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编辑/制作:包纲
这里的苗族同胞仍以农作为主,山腰上的梯田里一片片金黄的稻谷、高山上种下稀有的山兰米,这种米有紫、黄、白、绿四种颜色,形状似小米状,手工做成的山兰糕香甜可口,回味悠长。随着景区的兴起,寨子里的苗人在街上开个小商铺经营土特产,但仍然耕作农田。更有胆识者将吊脚楼租给了外地来此经商的人,客栈、宾馆、酒店、酒吧要有尽有。

登临高处,映入双眸的全是吊脚楼和绿色世界。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黛、白水河风光、田园秋色相融,是那么的和谐又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亦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苗族人生活于清澈见底的白水河两岸的山腰上,苗寨的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了成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春季绿油油,秋季金灿灿。我们所处的季节里,站在木楼上,行走于田埂上,醉得让我窒息,由衷感叹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空气新鲜,负氧离子极高,吊脚楼掩映绿荫中,森林覆盖着景区。雷公山上的杉树、枫香树、松树、映山红、板栗树、茶树、樟树等我认识的树种居多。听当地人说,还有五倍子、桂皮、木姜、杞木等香料和药材,就连号称“贵州三宝”中的一宝--杜仲,在这里的产量也不小。


沿着寨子往山腰上行走,每到一处都细细品味吊脚楼的构造与风格。整个苗寨的建筑风格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流,都是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平地吊脚楼极少,斜坡吊脚楼甚多,听阿哥说:“大都为三至四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鹅鸭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每家的堂屋外侧都建有亭阁条椅,即苗族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之“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我们苗族建筑最鲜明的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夜晚漫步在河边走廊,目睹苗寨万家灯火的盛况。随着天色渐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看到了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灯火栏栅处一对对伊人在共享此时此刻的美好与时光。





这里的“毛豆腐”好吃又有特色。我补充“小吃一绝”,当然,还有五色米饭、黄心地瓜、腊肉、腊肠、黑芝麻酥、杨梅汤、红薯条、米糕、黑猪肉、高山肥牛、酸辣汤等完全可以满足你舌尖上的味蕾。


随着悠扬的芦笙声响起,我情不自禁地移动了脚步,加入到欢声漫舞的苗族民俗表演中,踩着节奏,一、二、三、四,向前、旋转、扬手,如此反复,完完全全陶醉于乐声和欢笑声,那悦耳的芦笙和旋转的节拍定格在脑海里 久久无法消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