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工匠精神
杭州湖滨边上有一家老店—— 没有华丽的装潢,也没有耀眼的招牌。 极少宣传却依旧声名远扬,客人络绎不绝。 这里已然成了杭州的一处地标。 如果你好奇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我想应该是百年精神镌刻的每一把剪刀里!
这便是张小泉剪刀
剪刀虽说是件不起眼的小物件,但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无论是剪裁纸张布料,还是插花盆栽,它都是不可缺少的。 俗语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把好的剪刀用起来绝对事半功倍
中国使用剪刀的历史很悠久,唐代制剪业出现了第一个地区名牌——并州剪刀。 杜甫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而当代著名的剪刀当数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 张小泉剪刀因有着“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更被誉为“剪刀之冠” 快似风走润如油, 钢铁分明品种稠。 裁剪江山成锦绣, 杭州何止如并州” 直称其影响远超唐代并州剪刀!

明清之际皖南黟县有一为铁匠张思家,以锻打剪刀出名,之后为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仍操旧业,悉心研究铸造技艺。 之后其子张小泉继承家业,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 由于采用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又经过精心制作,他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享誉全城,打响“张大隆”剪刀之牌。

由于张家生意兴旺,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也打张大隆的牌子。 张家于是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以示正宗。 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 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张小泉剪刀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在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新恢复的手工生产区“张小泉剪刀镶钢锻制技艺”开始重新应用。


时光穿梭,钢花溅起…… 老故事有了先篇章! 诞生300年而长盛不衰的技艺 剪不断的工匠精神 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只风箱一把锤 一块磨石一直盆 一把锉刀一条凳 小作坊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一把剪刀的制作工序也从72道减为24道,甚至更少,剪刀生产已进入机械化的时代。 懂得锻制工艺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面对手工的式微,老工匠并没有太多纠结。 对他们来说,手艺在此时仍旧有用武之地。即通过自己的技术修养与积累,及时、准确的对模板不断完善与改进,令其在功效上尽可能接近手工制作的样式。


张小泉剪刀在做好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创新精神,设计出许多符合现代审美的精美剪刀。


附加了更加专业的功能,在特定场合使用。


还有兼顾美学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



一把小小的剪刀,在时代进程中看似微不足道,却也是我们精神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我们在他们的传承中,延续、拓展着更为精致的事物。



物质只是形式,精神才是珍宝。 时代在变,张小泉的生产研发也在变; 从样式到材质,从功能到受众,唯一不变的只有“良钢精作”的祖训! 一个品牌能走过三百年的风雨依旧充满活力,脱去时代所赋予的外衣。 背后是十几代工匠坚守的职业精神。这是老字号的魂,也是传承的根。 工善其事,铸就了张小泉三百年的辉煌!



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给家里人做布鞋缝衣裳,她的竹篮子里总是装着慢慢的针线和一把剪刀。 识字以后,我知道了刀面刻的三个字是什么—— 嗨,张小泉,我记得你......

图文制作博弈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