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军
京剧《奇袭白虎团》也是“样板戏”之一,被拍成电影的时间是1972年。需要说明的是,俺确实记不清,时间顺序上,是先看《奇袭白虎团》还是《海港》,所以,权且将《奇袭白虎团》放在第七部看过的“样板戏”吧。 《奇袭白虎团》估计是当初俺们这个年龄段相对比较喜欢的“样板戏”,原因是战争题材。与此同时,还看过,也喜欢看这些反映这一战争的故事片,比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等,还有与这一战争相关的《铁道卫士》,以及随后不久看的《激战无名川》……除了《激战无名川》是当时新拍电影外,其他基本上是老电影重放。在此之前,也有其他一些反映这一战争的电影,比如《上甘岭》等,但那个时间段是没有可能看到的。那一阶段,也放过反映这一战争的外国电影。不过,反映这场战争的朝鲜电影,基本上都是牵引大炮的军车穿流不断的路旁,浩浩荡荡的“人民军”部队行进着……唯一见到过俺们志愿军身影的朝鲜电影只有《战友》一部。 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吧! 1、朔 源 “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是一部具有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背景的京剧。“1953年,美帝的和谈阴谋被揭穿,他们疯狂北窜企图霸占全朝鲜。这是七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阴云笼罩安平山。在这山上盘踞着美李的王牌部队号称是常胜不败美式装备的白虎团” ……时间、地点和敌方情况大致介绍完毕。我方,即正面人物以及故事经过如下,7月13日晚,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奉命率小分队执行突袭白虎团团部任务。杨育才带领12名侦察员化装成“美军顾问”和护送“顾问”的敌军,直插敌纵深。此战,他指挥小分队分为3个小组作战,冲进敌警卫室、会议室,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
如果再具体一下时代背景,这一战斗实为金城战役的局部。金城战役为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我方主要力量是志愿军第20兵团,敌方主要为南朝鲜军4个师,其中之一为首都师,所辖一团即为“白虎团”,为南韩1946年首批组建的8个团之一。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战役伊始,即突破防御阶段,隶属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的侦察班,在副排长杨育才率领下,化装插入敌纵深,全歼“白虎团”团部。除如前转引的毙伤俘敌数外,补充战绩如下,缴获吉普车27辆,卡车11辆,火箭炮1门,各种枪支15支,电台5部。缴获“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不过,也有人存疑这面“团旗”上的“五环”……是否与该团后来重建有关联?不太清楚……)。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育才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数年后,志愿军京剧团创作人员根据当时战地刊发的新闻小册子《志愿军一日》上刊登的相关事迹创作此剧,并于1955年首演。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志愿军京剧团与山东京剧团合并。1964年6月作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剧目赴京演出,获得领导高度评价,8月,经某人推荐,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奇袭白虎团》,并接见剧组人员,以“声情并茂”评价了这台戏,由此,也获得了“样板戏”的入场券。

有关其创作和修改的记载不多。京剧《奇袭白虎团》最初的演出完全按照真人真事表演,主角就叫杨育才,战士们也用真姓名,角色中没有人民军形象,而是志愿军的鲜族战士。情节也简单,接受任务,翻山过河,摸进敌营,开打凯旋。因此,有人评价“类似于活报剧”。随后的改编一是不用真名真姓了,二是增加了中朝友谊。于是,杨育才改为杨伟才,还加了阿妈妮和崔大嫂……其他的修改还是人物的增删,如将两位鲜族战士改为了“人民军”韩大年和金大勇。当然情节上也变得更加丰满,最后的版本为九场加序幕和尾声。 1972年,“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需要重点补充说明的是,最初发表“奇袭白虎团”作品的是王程远,当年68军203师的通讯干事。 2、记忆碎片 如论对“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记忆,可能最容易闪回的是口令。想起来了吧?“古伦木”、“欧吧”……侦察小分队抓了一个南朝鲜军俘虏,从他嘴了获得了口令。这一情节,在当年观看电影后,是男孩子们经常模仿的。而且,在不久后,又因为同名山东快书而变得更加耳熟能详。“轰隆一声响,是炮弹炸前沿,班长折了腿,那班副玩了完,就数我命大,我撒腿往回颠,想起军纪有三条,回去我也活不了” ……至今都记得电影中和山东快书表演时的夸张表情……

若干年之后,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个不太多的角色就叫“古伦木”,并在片尾以不变的容颜与奔驰车并行在长安街上……哈哈!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岁数,统统都有“古伦木”、“欧吧”的印记!只是,这两个词儿是啥意思呢?小时候就存在这个好奇……“欧吧”该不是“欧巴”的意思吧?

对于“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第二个记忆应该是山东快书。记得当年同名山东快书由于琅琅上口,更加深了俺对《奇袭白虎团》的感觉。所以,在“码”此篇文字时,不自觉地就会引用快书里的词儿。“伪团部设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它是难攻易守戒备严,铁丝网一道又一道,地雷密布在前沿,明礁暗堡到处是,那口令一会儿就一换。突然间在远处闪出了几个人影儿,嗯?转眼之间又不见了,嚯,这些人时隐时现似闪电,灵活敏捷不一般,身上穿的都是伪军装,有短枪匕首插腰间,一个个身强力壮精神饱满,爬山涉水走的欢,这正是,志愿军化妆入敌穴,我们机智勇敢的侦察员。领队的是侦察排长严伟才,二十多岁是个党员” ……梁厚民的这一段山东快书,估计许多同龄人都能随意说上几句。电影《没完没了》中,傅彪扮演的阮大伟在画舫上也来了那么一段……

还有对“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重要印象是服装。整体感觉,《奇袭白虎团》中的服装比较精致,志愿军、“人民军”的军服明显比其它几个“样板戏”的军装更精神些。还有色彩比较亮丽的斗篷。当然,更吸引当时男孩子的军装自然是美韩军装。尤其是剧中我军乔装打扮深入敌后,正面人物穿反派军装,而扮演严伟才的演员明显地比其他剧目的主角更加年轻,所以,可能看着更加具有诱惑。以至于观看此剧时,对反派的关注就大不如前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反派人物只有官衔,没有姓名。当然,“大盖帽”等美式军服仍有诱惑。当年,俺们戴的帽子虽然是军帽,但都65式有檐软帽,因此,大檐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还来自于其他电影。所以,俺们时不常地会采用各种方式在65式有檐软帽的基础上“自制”大檐帽,方法一,选择细竹鞭等弹性较好的枝条在帽子中“弓”出大檐帽形状;方法二,用质地较硬的纸张等衬在帽中。还有就是“美国顾问”腰际的子弹袋也可以自制。经常是将作业本撕了,裁成小条,叠编成子弹袋,拴在腰间。手枪么,也是“自制”!原材料同样是唾手可得的作业本。“美国顾问”的是左轮手枪,没有问题!“二十响”、“54式”也同样不在话下!只是“吃生活”的风险比较大……还有,就是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学英雄见行动”的年月,这,有点儿“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记忆还有打斗场面,尤其是第九场的那些片断,精彩!还有就是“我……踩着地雷了” ……由此,知道松发雷原理。压发雷、绊发雷、拉发雷是触动压缩弹簧,解锁引发爆炸;松发雷是弹簧被压缩后释放时推动击针发火,对坦克、装甲车后的士兵具有较大的杀伤力……所以,踩踏后不抬脚,排雷还是有机会的。


另外,剧中的匍匐前进属于极具标准的军事动作,当年一般的男孩子在草地上模仿时,一定是瘦小的屁股“性感”地高翘着,就象宁波话说的,“欧哟!格小歪,屁股翘至半天高”!关于唱词的回忆么,真的不多,印象最深的是“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入敌后把它的退路截断,定叫它首尾难顾无法增援。痛歼敌人在今晚,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3、随 感 严伟才回国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上个世纪末病逝于301医院。那场战争是英雄辈出的战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还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电影《打击侵略者》中的“小豆豆”……所以,那个时间段的军人可敬、可爱!因为那时还没有义务兵役制,他们是志愿参军的!如今,这些军人已经年迈,真心地祝愿他们安度晚年!

这一“样板戏”不同于其他。其他“样板戏”或是戏剧移植,或是故事片在先,而这属于原创。另外,这部“样板戏”的创作人员与演员有些亲历过那场战争,因此融入戏中的感受大不相同,尤其是那些武生戏。还有,此剧非京非沪,这在“样板戏”中可能属于“另类”。当然,由于当年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并入山东京剧团,因此,此剧也有“根红苗正”的基因。不过,就当时而言,《奇袭白虎团》排名似乎不太靠前,有时“八个”的地位还会被《杜鹃山》、《龙江颂》等顶替。原因不详!也有认为是地方剧团演出的原因…… 需要更正的是,有人会把《奇袭白虎团》和电影《奇袭》联系起来,但是,此“奇袭”非彼“奇袭”!故事片《奇袭》反映的是1950年11月朝鲜战争二次战役中韩先楚将军指挥的38军战斗事迹。具体为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率领323人组成侦察支队,在二次战役前炸毁武陵桥切断敌人退路的故事。八一厂曾于1958年据此拍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故事片《奇袭》于1960年拍摄。说到军教片,其实俺们看过的《地雷战》、《地道战》都是。反映朝鲜战争的军教片印象在上海上学时也看过一部,是关于“三所里穿插迂回战”的,片名《飞虎》?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土耳其旅”……需要补充的是,《奇袭武陵桥》是我军的第一部军教片。若论反映《奇袭白虎团》相同内容的故事片,其实应该是《打击侵略者》。不过,因为《打击侵略者》中伪团长名白昌璞,因此后来有人将其误认为“白虎团”团长。实际上,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长为崔喜寅。

如前,曾提到严伟才的扮演者年轻而精神。确实如此!严伟才的扮演者宋玉庆1941年出生,1964年年仅22岁即因《奇袭白虎团》而出名,由此推测,电影时其岁数也就30岁,正是风华正茂时。所以,曾有浩亮扮演严伟才的尝试,但至少在年龄上没有优势,还有就是军人的气质。若论资历,宋玉庆可是个“老革命”,1949年6月就进入了中共胶东军分区“娃娃兵”京剧团……才8岁啊!不过,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离休后旅居美国……

最后,容小小八卦一下,金大勇的扮演者谢伟才后来成为特型演员……象谁呢?粟裕大将!象!实在是象!由此也说明,经过磨砺的,总会有灿烂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