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风儿 《皮囊》通过一篇篇短文,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他以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表述方式,把对亲人、朋友、同学以及个人成长的回忆,把自己对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观感清晰、冷静而又无奈的给予展现,同时也展现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 书中收录了《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有房子,就有家可归,这像是作者要说的重点,其实是在写《母亲的房子》时,作者隐约看见并理解了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被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蔡崇达在书里塑造的父亲的形象,除了他对父亲的情感及歉疚之外,父亲与他,是彼此参与彼此人生的重要的人,但是他说,他其实不认识父亲,他并没有真正的看见并理解父亲。 读蔡崇达的《皮囊》,文字间流淌的真诚,蕴含的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份浓郁得化不开的乡愁。悲悯的情怀,将人生追求过程中的欲望以及无奈,将人在现实下的局促和卑微,书写得无不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让人不忍,让人感动!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感动!感动于母亲对于父亲的爱,是那样的执着、深沉却又说不出口。感动于他描写的一个个人物:阿小、厚朴、张美丽、文展。 阿小和张美丽身上展现的世事变迁和与世俗的对撞,文展和厚朴的丰满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结果,字里行间流淌着永远鲜活的家园情结和青少年伙伴相互追逐学习暗暗竞争成长的情节,读到每一篇的最后给人戚戚的感觉,怅然若失,喟叹不已。 因为距离理想甚远的现实之强大,吞噬了所有,包括他们年轻的生命,曾经有着自己美妙的人生规划和奢求;然而,唯有质朴的亲情,却能托举人生。皮囊之下,蔡崇达装填了太多感喟、感慨和感动。 他说,写《母亲的房子》的时候,他才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写《皮囊》的时候,他才明白,阿太试图留给他的最好遗产;写《我的神明朋友》时,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帮助才能让自己从情感的巨大冲击中逃脱。 喜欢蔡崇达描述回家的感觉:“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养出这样的模样。 喜欢他赋予写作的意义: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太过在乎、太过珍贵的,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要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被重新“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 写作,是让我们最终尽可能地“看见” 我们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让我们通过那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2016年9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