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翁 创建 易经中的美学:贲卦之美 2016/11/5 《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易经》中有六个字: "刚健,笃实,辉光",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 贲卦中的美学思想,总体来说,讲的是一个文与质的关系问题。 贲者饰也,用线条勾勒出突出的形象。这同中国绘画思想有联系。《论语》记孔子的话:"绘事后素"(郑康成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说明中国绘画十分重视线条,这对我们理解贲卦有帮助。 "贲卦"卦象解语: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惟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才是文饰的极致。 下面我们分三点解析"贲"卦的美学思想 1、象曰:"山下有火"。夜间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照耀下,线条轮廓突出,是一种美的形象。"君子以明庶政",是说从事政治的人有了美感,可以使政治清明。但是判断和处理案件可不能依据美感,所以"无敢折狱",这表明了美和艺术(纹饰)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2、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险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 王廙的时代正是山水画萌芽的时代(东晋),他的话表明中国的画家已在山水里面看见"文章"了。这是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展。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批评唐以前的山水画停留在雕琢的美,而没有用诗的境界加以概括,使山水成为一首诗,一篇文章。这同样表示了艺术思想的发展,要求像火光的照耀作用一样,用人的精神对自然山水加以概括,组织成自己的文章,从雕饰的美,进到绘画的美。 3、我们在前面讲到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是中国艺术一直延续至今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贲卦》中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彩,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旬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终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单位最高境界。所以《易经》的《杂卦》说:"贲,无色也。"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谓"刚健、笃实、辉光"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中的对句,园林中的对联,讲究华丽词藻的雕饰,固然是一种美,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境界。刘熙载的《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所以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金山碧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做诗作文,要讲究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白贲的境界。白贲,是一种从欣赏到超脱的扬弃的境界。 ——宗白华《美学散步》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