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证明先生一起游玉女潭 吴湘云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摘陶渊明《停云》 话说2015年11月的某天,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仇英画的局部,那雅士悠闲散坐的背景中都有犬牙倒挂的溶洞,我看着眼熟,很像宜兴的善卷洞。仇英是超级摹古高手,摹得宋画《桃源图》,而后在《桃源仙境图》和《玉洞仙源图》中放进宜兴的洞天仙境,也是顺其自然的事。这就有了我回宜兴重游善卷洞和玉女潭。果然,仇英画中犬牙溶洞、溪水潺潺的背景在善卷洞和玉女潭找到了印证。然后,我去苏州博物馆认真看了“十洲高会.仇英特展”,在仇英的原画中辨识宜兴山水的原型,追寻和体味明代自宋以后重新兴起的“桃花源”题材的心迹。 宜兴在太湖西岸,仇英、文征明等苏州的画家们,常常乘舟从太湖东岸到太湖西岸游玩访友,玉女潭就是一个常到的地方。最早的玉女潭山庄,诞生在唐朝琅琊刺史李幼卿手里,筑“玉潭庄”又叫“蒙溪幽居”,在宜兴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莲子山上。如果要探寻江南园林的源头,找到的就是它——一个很有出处的地方。李刺史每次和照看山庄的朋友独孤及(这名字很武侠)书信来往,都要问“琼树安好?”留下“日日思琼树,书书话玉潭”的佳话(这与苏东坡和邵民瞻通信必提海棠,苏问:“海棠无恙否?”邵回:“海棠无恙。”相仿)。玉女潭兴盛荒颓。到了明代,一位史姓官绅(恭甫)在这里重新布局置景建房,请文征明、仇英来玩,文征明写了《玉女潭山居记》,仇英则画了《玉洞仙源图》。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轴
从去年的冬天到今年的春天,我一而再,再而三,游了三次玉女潭,用文征明的《玉女潭山居记》作导游书。一次从“玉阳山庄”进。首先见到仇英书“玉潭仙源”大石碑。两次从金牛门进。从金牛门进,走不远就听到溪水叮珮流淌之声。我翻出手机上下载的《玉女潭山居记》,文中写“一渠激其流北出,行乱石间,绿石旋转可以流觞”(《玉女潭山居记》全文没有断句,断句有很多可能)。“流觞屿凝玉之南,古榉一株,根柯郁磻礧磈如石。”溪中一绿石如牛在低头饮水。这里真是曲水流觞好地方。溪边一株树干朽空的榉树,推断起来不可能是文征明写的那株,但这株有些年头的榉树使《山居记》在今天作为导游图依然没有失效。一顶粗石砌成的没有桥栏的小桥,我愿意相信这是泉水喷薄的“沸玉桥”,桥下几眼泉水依然在咕嘟嘟画同心圆。“沸玉桥”不远的空地种有一片腊梅树。
玉女谭云游记之卧牛站立以后与榉树的关系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走几步就有“凝玉桥”。一座小小的凝玉亭倒映在凝玉潭中。潭水清澈如蓝与绿色水草互相渲染。这时,橡子树恰好落下一颗橡子,点在凝玉潭中,皱起一圈涟漪。一颗橡子落水在闹市,落下的同时旋即消音。而在这里,一颗橡子落水接着回荡的声音,把游园氛围直接代入了《山居记》的场景。我觉得文征明先生在这种场景应该醒来,然后和我们一起游园。 文征明先生说:来来来,看这边“潭在山半深谷中,渟膏碧莹洁如玉,三面石壁下挿深渊,石梁亘其上如楣,而偃草树䝉幂中深黑不可测,上有微窍,日正中流影穿漏,下射潭心光景,澄澈俯挹之心,凝神释寂然。”我们身临碧蓝的潭水,扶栏抬头望去,岩中空洞处似一天然桥梁,岩顶露出亭阁翘角。我们就地捡来一大捧橡子,商量用投掷出去的快慢和投掷位置的远近来奏一段乐曲。确实,橡子落水的声音在三面石壁的共鸣中,敲出静谧美妙的的声音。文征明先生说:妙妙妙,乃无弦琴之妙曲。此时我们会相视一笑,靶心是陶渊明。当然,我们还说,此处谭盾可以录制“新音乐”。拾阶而上,从天然石桥上走过,空洞处现碧蓝的潭水如镶嵌的一枚蓝宝石。
玉女谭云游记之玉潭凝碧仙女出浴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碧潭无弦琴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文先生说:白砾累累散卧松竹间如羊,是初平林。出初平林西行二百歩巨石盘踞环匝如墉,是盘玉隈。自盘玉隈西上,绕出山椒有亭,有一直看到太湖的缥缈峯,是缥缈亭。亭下怪石林立,鲸骞兽伏竞为奇状,嘉木出石罅,一棵树有七个枝干,挺特修耸,与石争秀,是琪树峡。琪树峡之西为集灵谷,又西为飞云洞。自此而下再登上山脊,一处平壤空旷之地,是瑶台。以台而筑一宇,是超然宇。宇后群石掀舞如华叶骈植,联延如睥睨,是芙蓉城。跟着文导游一路游来,果然移步换景处处惊喜。我说:看!这竹林里吃草睡卧的一群石羊还在。

玉女谭云游记之岩中花树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琪树峡奇遇两奇士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瑶台掀舞如华叶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超然宇前的超然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站在缥缈亭往太湖的方向看去。如果我说:文先生,以前从这里能看到你乘船过来的太湖,如今都给房子挡住了。文先生接住话头:我开车来的。我只好直接晕倒在“开天辟地”处了。飞云洞边有一大石头,上刻“云根”二字,文先生说:此处可“停云”。嗯嗯,先生,您的“停云”号来自这里还是陶渊明的停云诗?文先生笑而不语。古有“石为云根”的说法。我家姐弟三个名字中都有“云”,在这里找到了根,意外欣喜,我差点唱出那句“故乡的云”。我和老弟齐赞老爸名字起得好。老爸嘿嘿一笑继续拍石头。此处的石头,有象有马有桃有梨有猴鸟,还有我新发现的伏尔泰。文先生问起伏尔泰是谁?我如此这番一说。文先生拱手一揖:幸会幸会!

玉女谭云游记之缥缈亭二姑聊家常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霭霭停云(一)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伏尔泰的启蒙原来在这里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青骡岩青骡还在,二姑岩说起来要象形一会,双仙石中间有一棵连理树。“环玉冈而下,左右盘互蜿蜒不絶,总若干亩,其中台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十有一,林壑岩窦可名者二十有三”(文先生的算术不错)。如今的亭台楼阁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重修,虽不能重现文先生当时眼中的样子,和周围的树石几十年的融合,已有荒野古意。

玉女谭云游记之青骡,请你走前一步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双仙连理一朵云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文先生说:那时这里有可以悬艇而入的龙湫。这山里,长有松树桧树楩树楠树等等乔木,幽兰灵卉丛生,藤缠树蔓蔽石,周游其中,像是来到了奇幻仙境。从唐至今八百多年,自恭甫兄再次发现这个秘境以后,舍得花时间经营造园,追求粹美之质。恭甫兄恬静寡欲,不以物喜,而是以雅事养神。不知道很多年后,好奇之士再来游园会有几人知道恭甫兄。我赶紧说:知道知道,游园简介上都写着呢。“呜呼,地以人重人亦以地而重。”文先生说完背着手走在前头。时迁境移,不见龙湫,松桧灵卉还在。那一株唐代的紫藤还在,如舞龙缠绕众多高树而上,有了不是紫藤树也开出紫藤花的奇景。出得“玉阳山庄”,文先生在刻有他《玉女潭山居记》的碑亭里转了一圈。在我仔细看碑文的当口,文先生悄然隐去。夕阳下,玉女潭的树石半明半暗,山居又是另一番模样。

玉女谭云游记之时光雕刻的玉女石像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斯芬克斯的梦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玉女谭云游记之不确定这是不是龙湫 2016年 纸本 吴湘云
陶渊明以来, 桃源文化一直流传,李昭道、荆浩、郭熙、赵伯驹、赵伯骕、赵孟頫、钱选、王蒙都作过桃源图,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因为仇英临摹过赵伯骕的《桃源记》,所以从他的画中可窥见宋代桃源图的影子。仇英的桃源图画的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借宜兴山水、江南的山水放进伯牙、子期或文人雅士,在仙洞的四季如春和溪水流觞、瀑布高挂、山径曲直、树林茂盛的真实场景中,绘出心灵栖息和理想家园的模样。 我三游玉女潭,亲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地理状貌,体会文人雅士造园布景的人文心理。在粗砺和精细中收放自己的知觉,得到“缥缈”和“超然”的一种更新状态。由此我画了一组“玉女潭云游图”。 2016-06-2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