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生七绝赏析
2016-11-28鲲鹏之志 ——严先生七绝赏析 作者:龙文斌 严秋林先生的诗犹如五彩斑斓的花儿盛开在株洲的诗词园地里,让人流连,顿生爱慕。 现在,我们以他的三首七绝为例,来好好地学习探讨。 第一首《七绝·咏秋》 枯荷折苇一池愁,残月凝霜半脸羞。 荏苒流年东逝水,蓦然回首鬓惊秋。 诗的头两句,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凋零、衰败的秋天景色。原本夏季美丽的荷塘月色,现已消失殆尽,只见满池低垂的枯萎荷叶。这种秋景给人们一种凄凉、心寒的感觉;原本皎洁的如弓弯月,也幻化成了霜而羞愧的半脸。诗的后两句由自然景色转到世间的人类。一个人从出生到春天般的青少年,再到夏天般的中年,最后到秋天般的老年,几十年的岁月就如飞快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当你不经意地回顾自己过去时,已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翁老妪了。 读到这里,都会自然而然地深入思考:我们是不是虚度了年华,浪费了光阴?青少年读完诗,应思考如何趁大好时光,学好本领,为家为国作出最大贡献;老年人读完诗,应思考不管过去怎样,如何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家为国为人做一点善事。作者的写作目的显而易见:劝人珍惜光阴。但这个主题,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第二首《七绝·隐居(题图)》 竹掩柴扉小径幽,花香鸟语瀑泉流。 人间何处寻仙境?醉臥茅庐梦不休。 这首诗的诗题是隐居,隐居在什么地方呢?隐居在遍布茂盛的竹林。透过竹林可看到柴棍绑扎的园门,一条幽静的小路直通到柴门前。这里可闻到扑鼻的花香,听到婉转的鸟叫,看到飞流瀑布、潺潺泉水。这真是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隐居者真的满足于这种生活吗?作者用一个醒目的设问句笔锋一转:到哪里去寻找人间仙境呢?这隐居的茅草屋算得上是逍遥快活的天堂,"我"整天在这里饮酒、酣睡。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不是"我"的梦想。"我"等待着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那样的人,我将和他们一起离开这隐居的“桃花源”,去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诗人真正的梦想! 第三首《七绝·登天梯》 抬头惊叹九天旋,鬼斧神梯嵌壁沿。 放胆随翁攀绝顶,胸怀大志在云颠。 初看诗题,令人敬仰!天梯也敢登?不信,你看,石头铺成的阶梯围绕着峻岭盘旋而上,直上云霄。这阶梯贴着陡峭山壁的边沿,这只有鬼神才能开辟出来呀!登不登?登!游人跟随着"我"这位老人一起奋力踏着石梯攀登那峻峰的最高顶。为什么会有这种勇气呢?因为诗人胸怀大志,心藏远梦!不愿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这三首七绝共同的主题是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年华,要大有作为。这个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只图享受,好逸恶劳,安心当啃老族。特別是富二代、富三代,更是不仅安于享乐,还到处炫富,以势欺人。这些人读了作者的诗会有何感想?会警醒吗?会脸红心跳吗? 严秋林先生在诗里不仅是劝说別人,也是在勉励自己。三首七绝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严先生从教三十多年,任校长二十多年,为国家各条战线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他为学校编写儿歌、德育读本,受到学校、教育局的大力赞扬。在诗词界里,他创作了大量思想艺术皆佳的作品,成绩斐然。他还呕心沥血编写诗词教材,辅导诗词爱好者。。严先生自称“人老了,却存鲲鹏之志”。正如魏武帝曹操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严秋林先生的诗最大特色是前部分总能给人一幅鲜明的画面,或生动活泼,或凄凉伤感,或惊险刺激;后部分由画面自然引出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人生哲理令人信服,令人深思,令人难忘。作者语言精炼,表现手法新颖。“三顾茅庐"历史典故恰如其分。“一池愁”、“半脸羞”,对仗工整,拟人生动形象。 严秋林先生这三首七绝被他选入了自己的诗教教材《秋鸽渔阳绝句十二法创作》中。《七绝·隐居》是法三的例诗。教材称,“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人间何处寻仙境"问之,“醉卧茅庐梦不休”答之。这个设问句使我们牢牢记住了作者的观点。 《七绝·登天梯》是法十一的例诗。教材称,“此法前两句都是烘托,后两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前两句用天梯的险峻烘托出后两句的“大志”,这个烘托强烈表现了作者朴素真实的老有所为的思想性格,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为之倾倒,顿生敬意。 《七绝·咏秋》是运用渔洋绝句第十二法而写的。此法称,“此法诗中必有对偶,既有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严先生要求甚严,他用了比对偶更严格的修辞手法——对仗。此诗是一、二句对。形容词+名词对形容词+名词:“枯荷"对“残月”;动词+名词=动词+名词:“折苇”对“凝霜”;数量词+形容词=数量词+形容词:“一池愁”对“半脸羞”。这些对仗生动地描述了季节轮换的景色,鲜明地表达作者叹息光阴流逝的思想感情。对仗的运用使这首诗语势强烈,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诗的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鬓逢秋”作结,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似山间溪水,飞流直下,水到渠成。愿严秋林先生的诗词之花越开越艳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