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2日,马丘比丘,秘鲁。
近半年心心念念期盼的马丘比丘,今天终于展现眼前; 近半年对马丘比丘之谜的种种揣度,今天终于可以一探究竟; 我顶着嚼古柯叶引起的一夜未眠和基本空腹的体能风险,上山去了。
印加三宝之一的古柯(Coca) 马丘比丘上种植的古柯树。
马丘比丘自1911年7月被美国人海勒姆.宾厄姆(Hiram.Bingham)发现起,没人知道它的原名。 城池处在“古老的”和“年轻的”二大山峰之间,顺着高低错落的山脊,有复合式梯田、民居、神庙、祭祀广场等整片的建筑群,除自然风化外,完整地保留着五百多年前的印加城市建筑风貌,这些石头堆砌出的建筑历经几百年沧桑,依然闪耀出印加文明智慧的光芒。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印加原意为“古老的山”,他的真身就是远景中对着孤屋的那座山峰。

而享誉世界的马丘比丘背景山峰叫华纳比丘(Huayna Picchu),意为“年轻的山”。

依偎在华纳比丘前微微翘头的山包叫“婴儿山”。

确切地说,马丘比丘是一座建在马丘比丘和华纳比丘之间山脊上、距离乌鲁班巴河谷2400米的悬崖之城。世人更愿意称之为“空中之城”。

已经上午十点多了,马丘比丘还被云雾遮挡着,偶尔飘过几滴雨,富有经验的导游带领我们先从“下城区”开始走起。

“下城区”又称平民区,紧贴着梯田,是农民的住房和仓库。多用碎石和粗料,各家一户一间房。石头房的石墙保存完好,但茅草盖的屋顶早已消失,据介绍这是典型的印加民居。





走完下城区已到午餐时间,山下用餐时团队一致意见,趁着天晴下午一鼓作气走完马丘比丘全城(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聪明透顶)。 下午通常是导游的午休时间,他没料到一伙不怕晒的人居然顶着烈日还要走,其中一小女子已经不眠不休30多小时了,以次日上午自由活动无须导游的条件换得OK,再度上山!
考古发现马丘比丘城内约可容纳750人,建筑区域的划分反映了印加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农民、劳工、仓库所在的下城区与宗教活动、贵族和僧侣住所的上城区被一条长长的阶梯区割开来。
这一片被认为是贵族和僧侣居住的“上城区”。







上城区里一块小平地是宗教广场,这里是贵族的宫殿和庙宇,多为花岗岩巨石,加工得十分精细,石面光洁、石头之间严丝合缝无须任何黏合剂。 辅助的小导游教我,“以后只要看到类似整齐划一、表面光洁的大石料,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神庙遗址(Temple)。”


主神庙 一座三面围墙一面开放的建筑,其东西两侧石墙皆以巨石为底,并以打磨精细的石块垒砌而成,正中间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坛。

三窗石 位于主神庙旁,因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

太阳神庙 太阳神庙不仅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 近年有天文学考古发现,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神庙东窗射入,十分准确地投影在庙中用来测量太阳升起点的巨大“捆日石”上。

拴日石 马丘比丘最著名的就是这块矗立在高山之巅的被称为“日旯”的巨石, 印加人叫它“拴日石”。 这块呈“凸”字形的石头是印加人的灵魂。印加人认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崇拜太阳,并把自己看成太阳的子孙。 当天亲眼目睹几位来自墨西哥的客人对着“拴日石”喃喃私语,听不出说些什么,但虔诚的神情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在和自己心中的神对话。

在“拴日石”下行的阶梯下有一块的指南石,尖头直指正北。 导游随手拿出的一块指南针,成为最受欢迎的摄影道具。

绕了一圈,我们重新回到下城区。 神鹰庙 神鹰庙是下城区唯一的神庙,地面上有类似鹰头的石刻,神庙后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鹰展开的两翼,栩栩如生(因距离不够无法拍全)。 请注意代表天地宇宙的阶梯石刻,这是印加神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神鹰庙的后面就是传说中一百多个太阳圣女的墓地,印加人有活人祭神的习俗,据说他们在13~14岁的女孩中挑选最美貌的献祭给太阳神。 这种地方我是不忍直视的,免,不去了。

下城区研钵屋天文观测站 这两个圆坑在储水之后,是印加人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研钵屋是设在下城区中的天文观测站。

远处大山的象形圣石。

圣山石一边就是华纳比丘的山门,攀登华纳比丘每天限流400人须提前二个月预定,我们铁定上不去,这个女孩也许有机会登顶。

当天行走七公里,上下五百多级台阶,还是没有弄清楚马丘比丘的几个谜团,回上海后继续查资料“脑补”: 1,废弃之谜 据考证马丘比丘是第九代印加王帕查.库提在位期间(公元1438~1471年)建造,然莫名废弃在西班牙人初登陆美洲前(1522年),五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力量让精心打造的城池无声无息地湮灭在高山丛林之中?这个谜团至今未被破解。 2,建筑之谜 马丘比丘所有石料并非取之山脊,而是取之垂直距离600米以下的山谷里的采石场。 当时印加人没有文字、没有车辆、不会使用铁器、不会使用牛马畜力,仅凭着肩扛手拽,怎么能把这成千上万的巨大石块,特别是那块重约200吨的巨石搬过索桥,运上这险峻的高山?这个谜团同样未破解。 3,用途之谜 一说马丘比丘是一个皇室静居之地,是供第九代印加王帕查.库提以及皇室成员休息、狩猎和款待宾客的地方。利马考古学家吉尔莫·科克表示:“供帕查.库提时期的皇室成员一年之中可能在这里逗留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皇室房产”说基于16世纪的一份西班牙文献资料,上面提到的一处皇室房产被称之为“比丘”,所处地区与马丘比丘相同。 另一说马丘比丘是宗教教育场所类似“学校”,用来培训僧侣和挑选“太阳圣女”。 还有一说,印加人在高山之巅建造“悬挂着的城”的技术毫不逊色古罗马人,每个“悬挂着的城”都和一条石头铺就的公路相连,而公路最终通向印加帝国的中心—库斯科。因此马丘比丘表现印加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谨慎实施他们城市计划的一部份。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基于马丘比丘和其他印加古城极其相似的原因。
马丘比丘通向库斯科的唯一古路。

马丘比丘城池仅有的一个城门(羊驼占位),狭窄得只够一人进出。

这些建筑结构和功能与前一天我们入住的“欧燕台”小城很相似。
库斯科以北30公里、乌鲁班巴河谷中有个地方叫Ollantaytambo,被译成非常优美的中文名—“欧燕台”。 当地盛传勇士欧燕台和印加公主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成为印加文学中的典范。 大致内容:勇士欧燕台爱上了印记王的女儿,请求印加王赐婚,而印加王认为这种要求过于荒唐,便把女儿同那些各地挑选出来准备活祭给太阳神的女孩关在一起。欧燕台得知后去营救未果,竟然发动一场推翻印加王的暴动。 印加王收买了欧燕台手下一个士兵,勇士被擒,印加王为奖励叛徒就把城堡给了这个告密的士兵,于是欧燕台城堡也就归属于印加帝国。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网络图)。

“脑补”的标准印加美女(摄自圣谷染坊)。

欧燕台城门(网络图)

神庙(网络图)



尚未建成的太阳神庙(网络图)

象征宇宙天地的阶梯石雕(网络图)

巨石二端笔直的石柱(Mr.Zhou图)


通往太阳神庙的阶梯(网络图)

排屋和梯田(网络图)

当天为保存体力我没有登高,仅在平台上拍了一组资料。
欧燕台城堡对面高山上的驿站或者仓库。

放大可看清的蜿蜒石头公路,跟马丘比丘与库斯科的连接的古路如出一辙。

刀削般齐整的梯田


印加民居


神庙和阶梯石雕

有资料显示,欧燕台是印加城市计划中最好的范例之一。
山鹰之歌回荡在秘鲁的各个角落,排笛悠远低沉,旋律悲壮苍凉,诉说着辉煌百年的印加帝国瞬间灭亡的悲情… 但是马丘比丘却为世界留下了印加文明永久的瑰宝,1983年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欲听印加帝国灭亡的故事,请静候下一篇“利马”。 附录:学姐的留言 没去过的人体会不到,你现在应该有体会了,所以向你晒一下我们徒步马丘比丘的“幸苦”指数:1、在利马到库斯科的夜大巴上,我这个从不吐的人吐的稀里哗啦……,领教了库斯科特有的“高原反应”。2、我们从库斯科到马丘比丘的巴士,被泥石流堵在半道,我们和三个智利大学生拼小巴到达火车站(去马丘比丘观光火车的始发站)下车,已是下午5:30,然后从这里开始沿铁轨徒步三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00多才走到马丘比丘山脚的温泉小镇,而且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风雨中...。3、第二天一早,从旅馆步行到山脚,然后开始徒步登山一个多小时到马丘比丘大门口,进入马丘比丘大门,游到10:00,再排队登记进入“瓦亚娜比丘”大门。4、从上午十点开始攀登“瓦亚娜比丘”,11:30左右终于登上瓦亚娜比丘顶峰,风光无限呵......。5、回来徒步:一个半小时下山(瓦亚娜比丘)+ 一个半小时下山(马丘比丘)+ 20分钟(山脚到旅馆)+ 第二天上午三个半小时(小镇走到观光火车站终点,从这里拼车回到库斯科)。来回14个小时的徒步行!难怪一大群日本游客在瓦亚娜比丘山顶会为我这个中国白发老人鼓掌!我想:中国精神不比日本精神差吧?😄[憨笑][晕][调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