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15日 2016

陕 州 地 炕 院

— 原创 —

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介绍了陕州地坑院,带着好奇,10月18日旅行绕道来到这里,听从导航定位,七绕八绕把我们引入盘山路(返回时路途简单且平坦),到达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与当地人了解得知,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1.5亩,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5倍,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工程从挖坑开始,坑挖好以后,再在四壁开凿窑洞。窑洞一般开挖成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和深10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形,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一个院落的窑洞并非一下子开凿出来,而是根据人口的增加或者农闲时间的安排,逐年开凿的。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德国小伙 卡斯特尔 是一个飞行员,28岁他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工作时,被派往中国支援中国航空建设。1933-1936三年间,他在中国利用工作之便,使用徕卡M2相机拍下了大量那个特殊年代的珍贵照片,如实地记录了80年前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地貌特征、民族文化及历史古迹。卡斯特尔后将它们结集成书,名为《中国飞行》。 其中一幅图片。

黄土高原地域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至今;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建造地坑院同样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直通院落。

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手摇辘轳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排放水。

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能;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

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适合民居,相互效仿,形成了独特的民居群。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境内的西张村塬、张汴塬和东凡塬三大塬区上,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10000余座地坑院。 至今仍在居住的地坑院已有200年。 六代同堂共住地坑院。 穴居方式的地坑院。

陕州人形容地坑院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坑窑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近而察之,炊烟袅袅,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我说地坑院: 一方水土养育人,故地天作有今晨; 世间房屋万千衬,地坑院里有乾坤。

展开阅读全文


风光 建筑 人文 旅行 文章
阅读 3525 投诉
青海湖水晶莹蓝
本专集共有 7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古董
创作 70 粉丝 22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