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岁末,余整理出60余件习作,于宁波美术馆展出。此批作品都是近二年北上人民大学胡抗美工作室学习期间留下来的,其中各有故事,或重笔法、或重章法、或重墨法、或留岁月记忆、或即兴发挥...... 展示不外乎二,其一是整理汇报,二是总结提炼。学习经典不是简单的浅层复制,而应是深刻的理解和提取。 展示期间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受益非浅,亦洞开前方探索思路。今择其一二汇报远方朋友。 ---连福记于天叙堂 天叙堂论书 1、习《瘗鹤铭》当如道人攀崖,实中有逸。 2、用笔如使刀,此非刻字之刀,实乃武师削肉之刀。 3、道法自然,体现在书法上即为曲与变,曲变乃生气。 4、落墨前几笔无意,后几笔须有意。太无意荒,全有意死。 5、临帖要思考,懂理,有感悟。 6、墨是山,纸是水,山在水中,水在山间。 7、大家之书,笔之断连,字之虚实,看似不经意,实乃经意。 8、性与情,如笔与墨,说不清,道不白。 9、物我为一,临摹的目的不是乱真,而是提取。 10、习书关键在于微妙处,越不着意处,越要留意。 11、字法因章法而变,后字因上字而异,后字起笔与上字当阴阳互补。 12、书若临到“自以为是”的程度,就差不多可出帖了。 13、明人字紧行宽,瞻上顾下,少左右逢源,实乃减化,最难乱石铺街。 14、美不在于那种形式的复杂变幻,而在于观赏者是否能够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中国文化与道家的审美观相同.。
蔡连福,号半僧,就职宁波美术馆。师从胡抗美教授。
我看老蔡的书法 王民德 连福兄从微信里传给我一批新作,嘱我写篇文章,因俗务缠身,迟迟没有动笔。但脑子里却没放下这事。作品图片我下载到电脑桌面上,常常打开来品读。他写的是“二王”一路帖字,鲜活生动,风流潇洒。读他的这些作品,如同读宋人小令,布置停当而又曲折曼妙。亦若老朋友品茗谈天,娓娓道来,不见机心。 帖学一路字讲究的是文气,文气亦即书卷气。“书卷气”一词难以言表,但个中巧妙也不外两点:一是作者内在的气质修养,一是表现上的典雅从容。道理似乎浅白,但要做好却大不易。单是帖学技法一关,就障碍重重。白蕉先生说,学王羲之书“着一败笔,即觉从纸上跳出,直刺入眼。不似学六朝石工陶匠之字,三个月便可欺人也。”白蕉是近世帖学大家,对北碑多有偏见,“三个月便可欺人”语大可不必当真。但他说写二王一路帖学字,容不下一败笔,却是至言。帖学技法如此难,要做到从容典雅,将气质修养自然流于笔端,更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境界了。 老蔡立志于帖学,是选择了一条困难之路。他学书法从宋人尺牍入手,对米芾用功最勤,也最有心得。宋四家中,米芾擅用奇局,欹侧颠倒神鬼难测,真是把二王写活了。因为不屑于做正局,米芾的字也最见习气。后世者学米字,两点最不易把握:一是容易把字写歪,立不稳;一是容易写正,丢掉米字的韵致风流。老蔡对米字的分寸拿捏,让我佩服。他在胡抗美老师工作室进修期间,我曾见他在课堂上即兴临米帖,功力谈不上老道,但神完气足,米字的笔势、体势流于锋豪,不见一点局促。 老蔡能入米字而不堕习气,与他不驻足米字,上溯二王法书有关。他在二王行草书上也是下过大气力的。他发给我的这些小品图片中,有几件草书作品,畅达痛快,用笔稳健,一看便知出自《十七帖》。可见,由宋人书入晋唐法帖,或许是一条捷径,也是正途。 当然,写好帖字,技法固然困难,要写出品格和书卷气更加困难,这就不是技法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在修养上下大功夫。老蔡品性淡泊,内秀儒雅,写出文气十足的书法,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王民德,诗人,书法家,美术学博士)


曹谷卿: 几年未见连福兄书法,昨日赴宁波美术馆观其个展,面目一新,令我刮目。其以书札形式的行草书小品尤其抢眼。运笔洒脱不羁,结体宽绰,同时又不失文雅之气的小帧作品深受读者所爱。尤其在书坛司空见惯的效仿假、大、空,任笔为体,笔墨粗糙,心态浮躁的当下,连福兄能自信从容的去写自己的东西,想说自己内心要说的话,尤其非常难得的。其多幅书卷气十足的小品同样不失正大气象,也给人以清新典雅之美感。 书法创作最可贵的是作者有思想,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有灵魂。连福兄几十年于书法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相信今后艺术之路会越来越明畅,越来越宽博,也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曹谷卿观连福兄书展有感)


鲍宗献: 与老蔡相交三十年,他一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以往写隶、写楷、写行草总是喜欢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临帖不精,耍聪明。其实书法这东西因人而异。有些人适合于临象临精,而有些人则更适合于意临。近现代大家中取途前者的有,取途后者的也很多,不可一概而论。 这次老蔡办个展,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小幅的,习作的,局部的,以习惯的眼光看,有点单调,不够全面。但恰恰是在看似单调,内容也不完整的作品背后,能看到老蔡近二年的想法和探索。裁成小幅的不完整的作品背后展示的是一闪即过的艺术灵光,最为可贵。所以面对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老蔡的所思所想,老蔡的实践与心得。 纵观全部作品,这次展览有几个方向的探索。一是从经典而来的作品,有老米、有颜真卿等,不以精熟为能事,取其味取其势,有米味有颜味,又有适度的发挥。二是师从胡抗美先生二年来,对胡老师字势、章法有过深入研究和吸收。胡抗美先生对于势的研究是有独到见解,对于章法的研究很有成就,其成就不光停留在理论上,还有大量的成功的作品支撑,所以是足以让人信服的。三是随情玩玩的“纯天然”作品。所有这些作品都带着老蔡的理解,老蔡的思考,老蔡的性情。如何改造自己,如何“改造”别人,听听同道、朋友的建议,我想这是这次办展的最主要目的。 有人办展是为了喝彩,有人办展是为了烧钱,老蔡聪明人,他的办展是为了发展自我,寻找今后的路! 祝老蔡成功! 鲍宗献于鉴古阁


鲁峰: 书法艺术走到今天,步履越来越难。每个时代的高峰如峦山起伏,壁嶂云天,我们不得不向前人致敬,因为他们艺术的崇高使后人无法逾越,让今人在大师们的阴影里无法前行。艺术终究还是要追求个性的。书法由于特殊的表现语言则犹难。几种书体的确立,今人无从另开炉灶;多种的艺术表达,今人也难浴火重生;但是,通过艺术追求者的不断探索,还是有人能冲出樊篱,寻出一条缝隙,在岁月的磨砺与学习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审美和语境的表达。 半僧友的展览与现在的书展有所不同,他没有讲究展览空间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更注重书写性的自由表述,将在寻常生活的自由书写与生活状态有机结合,看到的是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写意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赞许的艺术行为,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当下缺失的艺术状态。展览把艺术的悦已性与悦他性很好的呈现出来。如果此展在一个更好的空间,有一些陈设,我认为则更能强化他的书法气质,更能体现人文情怀。 在半僧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线条流动的韵律和形式的不羁,笔走龙蛇的线洋溢着心中奔腾的快感,如音乐的旋律在纸上跳动。展览作品虽是小品,有大气象。只是感觉作品语境相差不大,虽然协调,丰富则弱。应该在内容上、时间上、疾徐上、心境上有更多的展示则更耐看。 书法之境最终还是要在时间、学养等方面锤炼方能有大境界,时间还长着呢!半僧当然知道,也自然会去努力。我只能是看着,在一起喝点酒,品点茶,闲扯一下而已。


周怀瑞: 看了连福兄弟的小品展使人大吃一醒,在当下许多人被展览体困挠的年代,心态极其浮躁的年代,连福兄能如此冷静地写、自信地写,不拘形式,同样守住传统,呈现书卷典雅之气,确实难能可贵。


楼吾林: 中国书法、篆刻,江浙历来是重镇,而宁波又是重中之重,近代名家多出于此,然历来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则在北上。名家多发迹在北上。老蔡不是一般人,他深知:试安街上,南京路上,中山路上高人多多。俗人遍地,他很难不屑,不与俗人为伍,独辟蹊径,走质朴、散淡、民灵之路,渐渐地内心愉悦,同道认可。从默默无闻到名声雀起。追寻同路名师,进修于赵雁君,师从胡抗美,并为胡抗美工作室成员。时任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宁波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东书画院院长。可谓前途无量,新星冉冉升起,值得庆贺,点赞!!! 老蔡天资聪赢,艺术追求执着,路径选择独特,五年、十年光芒将越加夺目。 然作为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余以为老蔡想法多多,思维活跃,见识多多,苦力欠缺。当然欣喜地看到老蔡近些用功临米芾收获颇丰。书法之路不管浸淫传统还是追求当代,不管是经典派还是心灵派,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于此追求于已相合之元素,借鉴融合,为我所用,有自己的书写系统,有自己的书法语言,有自己的书法味,且为专家和书法圈多数人认同的作品,才能不负自己的努力。


李雪君:斑斑点点切切,总关飞鸿有情……雅趣盎然


赵海峰:书中有一股画意,淡淡的,这种感觉真美。


施文浩:甬上巧者有,质少。质有者,巧少了。两者兼容并蓄者,仅蔡连福。更多者俗熟多。

王惠定:用笔爽快,结字倚侧,空间分割到位。赞!

感谢浙派徐门古琴慕小虎先生团队的友情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