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2月4日 2016

少年往事(1—6)

作者:李树良

我说几句话 前段时间我在班网上连发了《童年往事》受到了老同学、校友和知青友的欢迎,并期盼我继续写下去。我的初衷是抛砖引玉。果然把群主丽芬这块美玉引出来,她的生花妙笔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在大家翘望她的下文时因故暂停了。为了不使班网寂寞,本人继续抛砖引美玉现身。现将我的《少年往事》陆续呈给大家,望能给诸位带来欢乐、温馨、浮想和憧憬。对于笔者当年的幼稚、顽皮和孟浪恳请见谅。我们这一代的命运和共和国休戚与共,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愿我的回忆能给朋友们生活增添点乐趣,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少年往事一 痴迷大鼓书 少年时期在我国一般指7至17岁。这个时间段是人的启蒙期,也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期。少年时光是美好的,人们用花季来形容少年既形象又生动。花季少年是天真浪漫的,是无忧无虑的,也是在父母亲和老师的庇佑下幸福生活和健康成长的。 我从六岁时就喜欢听古书,先是听父亲说唱。后来家搬迁回县城后就隨母亲去茶馆听大鼓书。我先后听过《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包公案》等。县城的书社一般都设在茶馆里,边喝茶边听大鼓书。说书人基本都是外地人,多数是夫妻搭档,男的弹三弦,女的说唱大鼓书。也有跑单帮的(说评书的),茶馆也就三间平房大,进门里面靠山墙有个小矮台子。或是木板搭的或是土坯砌的。台下有若干排小长条桌和长条橙子。中间有个茶炉烧开水。每场书听客大约四、五十人。门票五角钱左右,茶水是大碗茶。听众大多是中老年人,男的多女的少,青少年就更少。 大鼓书的魅力在于故事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再就是说书人的风采,尤其是女先生都是中年女性,长得端庄秀丽,烫的波浪头,穿的紧身旗袍,往台前一亮相就是滿堂彩。她唱书时一手拿着小鼓棒,一手拿着一付钢板。她边唱边敲着小鼓,另一只手有节奏地敲着钢板,这样唱声鼓声钢板声形成了悦耳动听的悠扬合声,令人如醉如痴。说书人很注重同听众互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吸引听众。尤其是夫妻互动,当说书人说唱到:“我的娇儿呀!”眼睛一瞅,手指一指弹弦的丈夫,男人眼一瞪,或嘴一撇,十分逗乐。当说书人说唱到:“叫一声老爹々呀!”,弹弦的丈夫高喊一声:“唉!”,得意洋々引起听众哄堂大笑。 当每场书说到关键时刻,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悬念,急听下回分解。如说唱到岳家军八大锤大战金兀术双方鏖战正酣时,说书人将惊堂木一拍说:“若知双方胜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散场后回到家睡觉前也在想,第二天上课时心里还在嘀咕,到底八大锤能否战胜金兀术呢?思想一直沉浸在书情中难以自拔。类似这样的状态多次发生,上课思想经常走神,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老师问明原因就找家长进行沟通,母亲从那以后再也不领我去茶馆听书了。以免影响我的学习。 通过大鼓书的熏陶,尤其是杨家将、岳家军在国家危难时刻勇于担当,舍生忘死勇于冲锋陷阵,康慨赴死的爱国精神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深々地扎下根。正如陈毅元帅所告诫:“如若国有难,汝当冲向前。”这激励我从小立志报国。争做一个保家卫国的有用之人。

少年往事二 精神食粮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滿怀深情说:“我最喜欢做书蛀虫”。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也曾讲过:“书籍是全世界营养品。生活里沒有书籍,就好象沒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沒有翅膀。”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曾告诉过世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些伟人的至理名言,曾经鼓舞了和正在鼓舞着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们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我从小学二年级起就非常喜欢读小人书,因为家刚从农村搬回县城,开始接触小人书,对于一个刚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就象井底之蛙看到了一片新天地。平时母亲给我的零花钱,我舍不得买糖果和小吃,攒起来就经常往新华书店跑,我是书店的常客。记得当年县城的新华书店就座落在老二百货商店斜对面和派出所比邻。书店里古今中外各种小人书琳琅滿目,它们象甘甜的雨露磁铁般地吸引着我,滋润着我。我象饥渴的婴儿贪婪地吮吸着小人书的乳汁。小人书成了我离不开的知心朋友,精神有了寄托,眼界逐渐开阔了。正如冰心老人所讲:“小朋友,愿你们用心读古人书,他们常在一定的环境中,说出你们心中要说的话。”我买的小人书较多,记得有《三国演义》《岳飞传》《西遊记》《杨家将》《水浒》等古代连环画。还有革命战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小英雄雨来》《鸡毛信》《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记得家中有个小木箱长约二尺宽一尺,装得滿々的小人书。由于沒有那么多钱买小人书,我就和同学们互相借着看。我经常到孙会明家中看小人书,他的小人书很多。他是独子父亲是理发的,他长大后子承父业,在县城也是小有名气的理发师。我在哈市工作时一次回宝清还到他理发店理发,理完发他说啥也不收钱。他还念我们的发小友谊。 小人书曾哺育了我们几代人,现在己退出历史舞台了。它给我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文明的启蒙是最好的教课书。如今小人 书己成为收藏品了,行话叫连环画收藏。尤其是名家所画品相好的市场价格不菲。如连环画大师程十发、刘继卣、顾炳鑫、贺友直、吳若佛、王叔晖等。 随着年龄增长,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我的读书由小人书转向读长篇小说,这是我阅读的一次新的飞跃。在此期间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家巷》《青春之歌》《红岩》《暴风骤雨》《把一切献给党》等。我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要得益于这些革命书籍。它们是我思想启蒙的恩师,是我人生求索的引路向导。

少年往事三 公益劳动 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世界。”国母宋庆龄也告诫青少年:“一定要进步,守纪律,勤学习,敬师长,爱劳动。” 劳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从小我们就经受了艰苦劳动的锻炼。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时,那时我才六周岁,学校就组织我们参加秋收劳动,帮助生产队收割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在一次收割玉米的劳动中,我们每人割一条垅。玉米杆比较粗壮,得用镰刀砍才能割下来。由于用力过猛,砍下玉米杆镰刀就飞向左侧把一位姓关的男同学脚给刺破了,好在只破了点皮无大碍,不过还真有点后怕。 一年级时学校还组织我们参加了比较艰苦的劳动。生产队要开发挠力河畔一片沼泽地,我们这些小学生过去从未干过这么累的活。沼泽地的水虽然干枯了,但还有些泥泞,半米高的塔头墩子要从根部伐掉。我们就用刀锯伐塔头,这可是力气活,对于我们这些乳嗅未干的毛孩子真是太难为了。伐时得单腿跪地,双手紧握刀锯低头猛锯,我们双手都磨起了血泡。当收工时个々都精疲力竭,但看到原本高傲挺立的塔头象残兵败将一样七扭八歪躺倒在地,心中一种胜利感油然而生,正应了一句歇后语“老母猪chua泔水——美出大鼻涕泡。” 当我在万金山读小学三年级时,午后经常参加勤工俭学劳动,编织草袋子。班里有几台木制编织机,由懂技能的人操作,我们就负责递稻草。我对该活感到新奇,尝到当工人的感觉。编好的成品草袋由学校卖出作为学校的经费。 我们还到万金山采石场附近往学校运柞树棵子。这种树木既硬又沉,路程有四、五里地,同学们谁都不甘示弱。我虽个小体弱也双臂各挟两棵,途中又热又渴,汗流颊背,我是咬紧牙关坚持运回学校。多次劳动下来,我的身体出毛病了,得了胸膜炎。输了一段青连梅素才治好。小时这种艰苦的公益性劳动,虽然超出了我们身体承受能力,但对磨炼我们筋骨和毅志还是大有收益的。我在万金山小学就读一年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包全仁同学。他朴实无华重情重义,关心他人热心公益。 上初中还经常参加积肥、种树、铲地、收割等集体劳动。那时我己是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了,这些劳动己司空见惯。不过我要特别感谢叶长江老同学,在劳动方面他经常帮助我,他劳动技能体能都比我強,他家还有手推车,常帮助我积肥送肥,帮助上山打柴。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过:“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々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的两种形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当今要重视脑力劳动,也不能轻视体力劳动。两种劳动都造福人类,都光荣缺一不可。而且在分配政策上,要向高科技脑力劳动者和苦脏险累的体力劳动者倾斜,这才体现社会公平。

少年往事四 痴迷影剧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城最大最有影响的娱乐就是电影和评剧。我对这两项艺术情有独钟,或者说如痴如狂。我记得宝清最早的影剧院在老二校,也就是老党校和县广播站后身。有十来间平房规模,入口朝东,舞台在西侧。有五、六百座位,每张票价也就一两角钱。我的零花钱有限,除了买书外,看影剧的钱就很少了。我记得当时的小学负担不象现在这样重,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多,自习时间就完成了。业余时间对于我们这些少年很充裕。尤其是冬天大长夜,除了看电影和戏剧也沒有别的玩处。 当县城新电影院二层楼房落成营业后,那里便是我们这群孩子聚集娱乐中心。我们微薄的零花钱是不够经常买票的,我们就想方设法往电影院里混。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熟人往里带。我的邻居发小王世学的伯父在电影院把门收票,他领我进去看了几次电影,这也是偶尔为之。再就是我和弟々俩买一张票,冬天我穿一件棉大衣,弟々猫腰藏在里面,收票人只顾上面收票,无暇顾及下面,这样就把他带进影院。里面又不对号入座,隨便找个空位就可,人多满员了,就站在两边过道或最后面看。 我们天々晚上往影院跑,买不起票就想法钻电影院。几个人合伙将影院外板障子扒开钻进院,那时老影院沒有室内厕所,都得到室外厕所方便。我们就钻这个空子,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钻影院成功,也有败走麦城的时侯。有一次我和弟々被值勤人员抓住,关在影院里的门卫室。我俩的棉帽子都被收缴放在室内桌子上,趁人不注意弟々溜出门卫室,转到收票口处。正好对着门卫室大玻璃窗开个小窗口,我趁人不注意就把他的帽子递出去,弟々接到帽子就混进屋里看电影了。我只好挨到散场前被“释放”出来。 我们钻电影院也不断总结经验,往々值勤人员在影院的太平门里查票。为了躲避检查,我们就从电影院后台专供演职人员通过的便门进,通过舞台两侧下到观众席。这样的方法从未失败过。 我们的逃票行为虽然违备社会公德,但穷孩子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有位古贤人说得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不过当年逃票的孟浪行为,也是贫穷年代的不当之举,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文革前,宝清评剧团还是很被人看好的,能上演很多大型古典和现代评剧。如穆桂英挂帅、挑滑车、人面桃花、抗日峰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有些演员很受戏迷欢迎,如演老生老旦的胡小楼夫妇,演青衣的青霞,演小生的马春山,演丑角的赵先生,演武生的魏先生等。 文革真是摧残文化艺术,一个好端々的评剧团被解散了。唱青衣的到宝清一中当了音乐老师,唱歌还带有评剧味。唱小生的马春山到制粉厂打临时工,我高中毕业在粉厂打工还和他有所接触,他被迫放弃了评剧艺术感到无耐和茫然。至今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悠美唱腔仍沥々在目和在耳边回响。 前些日子宝清老同学在班网上转发了宝清当年的老照片。其中有我父亲曾工作过的宝清饭店,还有宝清老电影院的楼房,使我感到格外亲切,真是眼前一亮如获至宝。如今己踪影全无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时代变迁的美好回忆。

少年往事五 垂钓趣浓 经过童年父母垂钓的传帮带,当我步入少年时垂钓兴趣有增无减,十多岁的男孩子可以独闯江湖了。每当初春冰雪开始消融,但还未完全散尽时,星期天我就独自到挠力河畔的水泡子抛杆钓魚了。春暖乍寒,在水泡还未完全化尽的冰块空隙中只能钓老头魚。这种魚耐寒性很強,咬钩很死,常把魚钩吞到肚子里。这种魚头大肉面,做吃时得把头部去掉,因头部有寄生虫。老头魚很傻,很容易垂钓,有时都一对一对往上钓。每次收获都不少,回家可以吃上几顿。老头魚肉质虽比不上鲫魚鲜嫩,但炖魚时放点干辣椒和大酱,吃时也满口香。 在我的记忆里,老挠力河桥头北有一个很大的水泡子,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经常去那儿钓魚,那里鲫魚较多,大鲫魚都在泡子中间。我自己做揽线绑上三、四把钩,在钩底线端系一个大铅坠,把长线的另一端拴到小棍顶端插在水泡边。用手把挂上蚯蚓的线端摇两圈一松手揽钩就抛到水泡子中间。当发现线端有抖动时就及时收线,有时竟钓上一对々又白又肥的大鲫魚。这水泡子里的鲫魚有些是挠力河涨水游进的。也有自生繁衍的。挠力河的大鲫鱼银白肉嫩还是红肚囊的,是挠力河的特产,可惜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就绝迹了。给人们只能留下回忆和遗憾。 在万金山南麓通往方胜村的公路有一条横穿公路的运河,是从挠力河引过来专供几个村庄灌溉水田的。我经常在这条小运河里钓鱼,可以钓到一斤左右的鲶鱼,小黄蜡丁鱼,小鲫魚和小白条。有时我还下公路桥底下摸魚。鲶魚沒有鳞浑身滑々的,即使握在手中一扑愣就跑掉了。桥边公路的小水沟里,当稻田放水时也能抓到魚,有时还能抓到几斤重的大鲤魚。偶尔我还下水稻田里摸鱼,能摸到几两重的小鲫魚。我的故乡也是名符其实的魚米之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山青水亦秀,到处稻花香。大米供南北,大豆亮四方,赞我家乡好,明珠美名扬。 可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挠力河的魚种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当年“棒打獐狍瓢舀魚野鸡飞进饭锅里”对后人来讲只能是个美丽的童话。

少年往事六 热衷乒体 1961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廿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运动员第一次夺取了男子团体冠军。在单项比赛中,庄则栋获得男子单打冠军,丘钟惠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我国运动员还获得了四项亚军、八个第三名。这届世乒赛成就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乒乓球成为我国国球,乒乓球运动席卷全国。我和广大青少年朋友一样积极投身乒乓球运动,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成为我们的偶象。我买的第一块乒乓球拍是“流星”牌绿色正胶球拍。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要对着镜子练挥臂上百下,还效仿庄则栋把乒乓球用网线吊起来练扣球。星期天吃过早饭拿两个馒头和球拍就出发,中午也不回家,要玩一整天。我的球友有刘海斌、谷宪圆、张继福、魏黎明、张宝生等。县工会、农具社、党校、一中等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这项体育活动我一直坚持至三十五岁左右,在高一时曾和庞忠云、耿光荣合作获得宝清一中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在黑龙江大学获全校教工男子单打冠军;在中铁隧道局获洛阳地区男子单打亚军。 刚上初中一年,我的另一个爱好是体操。由于小时常听古书,对于习武翻跟斗打把式十分推崇。一中大礼堂每天都有高年级老大哥练体操,我很羡慕他们,就主动加入他们行列。初二时学校分来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的丁乃平老师,他来校以后大展才干,使学校的体育面貌煥然一新。他先后成立了校体操队、乒乓球队、田径队、速滑队等。我是校体操队队长,队员有刘海斌、谷宪圆、乔善道、王珍、贾茂令等十多位初中同学。刘海斌和谷宪圆身体素质比较好,对体操要领接收快动作比较规范。我们其他同学腰腿都比较硬,不够灵活,但都比较能吃苦,每次倒立都能坚持五分钟。记得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一中召开时,我们体操队还进行了集体体操表演受到了欢迎和好评。另外,我们体操队还有一个特长,就是乒乓球打的好,连校乒乓球队都打不过我们。因为刘海斌和谷宪圆都是全校公认的乒乓高手。刘海斌曾获得合江地区少年单打亚军,也是县乒乓球队主力队员。 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是促进学习的。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体育棒子大脑平滑学习都不咋的。我切身感受,体育锻炼虽然占用了一定时间,但通过锻炼放松了神经,清醒了头脑,所以记忆力特好,有效学习时间会利用得更好。 毛泽东主席曾鼓励青少年“好々学习,天天向上。”并将教育方针规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参加体育运动使我终身受益,使我强身健体。

未完待续

传芳的回忆 树良爱读书,在班级订杂志总是第一个报名。虽时隔半个世纪,仿佛就在昨天。现重温这些熟悉的名字,倍感亲切。 十二班订杂志名单 1、新体育: 李树良,王安克。 2、北方文学: 李树良。 3、人民文学: 孟繁慧,李进,白云龙。 4、群众歌声: 陈丽芬。 5、中学生: 李树良,徐海燕,田克辛,陈丽芬。 6、世界文学: 李进。 7、航空知识: 王殿武,姜成产,耿光荣,胡滨, 张宝财,孟繁慧,王安克。 8、中国青年: 李树良,叶长江,谷忠臣,田克辛, 许亚俊,刘淑云,刘传芳,曹忠杰, 刘风荣,穆秀艳。 9、红旗: 王淑云,王淑珍,宋海燕,耿光荣, 李进,刘传芳。 10、天文爱好者: 姜成产。 11、萌芽: 陈尚书,刘传芳,王建国。 12、俄语学习: 陈尚书。 13、解放军歌曲: 曹守先。 14、歌曲: 王乃佳。 15、少年文艺: 徐庆文。 16、大众电影: 陈丽芬。 17、共青团员: 班级,团支部。 18、中国青年报: 田克辛,班级。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377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故乡的云
创作 13 粉丝 34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