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我与你两天相遇。(之二) 摄影:彭建业 文字:彭建业
从橄榄山下来,穿过大街

在大街上,随时可见推着面包出来销售的人,一看那面包的尺寸,不是一般的大,一个面包也就是一天的口粮了吧!

以色列的现榨石榴汁非常好喝。我去以前做了功课的

又见军人

穿行在老城的小巷中


走大街,穿小巷我们来到了哭墙。通过安检门的检查,我进到了哭墙里面。终于来到了经常如雷贯耳的“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圣殿山上古代犹太帝国第二圣殿护墙仅存的一段遗址。长52米,高19米,由大石块筑成。当我亲眼看见这面在电视上看起来四四方方,面积不大的墙面显得非常壮观。一整面墙被岁月的风沙侵蚀显得凹凸不平。 犹太教把该墙看作第一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哭墙中间用巨大的屏风相隔,分为男,女区。

进入广场墙前,男士必须戴上传统的帽子,入口处有纸帽供应。以示对上帝的尊重。

女士祈祷时可以不蒙头巾。所有人进去时面对哭墙,出来时也必须面对倒退而出。

这位母亲下了飞机直奔哭墙,为生病的女儿来祈愿。

墙面站满了从世界各地来的犹太人,他们手持古兰经,额头轻靠墙面向神祈祷。

有的人更是搬把椅子面对哭墙,一整天都沉浸在与上帝的对话中





至于闻名世界的,把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的行为,倒不是犹太人的习俗,而是游客们的发明。墙面的裂缝被各种语言书写的小纸条塞满。 墙缝里的纸条太多了,经常会有专职人员来清理,他们把纸条扫出来,一起埋在橄榄山上。

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我也将自己的心愿放入了石缝里。

哭墙里祈祷的人们





祷告前要洁浄自己,以表示对上帝的尊敬于是广场上有这样的水池,将水放在杯子里,往两只手上各浇一点就可以了。


广场上到处可见穿着黑衣,戴着黑帽,留着胡须和鬓须的传统犹太人









传统的犹太人是一生不剃胡须与鬓须的。

广场上的儿童


随处可见的警察


哭墙前我们团队的合影

耶路撒冷郊外有一座犹太大屠杀纪念馆,

纪念馆原名Yad Vashem,取名出自《圣经旧约》一“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中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有记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原文发音 Yad va-Shem。 由于纪念馆内不允许拍摄,馆外照片是拍摄的,馆内的照片取自于网络。

对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犹太人的这段历史,很多人并不陌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更是让这段历史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这个纪念馆,通过各种实物和证据,告诉世人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三分之一人口被屠杀。

纪念馆是三角形的。顶上有光源很微弱,但不至于看不见脚下的路。中间一个大通道,贯穿整个展厅。参观的人会以之字形顺序浏览。开始看到是由照片组成的小电影,表现欧洲的犹太人在悲剧来临之前的快乐和幸福生活,但幸福并不长久。九个展厅,把历史依次排开,犹太社区被毁,他们被赶出家园,沦为乞丐,当街凌辱,随后一个接一个的集中营建立,一个接一个的屠杀场景,惨不忍睹。

走进纪念馆,每个人进入之前都会发一个耳麦,导游轻声低语讲述,我们都是通过耳麦收听。 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一封中国人签发的签证,是曾任中国住维也纳总领事何风山,为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发放近几千份前往上海的签证。我们熟知的辛德勒名字,也在这里。

最后一个展厅。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最后的“名字堂”。 在天顶的部分全是一张一张拼接起来的照片,是大屠杀受难者的照片,俯视着参观者,下方是一个水池,象征着死难者埋葬在这里。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墓。

环形的大厅向下看去是无底的深渊,意味着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四周一圈是档案,收集了420万人的名字。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工作还在继续。

整个参观过程心情都是很压抑的,展馆图片,导游的讲解让我们含着泪水走出展馆。将黑暗留给身后,面向光明的未来。以色列总理沙龙这样描述这里“当你离开纪念馆时,你能看到耶给撒冷的天空”。

纪念馆外兰天白云


这个儿童纪念馆建在馆外,这个场馆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捐资建造的。外形是在一个小山里面。馆内没有装电灯,只是一些蜡烛在闪着光。一个低沉的声音默默的念着在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150万儿童的姓名、年龄、国籍… 年。

走出纪念馆:令人心痛的经历,但这是必须看的东西,让人们能够永远记住并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是所有人民都应该反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