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蛇 摄影
其实南京的梧桐树,并不是梧桐树,它叫悬铃木。南京引入栽培的有三种,包括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其中二球悬铃木是一球和三球的杂交品种。南京目前三种悬铃木都有,但是最多的还是二球和三球。




追溯南京的绿化,始于公元229年三国时期的东吴,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的320余年间,南京的先人们,逐渐养成了酷爱自然、纵情山水、盘游山居的习性,孕育了名闻中外的江南山水园林。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的历史。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修中山路和陵园大道的时候,又陆续种下2万棵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南京的象征。解放后,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成为点缀南京城市风景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在,最能代表南京城市绿化特色、最能为市区主干道遮阴纳凉的民国法桐在急剧减少,从过去的2万棵到现在只剩下3000棵,究其原因是每次进行道路拓宽,这些树龄超过成年人的绿荫守护者总是难逃“搬家”的命运。他们或是被移到城外不知所终,或是被不到胳膊细的小树苗取而代之。专家学者形容这样的绿化说,南京移走的都是“研究生”,种下的却是“小学生”。对于南京人来说,一片绿荫的消失,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不便,更是意味着一段记忆的淡去。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保护看似矛盾,但我们可以通过论证更多地保护大树! 南京著名作家叶兆言也曾说过,法国梧桐是南京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民国以前南京文化中不含有梧桐树,在南京没有梧桐树以前最多的是柳树,这在唐诗中有过很多描述,而梧桐树虽然是从法国引进的,是个外来物种,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民国的南京。 摩





南京广种法国梧桐,始于1920年代。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后来从南洋修得森林管理专业、时年33岁的傅焕光,在1925年被委以主持南京园林项目的重任。 五年后,当1929年6月孙中山灵枢移放回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之际,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之城”已初露端倪:从孙中山灵枢经过的码头-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东郊,全长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两侧和街道绿岛上,一万多株为中山先生护灵的法国梧桐,6米一株、每排6株,整齐地延伸了十多里,直到紫金山顶中山陵。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则种了1034株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就是三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是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中山陵的梧桐很特别至今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生长,枝桠呈手掌形、然后自然开枝的形态。这是独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独特姿态:在树还未成年,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拗成三枝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南京的梧桐树见证了城市百年沧桑,经历了民国凄厉风雨,早已是南京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后,新修的长江路、山西路、太平南路、中华路等次干道,又陆续栽种不少法国梧桐树。到上世纪60年代,南京城内的法国梧桐树有20万棵。南京市老城区20条主要街道,其中16条以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气势磅礴,相邻的两排梧桐顶端连接起来,形成拱廊,密不透风。就是下很大的暴雨,水也不会滴到行人身上。虽然南京有“火炉”之称,但人们走在街上几乎不用打伞,“就像一个大森林”。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市政建设,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树,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曾经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宋美龄最爱的树是法桐,而为讨美人欢心,蒋介石不远万里运来树种,在整个南京城种满了法桐,于是,这座城市因为法桐,处处多了一丝浪漫。








传说中蒋委员长送给宋美龄的超级大项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