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坐如莲时光,历尽凡间琐事。面对喧嚣的尘世,在时髦潮流中,我更喜欢独沐阳光,独坐月色,独享天籁之韵,独听心灵之声。在我的光阴中,总是有一些细碎的古典情结,总是喜欢古典的山水、古典的花草、古典的琴声、古典的笛韵。
我从尘世的许多古典中,感受了一份清幽,一份淡雅,一份宁静。那些古典意象,那些梧桐、落叶、秋菊、柴扉、残月,披着朦胧意境,耐人寻味。我无端的喜欢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陌上花开,豆蔻女子。我还喜欢悠悠洛阳古道,想去感知离人的望断秋水。
我不怎么喜欢热闹,却喜爱清明、七夕、重阳这些有些清冷或高远的节日。走在街头人群中,不断会有擦肩而过的时尚女子,面对她们前卫的装束打扮,总是不屑留意;而每每遇上那种长发长裙、素面朝天的文静女孩,却会令我频频回首。吸引我的是很久远的一个梦,是寂静中的灵魂香气,是那份“淡淡妆、天然样”的古典神韵。
我并不是厚古薄今的人,只是觉得古老的东西,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岁月打磨和历史润泽,愈见其深。而当今的许多东西,大都是商业催化出来的产物,每年都在变化,只是给人焕然一新的体验,却缺少那种使人心灵震撼的厚重。
古典中有诗词,今人也有歌曲,只是这两者并不等值。当然,每个时代的情感与浪漫,都有当时的表达方式,技巧意境或有高低,但情意却别无二致。不可否认,有些歌在岁月风烟里,也曾伴随如梦的年华,让我们走过了那些听歌流泪的年纪。
有天早上看电视,主持人播到一段新闻时说:“我们不仅需要流行音乐,还需要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也是音乐中的一部分。”唉,她说得很好,可惜说倒了。其实流行音乐才是音乐中的很小一部分,他几乎是可以被古典音乐取代的。而古典音乐,无论从内容、形式、题材还是情感上,都是一种典雅厚重的美,远比流行音乐丰富深沉。

古老的东西,经历沧桑,多了积韵。比如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丰碑。我的童年,虽是烟火人家,一窗一月,朴素光阴。可很早便知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不朽名句;在少年思绪里,也体会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莫名心情;在闲暇时光里,也会遥想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意境。

其实,不拘一格的我,也很欣赏舒婷、戴望舒等现代诗人的诗,那首《致橡树》,可以堪称现代爱情诗的绝唱,而那细雨中的《雨巷》,也曾撩起我无限的瑕思。可内心深处,对唐诗、宋词、以及精致的元曲等,总有一种俗世相安的温暖,还是多爱一些。
也许,古典的东西,少了一些俗气,所以显得蕴藉。比如爱情,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当代,它已像物质一般,有了名贵与贫贱、高调与平凡、华丽与糟糠之分,总之是有了价格。可我从中国古典爱情中得到的答案却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现在都市的女孩子,大多被家长逼着弹钢琴学外语,已很少要求背诵古典诗词。于是她们的情感中就少了许多含蓄,也少了许多光阴巷口的感情。现在的男孩子,整天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不要对我不理不睬。”他们无法理解“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意境,心中缺少窗前的那枕月,由此会错过人生许多美丽。
古典和现代,虽然有着两种距离过于遥远的时代背景,却都在我身上留下了印记。我不能说我属于两者中的谁,我只能说我是有着古典情结的现代人。我既享受坐在咖啡店里喝茶的慵懒下午时光,我也同样享受寄情山水的诗意心境。

读我文字的朋友,或许能感受一些古典情结。其实,无论古典或是现代,只要是对美好孜孜追索的,是正能量的,我就会把它们贯穿到文字里。在我看来,生活,是创作不可或缺的底蕴,在时尚信息的召唤下,我也会把古典带出水乡山村、桑林巷陌,引入到大都会的时尚天地。我总是想在霓虹河岸,蘸着烟火气息,用淡墨,写出清风明月的文字。
更惟愿,朋友们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出古典的高尚与尊贵,读出唯美与优雅,读得意犹未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