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额鲁特·珊丹专著《郭尔罗斯婚礼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酒文化•蒙古族婚礼歌当中包含的十种文化元素之三 作者: 额鲁特•珊丹 蒙古人用马乳酿酒,盛行于古代。《夷俗记》载:“马乳初取太甘,不可食,越二、三日则太酸,不可食,惟取之以造酒。” 马奶酒的酿造工艺,始自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 古代蒙古人外出狩猎时,为了防止饥渴,把马奶装在皮囊中(牛的膀胱)中,以备途中食用。奔袭狩猎,由于盛乳的皮囊整日颠簸在马背上,使乳液分离、渣滓下沉,乳清浮在上面,这就是具有催眠作用的马奶酒雏形。根据这种发现,蒙古人逐渐学会酿制奶酒的工艺。 一、达吉玛姑娘酿制的奶酒甘甜无比 《马可波罗游记》载:“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鲁不鲁乞东游记》一书,也记载了马奶酒的制作方法:“把马奶倒入一只大皮囊里,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棒开始搅拌,这种棒的下端像人头那样粗大,是挖空了的。当他们很快地搅拌时,马乳开始发生气泡,像新酿的葡萄酒一样,并且变酸和发酵。他们继续搅拌,直至他们能提取奶油。这时他们尝一下马奶的味道,当它相当辣时,他们就可以喝它了。” 在婚宴上,醇香的奶酒,是不可缺少的必备之物。 酒歌响起,烘托出蒙古民族高贵优雅的生活气息。 例如《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三十首《献奶酒》,就是男女双方祝词家献给宾客的歌: 男方祝词家: 把新酿的奶酒, 斟入金杯银盅, 把银白的哈达, 高高举过额首。 请宴席上的嫂子们开恩吧, 告诉我姑娘的属相和姓名。 女方祝词家: 请问祝词家哟, 这芬芳的奶酒, 出自何方何地。 是哪一位秀美尊贵的姑娘, 把这吉庆的奶酒精心酝酿。 男方祝词家: 听说, 人间,有一个圣洁的地方, 山峰下的泉水, 清凉而又洁净, 黑牛白马,都来畅饮泉水, 达吉玛姬姑娘把奶酒来酿。 …… 好酒飘香,酒中流淌着达吉玛姬姑娘的香味。 传说:达吉玛姬姑娘,是长生天派来的仙女。 达吉玛姑娘下凡后,也把酿造奶酒的工艺带到人间。于是,草原上的人们就用这种语气赞美达吉玛姑娘:善良的姑娘千千万,巧手的姑娘万万双,只有达吉玛姑娘酿造的奶酒最好喝!达吉玛姑娘酿造的马奶酒哟,比皇帝赏给臣子们的美酒,还要香甜! 马奶酒酿造工艺,有粗工(柴玉浆)、精工(玄玉浆)之分。玄玉浆,又称元玉浆,色泽清澈如水,味道甘美醇香。 元代诗人许有壬,品尝过马奶酒之后,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马奶酒: 味似融甘露, 香疑酿醴泉。 马奶酒有“六蒸六酿”之说。一酿叫“阿尔乞如”,度数很低。二酿叫“阿尔占”、酿叫“浩尔吉”、四酿叫“德善舒尔”、五酿叫“沾普舒尔”、六酿叫“熏舒尔”。六酿为上品奶酒,清朝,将六酿列为“御用品”。 元、明、清时,蒙古人酿造马奶酒的工艺,已经十分精湛。酿造马奶酒的最好季节,是七、八月份。1980年,根据吉林省榆树县后岗乡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时期,马奶酒就是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等饮料。这次文物考察,也推翻了“马奶酒只限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用”的论证。 二、紫葡萄酿造的美酒赛过天上的仙水 闪光的金杯,发出吉祥的光。 欢快的酒宴,肋长着蒙古人的豪情,助长着蒙古人热烈的情绪。 祝福声声。 歌声阵阵。 此时,婚宴的美酒就是圣水。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四首《祝酒歌》,是献给宾客的歌。这首民歌,就翔实地记载了清代蒙古人饮用葡萄酒的习俗。 女方祝词家: 紫葡萄酿制的, 那一坛美酒啊, 就是畅饮十杯, 也不会醉下去。 喜酒哟,胜过天上的圣水, 席间的人们,一起来干杯。 甜香梨酿成的, 那一坛美酒呀, 就是饮下百盅, 也喝不醉我们。 喜酒呀,比龙泉的水还清, 席间的人们,一起来干杯。 红蜜桔酿制的, 那一坛美酒啊, 就是喝下九碗, 也不会醉下去, 喜酒哟,赛过天河的仙水, 席间的人们,一起来干杯。 银香杏酿制的, 那一坛美酒啊, 谁能够醉倒在, 它的杯盏之下, 喜酒哟,赛过龙王的琼浆, 席间的人们,一起来干杯! …… 1208年,畏兀儿(今维吾尔)首领巴儿术归顺成吉思汗,并带来了酿造葡萄酒的工艺。现今,北海一景“渎山大玉海”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盛葡萄酒用的玉石酒瓮。“渎山大玉海”是一尊巨型贮酒器,重达3500千克,高0.7米,直径1.35米。酒瓮的外壁,雕饰着汹涌波涛、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 1265年(至元二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由元大都皇家玉制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颇具匠心。 1265年,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这尊酒瓮被置放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广寒殿(殿毁于明代后期)。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明名御用监,后改名石钵寺)。1745年,清乾隆皇帝以千金之举获得这尊酒瓮,玩赏四年之后,将酒瓮迁至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建亭保护至今。乾隆时期,四次对其加工剔刻,纹饰细部略有改动。“渎山大玉海”的内壁,刻着清代乾隆皇帝的三首御诗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序文说:“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 蒙古人喜欢用“金山”、“玉海”来形容酒宴的高潮。 蒙古族婚礼,是一场金山玉海般的盛大酒宴,“金山”是祖先的恩德,“玉海”是大汗的赏赐,其根源,就是忽必烈大汗与群臣共饮葡萄酒时的一次侧面展示。 三、《酒歌》——献给未婚姑娘的歌 《鲁不鲁乞东游记》的作者,以其亲身所见,详细的记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的生活状态。他说;“有的帐幕可达三十英尺宽……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十一匹牛排列成一横列,共排成两横列,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在车上,一个人站在帐幕门口,赶着这些牛”。这就是所谓的行帐——“斡儿朵”,今鄂尔多斯一词。 蒙古可汗的大帐,也称金帐,辉煌耀眼,四面悬以垂幕,垂幕上绣着金丝图案。大型的金帐,可容纳几百人。帐内四根雕柱,雕柱“裹以金衣”,门阈(门槛)包金,故称金帐。金帐的门前,矗立着象征战神的“苏鲁锭”(即黑缨大矛)、门内右侧设有酒局(包括洒桌和盛酒的玉制容器及饮酒的壶具、酒盏等)。 在蒙古族典籍中,关于酒宴的献歌,种类繁多,有献给贤能、智者、亲族、朋友的酒歌,有献给父母、至尊长者的酒歌,但献给未婚姑娘的酒歌,却少之又少。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一首《酒歌》,就是一首献给未婚姑娘的酒歌: 酥油灯哟,换上粗壮的灯捻, 火焰的光芒使毡帐辉煌无比, 浓香的酒, 芬芳的茶, 围着宴桌而坐的, 是一群莲朵般俏丽的姑娘们。 新娘头上的鲜花, 比海棠开得还艳, 一尘不染的云毡, 就仿佛是新娘清白的好身世。 春天里擀制出来的九块白毯, 把未婚姑娘的宴席紧紧相连。 …… 新郎和新娘, 天生是一对, 快乐与忧伤, 自古连着襟。 把手中的酒杯举起来,姑娘, 人间,怎么能有长久的欢乐。 …… 这群未婚姑娘,是新娘的闺中密友,也是最了解姑娘清白身世的人。按照婚礼的程序,新郎要给未婚的姑娘和女方家的宾客敬酒。在《酒歌》尚未响起之前,新郎已经换好了新娘亲手缝制的袍装,袍襟上的盘云,飘逸活泼,袍领上的盘肠图案,其形状仿佛是骏马的鼻翼。 新郎前来,给未婚的姑娘们敬酒,也是女方祝词家敬献《酒歌》的时辰。 出嫁的新娘,坐在洁白的毡铺上。 九个未婚姑娘围坐在新娘的身边。 这首《酒歌》,不仅仅是唱给未婚姑娘们的歌,也是唱给新郎的歌。能够迎娶一位身世清白的新娘,是新郎一生的荣耀。在草原上,新娘的教养,来自于母亲。在蒙古人的审美情趣中,新娘是否具备清白的身世,不仅仅是新娘的洁身自好,还包括新娘是否拥有一位品行兼备的母亲。这就应了未婚男子择亲时常说的那句话:“选一口铁锅,要敲打三下,看姑娘是否能做日后贤妻,首先要看一看姑娘的母亲。”。 幸福与不幸,总是骑着一匹马。 快乐与忧伤,都是生活的伴侣。 这首《酒歌》,和那些古老的劝诫歌一样,起到了“良药苦口”的作用。这一刻,一起长大的姑娘们就要分离了,忧伤在所难免,幸福也是真实的。与普通意义上的欢歌相比,传唱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歌,更贴近人们真实的心灵。 四、把深情的《赴宴歌》唱起来 前往蒙古草原的人们,总是意外的发现:坐在蒙古人的宴席上,酒量陡增,一杯就醉的人,结果喝了三杯,还是清醒的。酒宴上的奶茶具有解酒的作用,比奶茶更具解酒功效的,就是酒宴上此起彼伏的歌声。 好酒不醉人。 好茶不飘忽。 酒宴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 酒宴的第一杯美酒,为圣主成吉思汗举起来了。 宴席上的第一首歌,为赴宴的宾客们唱起来了。歌声,比美酒醉人,这样的酒,就是醉了,也会心甘。 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三首《赴宴歌》,就是一首饮下一碗烈酒,心中倍感甘甜的酒歌。这首六段体的《赴宴歌》,从成吉思汗时期流传至今。这首酒歌是男方祝词家的献歌,前两段,与古老的宴歌《天上的风》保持着一致的韵律: 天上的风,永远不能平静, 地上的人,何人曾经永生。 谁有福气, 品尝过长命不竭的圣水哟。 去奋斗吧, 亲族旧友, 趁着我们还能欢乐的时候! 宇宙的风,永远强弱不定, 世上的人,何人获得长存。 谁有福气, 喝到过长生不竭的仙水哟。 去努力吧, 年轻的人, 在亲族们团聚的吉日良辰! …… 《赴宴歌》的后四段,是男方祝词家根据酒宴而即兴呤颂的祝赞词。 这首祝赞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文学的魅力。 说它是酒歌当中难以攀越的高山,不为过。 茫茫草原的乳汁, 谁能将它们挤净。 地上生长的万物, 彼此交换着年轮。 宴席上的人们哟, 谁能在大地扎下永生的根须, 吃着万物的精髓尽情享乐吧。 草原的山河湖海, 历细了千年的风。 宴席上的人们哟, 谁能像松柏常青的根须永固, 干一杯吧,心像奶酒般香甜。 大地和青山绿水, 一辈子也数不尽。 草原上的人们哟, 终年,忙忙碌碌。 新人的双亲们把牛羊来放牧, 盼了整整二十年, 才把这场喜庆婚宴盼到眼前。 举杯吧, 宾客们, 贤能的人唱出祝福的颂词吧, 喜舞的人让你的云袖飘起来, 唱歌的人让骏马在琴中飞奔, 施善的人, 请把吉利的经文,献给新人! …… 草原上的祝词家,都是拥有大智慧的民间艺人。《赴宴歌》使酒兴更浓,使宴席上的人们明智。 因为蓝天在上,祖训在先,圣主成吉思汗在额顶高高端坐,蒙古人才不致于堕入“昏茫”的陷阱。抛除大型的祭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最美的祝赞词,也大多诞生于酒宴。宴席间的蒙古人,只要举起手中的银碗,涛涛不绝的祝赞词也会应运而生。这时候,无论你从哪里来,你都会感到:那个举杯的人,是如此的高贵,一个民族的诚意,不在举过额头的酒碗里,而是一个民族袒露的情怀。 五、酒碗举起来,歌声响起来,琴弓拽起来 蒙古民歌的大舞台,就在民间。 草原上的江河湖泊,年年结冰。 永不结冰的,是蒙古人的歌喉,是日日月月不断升起的太阳。 在蒙古族婚礼仪式上,人们腰扎彩带,穿着艳丽的蒙古服饰,从四面八方骑着马赶来,云集在喜庆的宴席上,这种庞大的场面,不亚于草原盛会那达慕。 赛马的人们,在奔驰的马背上,唱着民歌。 走进毡房的人们,拽响马头琴,唱起民歌。 举杯尽欢的人们,团坐在一起,唱着民歌。 身背马头琴、四弦琴的歌手们,寻着喜宴的酒香,欢聚在一起。一轮接着一轮的赛歌,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婚宴中,歌手们即是最尊贵的来宾,也是献歌者。例如,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二十七首《婚宴之歌》,就是歌手献给宾客的歌: 和睦的酒宴, 团聚的场面, 真像那盛开的并蒂莲。 在令人动情的婚宴上, 趁着年轻, 我要奉献最美的歌曲。 相会的时刻, 欢腾的景象, 真像天宫仙人的生活。 在生机勃勃的宴席上, 我要敬献, 最动听的马头琴音韵。 …… 据说,新婚之日,摆上九桌子的沙恩吐宴酒席,是圣主成吉思汗时代留下来的习俗。 这是欢聚的喜悦。 也是享乐的盛宴。 蒙古的酒宴,仿佛是天堂里的神仙会,兴奋挂在脸上,耳畔的琴声,就像流动的湖水一样。酒碗呀,举起来的时候,歌声响起来了,琴弓拽起来了,婚宴的美酒就是圣水,这样的酒,谁能喝醉! 六、《报宴歌》唱起来,新娘的喜车就要启程 酒宴上的九个嫂子,有着尊贵的席位。 九个嫂子,就是九张宴席上的主宴官。她们是从部族当中箍选出的优秀女人,能说善辩,品行贤淑。 弓声是如此的短促。 琴声是如此的悠扬。 支撑毡包的十二根红柳木哈那,随着琴声在震颠。 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八珍端上来了,草原上的仙桃圣果端上来了。南湖的鲢鱼,北湖的野雁,东湖的莲藕,西湖的水蒜,南山的黄花,北山的白蘑,东山的葡萄,西山的欧李,应有尽有。此时,女方祝词家的一首《报宴歌》又将酒宴推向高潮: 这三岁小马驹, 酿造的马奶酒, 把涨潮般的酒宴赐给我们。 这三岁小肥羊, 组成的全羊宴, 组成一道丰肴美馔的盛宴。 九个贤慧的嫂子, 坐在九张宴席上, 每一桌都有尊贵的掌酒人, 这就是佳肴的山, 这就是美酒的河, 亲朋们, 再坐一坐吧,别散呀别散! …… 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二首《报宴歌》,在宴席间回荡着。 阳光下的万物,多么美好。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金丝般的光线穿过天窗,照着喜庆的毡房。 奶酒,斟入金盏。 哈达,举过头顶。 坐在宴席上的九位嫂子,都是著名的歌手。 亲族们坐在一起兴欢作乐,是几辈子修来的运气。相会的酒宴,同辈的朋友个个欢喜,趁着太阳照进毡包,尽情地欢乐吧,我们! 蒙古族的酒文化,多姿多彩。元代蒙古族的偶像祭拜,多为祖先神和畜牧保护神。 《鲁不鲁乞东游记》载:十三世纪时,蒙古包里,男主人毡铺上方,通常都会挂着一个用毛毡做成的偶像,女主人的毡铺上方,也挂着一个偶像:“这两个偶像之间的上方,挂着一个瘦小的偶像,这是整个帐幕的保护者……当他们聚在一起会饮时,首先把饮料洒在主人头上边的偶像身上,然后依次洒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在这样做了以后,一个仆人拿着一个杯子和一些饮料走出屋外。向南方洒饮料三次,每一次都下跪行礼,这是向火敬礼;其次,向东方,向天空敬礼,然后向西方,向水敬礼,他们向北方投洒饮料,致礼于死者。当男主人拿着杯子准备喝的时候,他首先倒一些饮料在地上,作为献给地神的一份。如果他是途中骑在马背上饮酒的时候,则在他喝以前倒一些饮料在马颈子上或鬃毛上。” 八百多年过去了,至今,蒙古人仍然保持着元代的“弹祭”习俗。饮酒前,先把杯子举过头或捧在胸前,用小指蘸取酒液,将酒液弹向天空(敬天),弹向大地(敬地),弹向身后(已故的亲人),如果弹祭者是长辈,最后会将酒液涂抹在晚辈人的额头上,以示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饮酒过多,则成疾, 少量饮酒,为乐事。 酩酊大醉使人发疯, 狂饮无束实为愚蠢。 整天饮酒与身无益, 终生忌酒体壮有力, 像天鹅一般结集吧, 赴宴的人们同欢喜。 …… 这则古老的论酒歌,自成吉思汗时期流传至今。 虎儿年(1206年)的马月(七月),成吉思汗出生的斡难(鄂嫩)河畔一迭里温•孛勒答黑地方,乳雨洁白透明,银白色的长虹,两端搭入天极,经久不落。 这一天,是蒙古统一庆典之日。这一天,留下了成吉思汗与孤儿论酒的故事。 这篇综述文章,展现的仅仅是女方家的婚宴。女方家的婚宴结束后,男方家的婚宴又要开始了,又是酒歌阵阵,祝福此起彼伏! 婚宴,掀起酒的浪花,歌的海洋。 赴宴的人们,饮下美酒岂不欢慰。 交谈的时候,能增加彼此的兴趣。 冲杀的时候,能为勇士壮胆助威。 切莫忘记呀,过量饮酒,使人败费金银,使人失去理智。 饮酒过度使人身衰体弱,使人忘却誓盟。 美酒呵,不是灵魂!美酒不是胜利,美酒不是朋友,美酒不是战神,美酒不是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