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老牛湾至杀虎口
人一旦被一种情结缠绕,在不经意间也会受到这种情结的影响。 明知杀虎口风景并不怎么漂亮,也没有名川大山,经济也很一般,但还是吸引着象我们这样教师身份的旅行者。 明知口无虎,还向虎口行! 我们想知道为何中原大地通向大漠南北的重要关隘要选址这里?曾经名噪一时的关隘为何今天不为人关注?明清时代的人口大迁徙的队伍中是否也有我们的祖先? 绕道二百公里亲临古关口要塞,目睹山水草木释放我们的情怀。 下午4:30左右,出老牛湾,北上,东转,多是山路,车子不快。再上s24高速,一路顺利。 离目的不远走省道s211,路面坑坑洼洼,下坡多上坡少,不时有一个又粗又高的减速带限速,大约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40分钟。杀虎口就在眼前,日头慢慢滑下,车慢心急,比计划晚到半小时左右。7点夜幕垂落,远道的行人只能观其轮廓而不能睹其芳容了。 光线暗淡四周静寂,这座秦汉时期的古城墙更显示它的森冷与威严。 也许古代的老百姓早有这样的感受吧。
杀虎口是山西的北大门,位于晋蒙两省,右玉、和林格尔、凉城三县交界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 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 明清时期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也是“走西口”的发源地。 过去,杀虎口是中原地区去往内蒙古、新疆和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说,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驻防重地。
杀虎口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清未,年解关税还有13万两之多。 杀虎口一度时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庙宇星罗,古迹棋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据记载,杀虎口住户最多达3600户,40000余口人,满清时曾出翰林学士7名,将军2名,举人5名,可谓人杰地灵。后因军阀内战,京包线修通,关隘几经失修,加之人为毁坏,多数古迹无存,关税东流,人口锐减,渐显萧条。

实际上,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春秋战国至秦、汉、隋时,这里称“参合陉、参合口”,唐朝名为白狼关,起着抵挡突厥进攻的作用,宋朝叫牙狼关,也御蒙古大军于域外。 康熙西征平定葛尔丹后,经杀胡口凯旋,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将“胡”改为了“虎”,之后这里便一直叫杀虎口。

由于前一天未能按计划到达右玉县镇,第二天起了大早,登长城、走古道、看村落,用亲眼所见解答心中的疑问。

站在高大的杀虎口楼层之上,所有景色一览无遗。 东西山岭高耸对峙,苍头河干枯的河道由南向北纵贯其中,形成一条天然走廊。万里长城东西横亘,险峻的地形,天然的关口一目了然。 举起相机想要照点什么,但除了古城墙还是古城墙。远处是保持了原貌的土夯城墙,近处是经过修缮的砖面墙。 你要专程来这里观景看物那就很不值得了。

村子不很大,游客接待也保持了纯朴,没有推荐宾馆的,也没见兜售商品的,给人几分自在与随意。恰好让思想飞跃,那个老问题不请自到,“我的祖先从这里走出关外吗?” 没有事物能够说明,也没有人能告诉我,最靠谱的答案是父亲曾经说过,老家是山西偏关县,走西口过来,曾在包头住过,至于哪一年哪一代就不知道了。想再知道些线索已经没有办法,老人家去世多年。 一路走来,答案虽然没有但还是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几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根据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个肯定的结论。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西口”是指黄河渡口“西口”。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的移民,渡过黄河“西口”,从陕北府谷(古城),走入内蒙。后来“西口”指长城口,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 杀虎口修建于秦汉,繁荣于明朝末期和清朝中叶,之前用于军事,之后用于通商。在清朝末期长城几百年失去作用,已经破烂不堪,由山西通向内蒙的通道已经很多,也不需要军事管制。我们走西口的祖先是饥民,走西口时间也在清末。从路线上看也难于向西北方向去从从东北方向走,绕道几百公里,翻山越岭经过杀虎口到内蒙古西部。我们巴彦淖尔(甚至包括鄂尔多斯、包头)走西口过来的人大多还是由山西到陕西的西口过黄河而来的。 长期以来我们受影视节目的深深误导,思想混乱不堪,尤其是那部倍受欢迎的电视剧《走西口》让我们把它看作是自己祖先的悲壮史。 路也不是那条路,人也不是那群人。 有此答案不虚此行!

在我们游览之时,老乡牵着两头大牛过来,后面跟着小牛,还有狗,由远及近潇潇然走出杀虎口。 从军事要地、商业关口到悠然的自然村落,沧海桑田时事更迭。因为修了路,东口兴起西口衰落,曾经拥有四万人(当时全国不足3亿人)的交通要塞今天只有百八十人;曾经的小渔村,因为伟人画了一个圈,变成了今天的大都市。历史不知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个折、变个脸,让闲的忙起来,让忙的闲下去,甚至错的对,对的错。 不去刻意追求什么而顺其自然发展,或许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来杀虎口一次,走西口一趟,无论如何也要留个纪念。这和军事无关,和商业无关,和逃荒无关。若干年后拿给自己,当做话题,讲给孩子孙子、外孙…… 更多的是要讲给自己。


我们常把旅游的落眼点放在“游”上,如果时间紧张的话,我们只能匆匆而来急急忙忙而去,再没有一点相关知识辅助,在石头上、建筑物上、或其他地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甚至撒一泡尿,权且算过来过、见过,以满足空虚的心里。 我说:游在认知,感在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