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宫),“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部分殿堂的屋顶有鎏铜瓦和绿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





l 大经堂: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大经堂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1987年完成了重建主体工程。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


l 弥勒佛殿,亦称“寿槽寺”,坐落在大经堂之西北隅,高达六层,纵深各5间。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馏金铜像,高5米左右。殿内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



贡唐宝塔: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边缘,宝塔共有五层,呈菩提式。由塔尖、塔瓶(顶和身)、塔座组成。贡唐宝塔最上一层有8尊浮雕馏金菩萨像。贡唐宝塔内贡奉有卧佛。宝塔金碧辉煌,是拉卜楞寺最为壮观的寺庙,是一定要进去看的。一定要去登上贡唐宝塔顶端,这里也可以看到拉卜楞寺的全景。






白塔:僧侣和信众藏民围着它,顺时针转三圈




甘肃省佛学院:就坐落在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僧侣宿舍:拉卜楞寺外围的大片住宅都是僧侣宿舍。僧侣们在寺内上课,由寺庙免费供餐,下课回家后就要自己做了,生活费基本上都由家人提供,藏民家如果有孩子在拉卜楞寺出家当僧侣,那将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有家境好的喇嘛,家里会给修宿舍,以后便捐给寺院。僧侣使用的是苹果手机,因为苹果手机独家具有藏文输入方式的功能。 在这里,我们见到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和尚,想和他们合影,不行!他们说:和尚不许别人照相!

转经道---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道!寺院外墙长约3.5公里,全部由转经桶组成,转经筒共约1700多个,围绕成道,转遍所有的转经筒需要约一个多小时。必须注意的是:转经是有方向的,只能顺时针转。



转经之路










拉卜楞寺---我心中的圣地,永远的天堂!


2016年8月13日,17日,两度拜访拉卜楞寺。谨以此集,祝福各位亲朋好友,吉祥平安!扎西德勒!
摄影:HH&LR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