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美如画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15日 2016

《诗词常用景语》

制作:人生

写诗词常用景语 (一) 平沙,落雁,斜风,斜雨,斜阳,斜辉 ,翠柳,绿柳,碧柳,依依,袅袅,杳查,纤影,瘦影,消遥,孤影,残阳,败柳,瘦柳,老树,昏鸦,时光,韶华,年华,年岁,华年,风华,流沙,别梦,断弦,筝弦,琴弦,恨老,怕老,谁晓,雁过,飞雁,鹏雁,鸿雁,雁鸿,落寞,漫舞,曼妙,寒香,玉蕊,长亭,兰亭,亭轩,兰亭,亭东,亭西,画楼,翠楼,楼台,红楼,玉笛,长笛,笙萧,浅弦,千山,五岳,四海,深壑,翠帘,清帘,幽帘,熏香,瑞脑,麝香,夜曲,珠翠,蝶鬓,钗悬,月梦,兰楼,羽衣,诉尽,烛泪,烛影,忽惊,闺楼,楼阁,兰阶,珠帘,晶帘,衷肠,断肠,密语,花魂,空杯,醉饮,豪饮,何以,雨泣,天暇。叶凝,捧雪,露凝,溪畔,叶老,菊黄,重云,寒浸,雨诉,伴酒,伴诗,伴花,伴月,乌蓬,水榭。临波,风弦,

写诗词常用景语 (二) 脉脉风,寒烟袅,云天渺,丝柳柔,柳丝柔,柳丝软,忆缠绵,梅映墙,覆新黄,鹅柳柔,云天碧,碧云天,霜雪闹,浮生梦,清风寂 ,霜天月,烟树杳,云烟查,诗几阕,几阕诗,叹长更,摇声远,冰颜媚,上眉稍,眉间绕,雁影深,雁影遥,楚宫腰,凭倚栏,斜倚栏,倚凭栏,郁浮欢,溅云霄,悲人后,笑人前,隐泪眼,依兰杆,绕指寒,山风啸,目送远,青石阶,拂筝弦,邀玉轮,深把盏,身觉冷,禅月圆,冷月残,夜渐沉,入诗裁,夜色阑,枕上书,闻杜鹃,醉红颜,独自欢,问谁怜,水生烟,绕草丛,春正酣,透帘栊,熏帘栊,绿浓装,醉人间,雾锁山,西风烈,雪千重,孤剑冷,孤独剑,青锋剑,碧血剑,空余梦,明月孤,眸蓄泪,忆当初,一杯无,上高楼, 上西楼,寒塘影,上层楼。雨叩窗,风叩窗,雪叩窗,竹叩窗,菊傲霜,月夜魂,透心寒,透茶凉,自烦恼,小楼东,小楼西,小亭东,小亭西,小轩东,采菱舟,尘世游,惹秋愁,花烂漫,入仙境,出幻乡,荷田田,荷叶床,轮回景,风初静,那畔行,皓月孤,蛩声凄,蛩声欢,醅新酒,雪飘红,芳心碎,芳心醉,珍珠泪,花倾君,淬秋霜,香深处,破浮云,恰逢君,琥珀杯,瑶台畔,沉香谷,离人影,念已深,清波送,几盏莲,醉秋心,醉仙家,千般梦,万种缘,爱更深,江波渡,江上渡,依翠树,绕榭台,落盛开,凡世忘,携明月,上瑶台,喜碧柔,过千舟,春之秀,莺转喉,醉门台,叠瘦梦,芳菲梦,捻作词,梨香雪,入梦来,恐来迟,若梦中,唱柳稍,一梦遥,槐花梦,倾梦坠,风景娇。锦瑟篇,锁景深,渺尘音,别梦人,眸內呈,雅韵浓,弹指过,绕指柔,鸥去远,幻梦穿,一江秋,一江景,艾蒿香,草木凄,潇潇恨,典史裁,婵娟梦,醉心光,丝丝韵,卷染芳,笔下倘,画中游,意如兰,心若镜,几阙绵,字香缠,纂美文,初梦醒,捻字痕,逐水流,燕羽寒,夜宿湾,燕知还,多变幻,醉诗毫,万千娇,眸中落,旧蓝桥,泪潸然,泪湿衫,落红飘,枉凝眉,乱绪飞,梦同归,落叶纷,夜归人,品芳痕,梦留痕,楚香环,乱紫烟,急切弦,泪痕凉,系寸肠,春梦绝,白玉帐,满月陪,千层浪,上九霄,驹过隙,挑绣帘,银波梦,梦里传,滴芳翠,慢品香,醉春怀,万里穹,月影凉,动愁肠,夜色新,照九江,雨花飞,冷衾帏,愁万绪,忧郁落,舞彷徨,白天短,黑夜长,悠梦去,枕清霜,添几许,帘栊冷,风弄影,浪淘沙,随缘度,伴彿空,双飞处,比翼时,

写诗词常用景语 (三) 冷香摄魂,白雪莹莹,柳色青青,拂氤袅袅,一缕相思,几分惆怅,月透西窗,竹影透窗,梅影透窗,浮云沧海,诗心蝶梦,叶落花残,弱柳轻飘,菊韵枫情,娟娟如玉,素心凝恨,几度流光,幽情难逍,半卷珠帘, 一缕相思,几分惆怅,月透西窗,竹影透窗,梅影透窗,浮云沧海,诗心蝶梦,叶落花残,弱柳轻飘,菊韵枫情,娟娟如玉,素心凝恨,几度流光,幽情难逍,半卷珠帘, 一叶孤舟,半江寂寞,香消漏尽,月色锁窗,万种柔情,柔情万种,压酒双流,唐诗元曲,唐风宋雨,惆伥迷酣,对夜无眠,唐词宋律,疏星点点,烟锁青山,愁思悠悠,无言尽诉,洋洋漫卷,冷风欺单,风舞霓裳,芳菲四月,一笺小字,枕上无心,飞花入梦,一缕芳魂,梦里清山,翠柳笼烟,水嗳鱼跃,东方神韵,相对无言,刀剑悲吟,猎措旌旗,芙蓉粉面,翠色罗裙,诗心缱绻,红尘百载。碧水柔沙,风曳诗情,月影娉婷。一卷闲诗,花开并蒂, 鹏击万里,千丝淡馆,绫罗小扇,长笛犹闻,浓雪清梅,流水托明,把盏清风,桃源美酒,梦里神游,曲终人散,经火历练,耳畔呢喃,闻笛折柳,菡萏浮波,幻梦千番,酿酒拾芳,碧水蓝天,清风醉月,雾锁峰岚,雾锁江天,迷蒙隐现,晓月一弯,清风携韵,香柔落笺,情思缱绻,一醉红尘,霎那芳华,月上稍头,瘳落红尘,月上西楼,清音妙曲,长堤独钓,千载悲歌,和墨飞诗,幻梦三千,烟波浩渺,汀花锦簇,浮云一纸,锦梦千舟,益友良朋,词真句美,扯下白云,朝霞晚露,随心遣笔,落墨相思,泪锁离情,心魂苦荡,思结幻渺,满院花香,风亲扬柳,夜雨敲窗,长堤漫步,雨卷飞花,冷雨敲窗, 飞花逐韵,万里云峰,

常用的对仗词 (四)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白雪 : 《常用的虚字对》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博士】副院兼班副梦海(6006290) 14:35:37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是 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曾效 借问——总为 亿昔——谁复 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 刚被——却教

 常用通平通仄字 通,指此字可平可仄,分两种情况: 一、无论平仄,意思不变 如下列几字: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二、平仄两音意义不同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水韵中 可平仄两用意思不变的56个字 笼、邅、缭、挠、姣、獠、爹、么、峨、狰、醒、妇、负、否、阜、亩、牡、蹂、揉、取、颔、嵌、巉、狙、楷、菌、巉、渐、撞、怒、吐、喷、论、翰、叹、漫、看、讪、钿、钞、铫、泡、刨、敲、过、髁、望、莹、凭、听、售、澹、蜺、批、忘、驱。

关于律诗‘’四平头‘’ 提出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四平头”或“平头”的概念,但真要弄明白这一点却并非易事,因为不管如何检索,却未找到有人对其专门论述。所谓“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文字定义。 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碍格,评诗时遇到一定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 好在有他们的评论在,我们选几个例句来分析一下,试试能否从中管窥端倪,解开谜团。 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例二: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暮过山村》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例三: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 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上述四个例句,五律七律各两个,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四平头或平头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都指诗句的开头; 第二,起码两联四句(两平头为律诗格律要求,必须如此); 第三,都在节奏点上,五律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以是第二个字,但七律如果不是双音节词,那一定是在第二个字上; 第四,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应该强调的是,上述的“平头”是清代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是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这应该是“四平头”或“平头”的含义。 应该注意的是,例一中,五律开头第一个字(词)是名词主语,叠用四个犯四平头;例二中,开头第二个字(词)与前边一个字(词)构成偏正式短语作主语,也犯四平头。可见五律第一字或第二字都是评判是否犯四平头的标准。这是因为五律的基本音步节奏为“2-3”句法,开头的两个词,可以拆成“1-1-3”,第一和第二字都非常重要。七律则不然,它的基本音步为“4-3”,第一字的音韵和节奏意义不是特别重要。音步细分可拆为“2-2-3”,开头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节奏和词语的重心在第二个字上,所以一般以第二个字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犯平头(见例三)。这从七律第一字都可平可仄上也能体现出第一个字并不重要的特点。明白这一点可以避免误判。如: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陂化宝衣。 ——刘禹锡《荆州怀古》 乍一看“马、麦、风、火”都是名词主语,开头都是主谓结构,似乎相差无几,但其实不然。清学者何焯对这两联有过专门分析:“三四句流水对,五六句参差对。未尝犯四平头”。这首诗中间两联开头的名词虽是全句主语,但由于不在节奏点上,可以忽略。第二个字才是七律的音步所在,而由于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所以说不犯四平头。 四平头也不仅限于中间两联,首联跟颔联一起也可能犯四平头。如: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清代的诗人,教育家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从许评可知,不仅律诗要注意中间两联,其它联也马虎不得,紧挨着犯复,也是毛病。 极端的例子提醒我们,如果不注意,甚至会出现首联、颔联、颈联六平头的毛病。如: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 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 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 ——陈师道《和元夜》 纪昀评曰:“前六句皆双字平调,殊为碍格。”这里的“平调”即“平头”的意思,用词有异而意义相同。 沟溢池鱼出,天低塞雁征。 萤飞明暗庑,蛙闹杂疏更。 药酺时需焙,舟闲任自横。 ——陆游《秋雨排闷十韵》 许印芳评曰:“沟溢六句,犯平头病,不可学”。这是一首排律,计十联,上选有瑕疵的是七、八、九联。 四平头为什么“碍格”,为什么算作诗病,为什么“不可学”?大概有以下几点不妥: 一是形式整齐划一,句法缺少变化。本来就非常齐整工稳的律诗里,竟然从外到里都是一刀切,过分中规中矩了。犹如一个外表方正的大盒子,里边的格子也完全整齐划一,让人沉闷。这样的诗看多了不瞌睡晕书犯迷糊才怪。 二是词性一样、意义相近甚或相同,在只有几十个字的律诗里,理论上的艺术要求是在有限空间里尽量容纳无限大的内涵。四平头的出现使得四个或八个字(词)的形式只有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诗意没争取最大化,有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效率不高,浪费文字资源。 三是人的美学心理往往习惯于同中求异,对立统一。喜欢于整齐里求参差,在变化中寻规范,四平头妨碍了人们的这一追求。 既然律诗里要竭力避免这种毛病,那么哪些名词连用易犯四平头呢?许印芳在评宋梅圣谕《新秋雨夜西斋文会》一诗里曾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凡四韵律诗,于地名、人名、鸟兽、草木之类,但可一连两用。若前后连用,即为犯复,为夹杂。”这个“一类”应该包括名词下面细分的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用得好算工对,用得不好易犯平头。这也提醒我们,名词分类越细致越精巧就越需要小心,细到同义,两用即为合掌,而连用四个更是“弄巧成拙”了。所以王力先生警告读者说:“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汉语诗律学》) 任何事物都有例外,诗歌的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如果非用不可,使用时也有技巧,那就是错开位置排列。先看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纪昀评论说:“运用四地名不觉堆垛,得力在以‘度’、‘望’字分出次第,使境界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故虽排而不板……用笔变化,再一俟叙正点,则通体板滞矣。”纪昀的评论似是而非,如果把“巫峡”、“章台”分别置于首联两句开头,再说“排而不板”,不犯平头,恐怕也难以服人。陈子昂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首联地名都置于句末,颔联地名都放在开头,错综排列,让四句诗不拘谨呆板,这才是“不觉堆垛”又避免四平头的关键。 相同的例子还有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落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纪昀评说:“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矗,特有奇气。若安于中二联,即重复碍格。”跟上面一样,纪昀也没说到点子上,关键不在联次,机括全在位置。如果也是四地名并排在四句开头,如四峰并矗,则不一定“特有奇气”而是互相抵牾了吧?这也是首联地名的位置与颔联有了变化,这才避开了四平头。 优秀诗人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如果非要连用四个地名或者其他名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错开排列顺序和位置。 知道了诗歌应该避免“四平头”或“平头”的毛病,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古诗的时候,就多了一个形式上技术层面的参考指标。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 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 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 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 ——李商隐的《访隐》 上述两首能算上好诗,情感细腻,选景典型,细节生动,格律无瑕,对仗工稳,练字准确,但若从完美的角度要求,则还欠理想。遣词造句有些单调呆板,缺少灵动变化的美。第一首的“银烛,金尊,离堂,别路,明月,长河”犯复,或说犯了六平头;第二首的“路、门、月、泉”则无疑犯了“四平头”的毛病,虽然瑕不掩瑜,但总是名人笔下的操作漏逗。 对爱好作诗的朋友而言,欣赏是为了创作,“眼高”是“手高”的基础。明乎此,则我们在诗歌创作实践时,就可以注意到四平头一类的毛病,而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甚至把缺点当做优点继承下来。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习经历时间考验的名篇经典,二是对名人作品,也不能盲目崇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要认真分析、取长避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事与愿违,不知不觉而落了下乘。 最后补充一点,好诗尽量不犯四平头,但不能说犯四平头就不是好诗,这里逆定理不成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有真情、有诗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诗,即使偶尔出律也不失为优秀作品,何况犯四平头!

  学诗百法之六十四 论诗八病法   昔人论诗有八病。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在初学对此八病,虽不必十分注重,然亦不可不知。今试分别言之,并举例如下:   一、平头   谓上句一、二两字不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之类。   二、上尾   谓上句末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为平声之类。   三、蜂腰   谓一句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谓第一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如古诗“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谓上句首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字与“垆”字同韵之类。   六、小韵   谓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字与“清”字同韵之类。   七、正纽   谓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八、旁纽   谓上句首一字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梁”“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

图片:来自于网络 音乐:春光美 江键民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83万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人生.美如画
创作 264 粉丝 50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