学习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审美和语境的表达。 半僧友的展览与现在的书展有所不同,他没有讲究展览空间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更注重书写性的自由表述,将在寻常生活的自由书写与生活状态有机结合,看到的是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写意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赞许的艺术行为,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当下缺失的艺术状态。展览把艺术的悦已性与悦他性很好的呈现出来。如果此展在一个更好的空间,有一些陈设,我认为则更能强化他的书法气质,更能体现人文情怀。 在半僧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线条流动的韵律和形式的不羁,笔走龙蛇的线洋溢着心中奔腾的快感,如音乐的旋律在纸上跳动。展览作品虽是小品,有大气象。只是感觉作品语境相差不大,虽然协调,丰富则弱。应该在内容上、时间上、疾徐上、心境上有更多的展示则更耐看。 书法之境最终还是要在时间、学养等方面锤炼方能有大境界,时间还长着呢!半僧当然知道,也自然会去努力。我只能是看着,在一起喝点酒,品点茶,闲扯一下而已。

周怀瑞: 看了连福兄弟的小品展使人大吃一醒,在当下许多人被展览体困挠的年代,心态极其浮躁的年代,连福兄能如此冷静地写、自信地写,不拘形式,同样守住传统,呈现书卷典雅之气,确实难能可贵。

楼吾林: 中国书法、篆刻,江浙历来是重镇,而宁波又是重中之重,近代名家多出于此,然历来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则在北上。名家多发迹在北上。老蔡不是一般人,他深知:试安街上,南京路上,中山路上高人多多。俗人遍地,他很难不屑,不与俗人为伍,独辟蹊径,走质朴、散淡、民灵之路,渐渐地内心愉悦,同道认可。从默默无闻到名声雀起。追寻同路名师,进修于赵雁君,师从胡抗美,并为胡抗美工作室成员。时任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宁波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东书画院院长。可谓前途无量,新星冉冉升起,值得庆贺,点赞!!! 老蔡天资聪赢,艺术追求执着,路径选择独特,五年、十年光芒将越加夺目。 然作为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余以为老蔡想法多多,思维活跃,见识多多,苦力欠缺。当然欣喜地看到老蔡近些用功临米芾收获颇丰。书法之路不管浸淫传统还是追求当代,不管是经典派还是心灵派,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于此追求于已相合之元素,借鉴融合,为我所用,有自己的书写系统,有自己的书法语言,有自己的书法味,且为专家和书法圈多数人认同的作品,才能不负自己的努力。

李雪君:斑斑点点切切,总关飞鸿有情……雅趣盎然

赵海峰:书中有一股画意,淡淡的,这种感觉真美。

施文浩:甬上巧者有,质少。质有者,巧少了。两者兼容并蓄者,仅蔡连福。更多者俗熟多。

王惠定:用笔爽快,结字倚侧,空间分割到位。赞!

感谢浙派徐门古琴慕小虎先生团队的友情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558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蔡连福
创作 26 粉丝 11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