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 齐全著称于世。安徽博物院 · 文房四宝馆 ~ 陈列展出了纸、墨、笔、砚四种主要文具,同时还展示了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笔搁、印章等各种辅助文具。此外,陈列中还设有互动区,观众可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房四宝的雅趣。




宣纸 ~ 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2009年9月30日,宣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徽墨 ~ 即徽州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宣笔 ~ 为安徽省泾县文房四宝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




历史渊源:相传秦朝大将蒙恬造笔,当年蒙恬路过中山(今天的泾县一带),得到中山之豪(上等的兔毫)而改良毛笔。唐宋时代是宣笔的鼎盛时期,当时文人墨客以宣城紫毫为上品,而宣笔一度也被作为贡品。宋时的诸葛高等笔工高手更是代表了当时宣笔在全国制笔业的地位和成就。泾县宣笔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宣笔,现在宣笔的品种已达到300余种。




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可分为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五个部分。更可细分为浸皮、发酵、柔笔、选毫、分毫、熟毫、扎头、笔套、易毫、刻字等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中包含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并用放大镜来检查。







歙砚 ~ 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齐名。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古歙州(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江西婺源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蜚声中外。歙石有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织、罗纹、金星、银星、金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徽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____ 穿越镜头里的光影刹那, 遇见生命中的感动瞬间。——《标记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