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位于浦江县城东北23公里处,村落地处嵩溪上游平坦的谷地中,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嵩溪建村始于宋代,由村中徐姓始建,宋绍兴年间,徐氏先人慕山川秀丽,举家迁居嵩溪。数十年后,邵姓始祖亦率族人迁至此地,自遂成今日之嵩溪。现有居民 970余户,2800余人口。整个村落因地势而建,村内小溪潺潺,古屋分布密集,错落有致,许多建筑更是横跨于嵩溪之上,形成独特的风景。村中的石板路四通八达,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村庄的景色也随之生动。 嵩溪古村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仍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大部为清时所建,有徐氏宗祠、邵氏宗祠、关帝庙等约43幢,共计1560余间。嵩溪历史悠久,文风素盛,清康熙年间,徐敬臣创立嵩溪诗社,历时达一百二十余年之久,这在整个中国诗社史上亦属罕见。嵩溪村民历来于农樵耕读之外,又以生产石灰为业,远近村民见其地山川灵异,民风敦厚,货财流通,人才辈出,故以“小杭州”称之。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却遇阴雨绵绵,致使所有的年俗活动暂停,经人指点前往浦江嵩溪古村一游。
源出于鸡冠岩的嵩溪分前后两溪穿村而过,在村南的桥亭汇成一流,溪水澄碧,小桥林立。



古道庭院旧屋,小桥流水人家。



村中第二大姓的邵氏宗祠前,老人们静静地聚在一起听雨。



漫步村中,到处可见用石灰岩石块砌就的房舍山墙。


在村中广场旁的大舞台上,一群老人正制作修复板凳龙及花灯,为几日后的舞龙活动做准备。

用竹片扎制花灯架,花灯文字可见“猴赛雷”,亦属与时俱进。


绘制花灯图案。



贴纸修复龙头并上色。


曲径通幽,岁月轮回.


幽静的院落,慈祥的老人。


雨中的王姓祠堂外广场。


村中第一大姓的徐氏宗祠。


浏览嵩溪名人录使人意外,这里既有古时的诗人大儒,也有晚近的官吏商人及作家学者,还有航天专家,甚至有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不由得对此历史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的小山村刮目相看。

戏台上,昨日铿锵声犹在耳畔.

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嵩溪古村完好保存的不仅是秀美的山水和古朴的建筑,更是有无形的文化——诗词、书画、戏曲和儒学,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充溢于村民的生活中,成为一道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1986年由在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的嵩溪名人徐儒宗等人发起,组织了嵩溪学社,诗词创作成为主要特色。目前,嵩溪学社有展览室、创作室、教室、活动室等活动据点,学社每个月都会定期为村民开办免费的诗词讲座。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自家撰写春联;男婚女嫁,学社会员泼墨挥毫,作诗赠联。

嵩溪村的坐唱班本来是唱昆腔的,丝竹悠扬。为了烘托乡村旅游节的气氛,不久前刚学会浦江乱弹,大锣大鼓,高亢激昂。他们演唱的昆腔,曲本是解放前的昆腔班留下来的,曲谱用的是工尺谱。在民风粗犷的浙中山区,村民们爱听文人士大夫钟情的昆腔,可见其深厚的文化修养。








岁月荏苒,当一切淡去,青山依旧,溪水长流,村落静默,人心却也更归于静谧。

离开嵩溪村后,经沪昆高速、长深高速,再转S220省道前往200公里外的松阳古城。由于今晚是元宵节,一路途经的乡镇村落均有交通管制,到处都在燃放烟花爆竹,准备进行舞龙等民俗表演。

在夜色中抵达松阳古城并入住宾馆,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县,为处州建制之始,距今已1800余年,历史上是处州经济文化中心。

在城中的各十字路口红绿灯下,形成了表演场所,各路乡镇的队伍均要巡游经过,台搁高处的红孩儿向四周抛洒糖果。

【元宵夜松阳城内的民俗表演视频】

深夜回到宾馆洗漱后准备歇息,忽然底楼大堂锣鼓喧天,一支舞龙队上门来了,于是急忙下楼观看。


表演龙嘴喷火绝技。
【宾馆大堂中的舞龙表演视频】

舞龙队离去了,但松阳城里锣鼓声不绝,直至天明......真是个令人难忘的元宵之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