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淄博的骄傲,《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身为淄博人,那可是从小就知道的。蒲老先生的故居就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的蒲家庄,其实蒲家庄原名为魏家庄,因《聊斋志异》文明于世,作者蒲松龄而得名。
短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故居,感受那曾经“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一代文学巨匠生息的地方。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博市淄川区洪家镇蒲家庄人。蒲松龄生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疾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腐败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00多篇,及诗、词、俚曲、戏曲等多篇。
从外进蒲松龄故居的大门


关公歇马未磨刀, 白云迢递艳阳高。 咫尺天涯迎书友, 神交已久若同袍。 携手游学异史氏, 古宅深院品醇醪。 海棠葳蕤悬青果, 扶芳蜿蜒缠凌霄。 青苔匝地回廊转, 仙踪狐迹忆前朝。


柳泉家宴聊斋酒, 留仙后裔数家珍。 仙风道骨蒲章俊, 聊斋俚曲传承人。 当年街头唱巷尾, 而今白雪化阳春。 师承血脉耀老祖, 高足痴心出新伦。 婉转低回叹世事, 讽古喻今哀黎民。


早年得志动乡里, 终身未第空烦劳。 结社郢中补文业, 游学游幕捉笔刀。 舌耕笔耘绰然堂, 万卷楼继晷焚膏。 若非科场遭偃蹇, 何得文坛领风骚? 刺贪刺虐入髓骨, 高人一等写鬼妖。 小说诗文俚曲戏, 名播四海堪高标。


知道蒲松龄这个名字还是在孩童时期大人讲述的鬼怪故事里,最早看到先生的作品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一本白话本的《梦狼》。在那个年代能够看到这样的奇书真是难得,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便被故事里那些血腥的场面所震撼,也被作者那离奇的故事所迷恋了。我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朋友们听,赢得了很多伙伴的啧啧称奇。随着年龄渐大,《画皮》、《聂小倩》、《胭脂》等一批由先生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又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蒲松龄,了解了《聊斋》。看白话本、连环画也好,看电影、戏曲、电视剧也好,都不如读原著能够深入作者的思想,更能深刻体会柳泉居士所描绘一个个故事的真实意图和风格。

余音绕梁不绝耳, 高山流水波粼粼。 芳菲如醉合凤目, 渔樵娉婷启朱唇。 笑声未绝杯盘净, 颜酡耳热酒正醇。 菊花可待重阳日, 相约同访王士禛。



与外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一条古朴的小巷勾勒出鲁中地区旧时的风貌,一座简陋的小院飘逸着淡淡的幽香,几棵苍劲的古槐铭刻着历史的沧桑。走进大门,是一个狭窄的庭院,几间普通的平房;北房门楣上悬挂着一副牌匾,上书“聊斋”两个苍劲有力地大字,房门前种植着桧柏、石榴及迎春花、百日红等草木。走进房内,迎门中央悬挂着先生的画像,清矍的面孔,正直的肃穆,显现出幽雅而恬适。两侧即是郭沫若先生手书的那副对联,曲折蜿蜒如龙蛇,纵横迤逦。漆痕斑驳、磨损了的桌椅包含着历史的沧桑,尘封中的书墨笔砚仍散发着浓郁文翰气息。


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盗户》,说的是清初顺治年间,山东滕州、峄山一带盗贼盛行,官府也无可奈何。后来只好招安他们,官府称之为“盗户”。“盗户”可以享受很多特权,如减免赋税、钱粮、差役等。而且每当“盗户”与良民诉讼,官府皆百般袒护,恐“盗户”重操旧业。以至后来,凡有诉讼者,皆自称“盗户”,而对方则千方百计寻找证据以揭露其“伪盗户”身份,所以每有诉讼,官府不得不先费尽力气以辨是否真正“盗户”。当时官府内有狐狸蛊惑县署之女,便聘来道士将其捉住,放入瓶中,准备用火烧死,然而狐狸在瓶中大呼:“我盗户也!”闻之令人喷饭。蒲松龄先生用谈古喻今的方式针砭时弊,可谓诙谐幽默,入木三分,令人捧腹。试想,在一个地方,盗贼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官府又在处处庇护,此地的善良之人尚有活路否?


喜欢蒲松龄,不但喜欢他的作品,而且还敬慕他的人格。屡试屡败的科场制度使先生满腔悲愤,一生的贫困潦倒使他更容易接近和熟悉低阶层的人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满腹饱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宣泄,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在封建集权制度下,能够有这样的精神,能够替大多数人民呐喊代言,难道不值得我们仰慕吗?在这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文章里,我们不但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而且还懂得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和认识,所以,读《聊斋》远远胜过读那些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文章和那些卿卿我我的才子佳人故事。







走出《聊斋》,告别了“娇娜”、告别了“婴宁”,也告别了“林四娘”、“聂小倩”。回首望去,我看到那小院的上空,仿佛氤氲着先生笔下的云、故事中的雨,还有先生那淡淡的笑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