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月18日 2017

梦暖诗心人不老

佳木斯诗词协会同题作业展播

以〖梦暖诗心人不老〗入句 题材不限,韵律不限

编辑制作:痴人说梦

1、勇士吟   文/刘 丰 暖梦诗心人不老,欲习猛士射雄雕。 风撩霜鬓何生畏,弓箭相携奈何桥。 2、七绝  暖梦诗心人不老   文/如 意 居家有竹赏青青,行处和风四海宁。 暖梦诗心人不老,青山绿水永娉婷。 3、七绝  诗心   文/李鸿岩 东君无语入边关,阵雁随风向北川。 暖梦诗心人不老,丹青妙笔染江天。 4、七绝•诗心(新韵)    文/王 森 暖梦诗心人不老,常将嫩柳叙幽情。 文章巧弄清风笑,偶戏飞蝶问姓名。 5、七绝  暖梦诗心人不老     文/阳春白雪    年轮累积刻红尘,,四季纵横始盼春。  暖梦诗心人不老,怀中自有玉麒麟。    6 、七绝〖五首〗  暖梦诗心人不老   文:痴人说梦 〖一〗 暖梦诗心人不老,燃情岁月尽欢时。 挥毫写下三千句,酿韵书怀我自痴。 〖二〗 香笺墨染赋华章,独醉书斋任笔狂。 暖梦诗心人不老,流金积玉好时光。 〖三〗 暖梦诗心人不老,屏前聚首写春秋。 凝眸顾盼关山客,诗韵流香满阁楼。 〖四〗 铺宣展卷巧专研,丽句佳词刻意填。 暖梦诗心人不老,潇潇洒洒写流年。 〖五〗 随风直到夜郎西,把盏抒怀韵入题。 梦暖诗心人不老,丹青妙笔与天齐。 7、清平乐   暖梦诗心人不老     文/刘秀梅 退休真好,快乐无烦恼。 暖梦诗心人不老,把酒临风谈笑。 彩笔巧绘丹青,新词吟诵晚晴。 闲看春风雨露,不问利碌功名。 8、七绝.诗心(新韵)     文/魏光祖 三江文化领头先,泼墨挥毫妙趣添。 暖梦诗心人不老,步唐律韵逸情闲。 9、七绝 五首    文/山人赏墨 暖梦诗心人不老,燃情岁月尽情欢。 今朝欲向书山渡,可借春风过岭巅。 二 挥毫欲写旧荷塘,剪片闲云作锦章。 暖梦诗心人不老,小笺流韵诉情长。 三 暖梦诗心人不老,隔屏敲键也情痴。 今朝欲咏离骚曲,正是梅开贺岁时。 四 桃园观鹤舞仙姿,我不癫狂怎赋词。 暖梦诗心人不老,轻歌一曲看谁痴。 五 摇池观鹤舞翩翩,已把愁云掷一边。 暖梦诗心人不老。拈来雅韵赋清笺。 10、诗情   雨丝柔   暖梦诗心人不老,寒窗月影意犹闲。 梅兰竹菊清风引,春夏秋冬四季环。 11、蝶恋花•山寺寻梅 文/笑笑 瑞雪飘飞春未到。 玉砌阶台,应有花枝俏。 凛冽霜风吹鬓角,青丝染白也无恼。 踏雪寻梅无间道。 几处行人,几处人欢笑。 梦暖诗心人不老,苍山如海斜阳照!  12、 冬 思   诗/鞠 芬 暖梦诗心人不老,锦书华句吐丝绵。 眼中倩影融冬景,浅笑羞花睡梦酣。 13、杂  吟  诗/张福君 暖梦诗心人不老,长书一部细推究。 虚能律已藏千卷,足慧察金蕴万秋。 克俭克勤同命运,唯读唯政共忧愁。 年来少有雄心志,尽付烟云抚远谋。 14、七律 步韵《杂吟》   诗/刘 丰 暖梦诗心人不老,白驹吾驾去追究。 挥别昨日千滴汗,收获今宵万垄秋。 常梦红尘梁祝爱,也思华夏孔庄愁。 霜发随风休警醒,唤众击倭作远谋。 万垄秋:指的是,自己的九千多首凑韵诗作。 孔庄:是指古圣人孔子、庄子的思想,特指今朝的人心不古。 15、作业两首: 文:刘丰 一、 暖梦诗心人不老,流风款舞在梅梢。 痴迷非为花枝美,一缕清香草舍飘。 二、 陋斋万卷茶香远,淡墨千行意境陈。 暖梦诗心人不老,寒梅琴曲笑犹新。 16 七绝二首 杂咏 诗/风痕 (新韵) 一 暖梦诗心人不老,泱泱华夏鉴千秋。 空囊莫嵌琉璃语,褒贬是非信义修。 二 思潮浪卷涌千忧,正气逢春绿田畴。 暖梦诗心人不老,狂书锦绣势难收。 17 诗趣 文:海天 暖梦诗心人不老,每日一首乐逍遥。 琴棋书画爱八雅,诗酒花茶沐春朝。 18 捣练子 文 风铃 西地锦,早梅芳,又见廊前嫩蕊黄。 暖梦诗心人不老,夜阑拈笔画轩窗。 19、七绝.赞鸿岩诗群 文/采石翁 鸿岩诗群活力新,俊女才男绣缤纷。 梦暖诗心人不老,江山指觸塑童贞。 20、七绝 诗翁 文/雨载鹰 余年忽恋古词香,不倦晨昏作赋忙。 暖梦诗心人不老,吟声只愿对残阳。

附:写作知识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1、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2、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 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 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起”的点题: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 《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诗起手突兀,用的是逆入法)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当然,不管怎么样点题,手法繁多啊。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 如牡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关于诗的"承"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写景的如: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2、“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3、“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如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如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 如2: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三、关于诗的"转"“转”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转”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转”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而,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因此,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就是“妙在衬跌”。当然,前面先说了承,接着是说转,是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 转,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古人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如1: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如2: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如3: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由写景转抒情。总的来说,不管怎么样转,都在力求转后再收紧,为后面的放开做更有力准备,就好比要打出去一拳,必须先储备力量后,再击发出去。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刘熙载〈艺概〉)”。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合,主要是在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总的来说,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根据上面的言论,可以看出,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当然,法无定法,法在自然为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722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痴人说梦
创作 24 粉丝 75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