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书院于2001年复建于明代大儒朱喜所建的武夷精舍原址上,武夷精舍亦称紫阳书院。武夷精舍初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位于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武夷精舍建成后,朱熹曾长期在此著书立说、倡道讲学,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朱熹汇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把儒教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并且成为官方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迨至明清两代,理学一直是文化的正宗,达七八百年之久。
朱子铜像 朱熹于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在福建尤溪诞生。字仲晦,号紫阳。在朱熹七十一年的生涯里,自十四岁被托孤到武夷山,直到六十二岁移居建阳,近五十年间,除了不到七年外出做官和论学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达50余年,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清朝康熙天下大治之时,朱子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天”,赐予武夷精舍(改为紫阳书院)。书院也改为官办,由朝廷委派山长管理书院。


书院前厅左厢设翰墨室,展览书院的中国书画作品。



前厅右厢是朱喜生平事迹展室。

讲学堂前左右两厢分别是止宿寮遗址和隐求室遗址。是原武遗精舍真迹,用在玻璃罩封住。因反射光线强烈,遗址原貌不能在图片中完美呈现。


讲学堂(仁智堂)
就是朱熹讲课的教室。

授课的朱子

听朱子讲课,一定是件愉快的事。他特别强调优游林泉、寓教于乐。这与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游学传统吻合。朱熹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要多多接触,细细体察,就能发现万物之理,揭示规律。



书院内中厅还摆放一块出土的“神道碑”,如今已成为镇馆之宝。

刘公神道碑 刘公神道碑全名 “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为其义父刘子羽撰写并书的一块记事碑。碑文长达3725字,详细记述了刘子羽抗金活动及其生平史实。

朱子和他的弟子。

武夷书院全景。

柳永纪念馆前,翠树依依。抬头可见柳永纪念馆石门刻有“渐入佳境”的题字(出自《晋书·顾恺之传》),石门左右刻有“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的著名楹联。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一曲溪北岸,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占地300米,坐南朝北,有展厅及办公室、储藏室、茶室等设施。风格朴实素雅,极富乡土气息。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纪念馆东西两厢设展厅。东厢展厅为"柳永生平"展厅,分书香门第、幸福童年,蹉跎的青壮年岁月,失意官场、颠沛流离,苦吟成名、《乐章》传世,美哉柳词、好评如潮,毛泽东论柳词,千古乐章传后世,开展柳词研究、弘扬武夷文化八个部分,以23块版面、大量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展示柳永一生和柳词的重大影响及后世对柳词的高度评价。

西厢展厅为"柳词书画"厅,展示有关柳永的书画30余幅。两展厅的展柜、展橱均陈列古今中外与柳词相关的书籍、画卷,有《碧鸡漫志》、《能改斋漫录》、《宋元名家词》、《毛泽东手书历代诗词墨宝》、《清明上河图》等。


柳永故里原福建崇安县五夫里白水村。

毛泽东手书柳永《望海潮》词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传至江北,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柳永纪念馆大门前草坪矗立着柳永的全身站立铜像,边上巨石刻有柳永墓冢介绍:“抔土还乡碑记,公元二〇〇四年九月,为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动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柳永铜像单手持书卷,儒巾布袍,仪态潇洒安祥。

纪念馆里有两幅灰白浮雕,介绍柳永这位布衣卿相的生平风流故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古人对于别离相当伤情敏感,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连汽车也没有。走是一定要送的,一送就送很远。生离是仅次于死别的人生之苦,对离别的恐惧和彼此的牵挂催生了唐宋诗词里大量关于送别的不朽名篇。

纪念馆后厅

纪念馆后厅是据柳永生平而创作的雕塑作品,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




纪念馆后壁雕刻的著名柳词,采取竖排宋版书格式,非常贴切富含创意。

雨霖铃 柳永 北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玉蝴蝶 柳永 北宋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柳永纪念馆后门 与柳永纪念馆后门南北相对的是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

到了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元宗李璟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增修屋宇三百多间,建筑面积达数百亩。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宋哲宗降旨大建宫殿,改名冲佑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朱熹、刘子翚等都曾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公元14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公元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到清末,又加倡修,即为现在的 武夷宫。

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武夷宫全面的展示了武夷山的人文历史。是游览武夷山的重头戏。可惜武夷宫正在修缮,无缘参观,深为憾事。不过这将成为下次重游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