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撰文: 阡陌 陈坚先生的纪念抗战胜利的油画《南京,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成为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临摹此画,是一次向大师学习的机会。 下面是我的临品(315x120cm)
一. 阅读原作,提出问题
临画之前,仔细阅读原画,提出几个问题: 1. 事件发生地是哪里?当时是何所在?现在呢? 2. 当时受降仪式的真实场景是怎样的?作者创作时做过哪些艺术处理与提升? 3. 当时出席受降仪式中日双方主要人物有哪儿个? 4. 获得的稿子是电子版,不清晰处甚多,要找出须澄清的关键细节。 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画外功夫,对临好此画是不无裨益的。

二. 史料落实
1. 事件发生地是哪里?当时是何所在?现在呢? 经查找资料,此画的背景是下面图示这个地方,现在的南京军区礼堂。


而在民国时则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其前身为黄埔军校。现有江苏省人民政府所立石碑为证。

2. 当时受降仪式的真实场景是怎样的?作者创作时做过哪些艺术处理与提升? 史料图片显示,当时的受降仪式是发生在这座建筑的里面。而看作者原作,显然是在礼堂外的大门前。


作者对场景没有照搬现成图片,而是来了个大迁移,这一改变不可谓不大,正是这一改变,使整个画面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比之室内景,更张显大气磅礴,使观者受到更深的震撼力与感染力的视觉冲击。这是作者在构思上的良苦用心。


出席受降仪式的日本代表。从右至左:日驻华派遣军参谋小笠源清中佐、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日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岗村宁次大将、中国海面舰队司令福田良三中将、台湾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法属印度支那军代表三泽吕雄大佐

4. 获得的稿子是电子版,不清晰处甚多,要找出须澄清的关键细节。
① 电子版原稿上背景三个圆拱形大门,看上去是三个黑洞,显然实际上不会是这样的,原作也肯定不是这样的,马上去看原作是不可能的,只有查资料,在下面这帧黑白照片中找到了大门上拱形窗花格造型,后来画中就是依据它完成的。

根据上帧资照片料,画出的大门上方拱形窗饰。(下图)

②电子版的原图上有十七面国旗,稿上旗帜颜色模糊,找到国旗资料方敢下笔。在画国旗时注意着重表现两点: 1) 旗帜柔软的织纺品质感; 2) 通过背景的暗色和建筑物的坚硬感,来烘托国旗的空间存在感觉。

③画中的四张桌子铺有白色桌布,且均有一致的裙围。裙围.由三个色条组成,由上而下分别为蓝、白、红色。其根据来源于当时中华民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下图)


三. 在这幅画里,我能向作者学习到哪些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为?
首先从背景的构图上看,此画几乎採用了左右绝对对称的构图形式。这样的构图的稳重、平衡,有助于给画面造成庄重的气氛。四组成双的石柱,特别是中间的两组四根石柱,向上直冲画的顶端,又以上深下浅的颜色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下方的主题视觉中心区。


四. 局 部





几幅人物头像局部




当年负责受降仪式现场警卫任务的少校营长赵振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