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6日 2016

梦回大唐

到浙江长兴,就是为访茶而来。 既是访茶,不可不去水口。

我们一行下榻的农家乐在顾渚村,与大唐贡茶院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为寻访唐韵方便了许多。 听农家乐主人说,这里的农民原先以种茶、养竹、挖笋为生,近年来农家乐则成为最大副业。

看到大唐,想起盛世,又联想到我非常喜欢的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风格是将中国古典音乐与摇滚相结合,代表了中国重金属的风格之作。 我最熟悉的,当然是那首《梦回唐朝》: …………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风 吹不散长恨 花 染不透乡愁 雪 映不出山河 月 圆不了古梦 …………

水口,其名得自境内金沙涧水出口入太湖,境内有顾渚山,因吴王夫差“顾其渚而忘返”而由来。早在唐代,就以水口草市而闻名,有湖州刺史杜牧一首诗为证:“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无限意,一双飞去却回头。”

顾渚山因秀生茶,因茶而扬名。陆羽的一部《茶经》更令顾渚山名扬四海,而使唐皇帝八百里加急送贡茶,更在他的推荐下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茶厂——皇家贡茶院。

进入大唐贡茶院,就为掩映在一片层层叠叠竹林中的仿唐建筑所惊叹。 此地北接宜兴,南连安吉,一有阳羡,一有白茶,我竟不知中间的长兴有紫笋,实在惭愧。据同学介绍,紫笋茶不会生虫,不用打药,加之空气洁净,所以绝对属无污染的上品。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位于顾渚山侧的虎头岩,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据宋嘉泰《吴兴志》引《统记》载: “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岩后,曰顾渚。石斫射而左悬臼,或耕为园,或伐为炭,惟官山独深秀。归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馀间,自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大唐贡茶院虽是当代的仿古建筑,却很好体现了唐朝时代精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整个建筑群的连贯性,全部采用木结构,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产于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唐代贡茶。唐大历五年,始贡五百串;至会昌中(841—846年),岁贡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

紫笋茶续贡800余年。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在顾渚山境会亭举办茶宴,“听下忘言对紫笋,全胜羽客醉流霞。”又有诗云:“牡丹花笑金甸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可以说,水口的发展是一部茶文化史,渊源流长。据记载,仅唐代就有颜真卿、杜牧、张文规等28位湖州刺史修贡于此,更引来白居易、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汪藻等100多位历代名人雅士来此游览品茗,并留下珍贵的摩崖石刻7处。

素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曾旅居当地,著就《茶经》而闻名于世,长兴亦可称为陆羽的第二故乡。《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可以说,《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从唐肃宗年间(公元757—761)起被定为贡茶。这是因为‘’茶圣‘’陆羽品尝了阳羡(宜兴)紫笋茶后向宫廷推荐。后来因宜兴贡茶数量大,才由长兴顾渚分造。唐代进贡阳羡紫笋茶,同时进贡金沙泉水。清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 》载:“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今宜兴湖父),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泉即在其下。”

宜兴的阳羡茶,我多年前就品尝过,感觉不逊于碧螺春,茶味更醇厚。想不到的,是所制作的红茶,口感极佳,惊为上品。宜兴与长兴相邻,故阳羡茶与紫笋茶应该是一脉相承。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叶的品质时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又在采茶一节中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上,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从以上文字,茶之命名为‘’紫笋‘’,源出于此。

陆羽的一生,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叶,虽然一路冲荡,却终得茶香般的善果。而且,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都曾与陆羽交往过。谈诗论道,品茗说茶,使陆羽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将儒学和佛学的感悟融入《茶经》的创作中。

陆羽阁后有吉祥寺,反映着了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2013年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曾在此举行。

随着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这是很有深意的。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顾渚紫笋茶续进贡876年,清代以后才停产、失传。作为贡茶,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称得上是中国贡茶之最。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够的心思,茶的时令,造法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会喝出病来,受其累其害,最终失茶。对茶的追求不能南辕北辙,因为茶,需要人赋予它新的生命与价值,为此,人也要有足够虔诚的态度。

所以,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除了茶,大唐贡茶院的绿竹亦让我心旷神怡。那到处可见可摸的竹林,真是应了一句话:茶生长的地方要有竹,煎茶的场所更要有竹。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诗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的紫茶,应该指的紫笋茶,岂能无竹? 我以为,品茗最佳的场所便是在竹林下。至于品茗的感受,则要胜过美酒。茶洗尽了尘心,却还是兴味难尽。再如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中讲山童隔着竹丛敲响茶臼,那显然是为煎茶作准备的。煎出的茶,想必会解去酷暑的烦躁吧。

我喜欢竹子的清秀、俊逸,喜欢竹的野趣,竹的清韵,更喜欢她竹与茶香、茶韵相得益彰的感觉。因此,总很羡慕“蓬山点茶竹阴底,手挈风炉竹下来”的意境。 郑板桥说:“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妙就妙在愈喧愈静,翠竹、翰墨、香茗、良朋,人生常能得此,足矣。

倘若有竹影摇窗,品茗其中,甚为惬意。明代的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写到:“园居敝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庇。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茶寮是专用来品茶的,其布局颇为讲究。但从整体上看,仍要在竹林的掩映中,方称完美。

带着四十年前老同学所赠的紫笋茶,以及对长兴山、水、茶的眷恋,踏上了返程。 一路上我还在想,茶的秘密被写进了三卷十节,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于是,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大唐贡茶院,就是关于茶的梦境………… 梦中响起了,许巍的歌《喝茶去》: 今天下午的风很柔和 悠闲的喜鹊回旋在山林 这空山鸟语 轻风泉水呤唱 寂静悄然的天地 空中飘洒而下的阵雨 摇曳水里荷花起舞轻盈 透过这屋檐 珠帘般的雨水 看这清凉的翠绿 …………

绿海 摄影 长兴.水口.顾渚…………大唐贡茶院 2016年9月5日

展开阅读全文


风光 建筑 人文
阅读 737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绿海
创作 7 粉丝 112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