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炮一连 (上篇)格图版 ……作者管恩贵

我的炮一连 ………… 魂牵兴安岭梦绕洮儿河……炮一连军旅生涯拾遗(新版)上篇 作者简介:管恩贵,1950年9月生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1969年1月入伍,70年8月入党,1969年1月——1978年10月在守备三师七团炮一连任战士,有线班长,司务长,排长,78年10月——79年8月任炮三连付指导员,指导员,79年8月——82年1月任基建工程兵部队指导员。1982年初转业后从事政法工作,在长春市双阳区检察院任科长,2012年退休。现闲居在吉林市。


此文是作者管恩贵以《我》的角度写作的关于他的炮一连军旅生涯回忆纪实,以献给炮一连战友2016年乌兰浩特八一联谊会


《我的炮一连》前言 炮一连纪实回忆录《我的炮一连》,是原守备三师七团炮营一连一名老兵用近半年的时间,多方收集有关大量的历史回忆,照片资料,整理,编辑,撰写的一部纪实性回忆录,是献给炮一连2016年八一乌兰浩特联谊会的礼物。其中有非常珍贵的炮一连及炮一连战友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资料。 《我的炮一连》主要从五个方面构思、编辑、撰写的: (一)炮一连连史简述; (二)炮一连驻地及周边; (三)炮一连的那些人; (四)炮一连的那些事; (五)战友阔别,三十年后; 由于作者对炮一连全部历史(30年)没有全部经历,所以在回忆、编辑炮一连历史史实有关段落中,作者主要是以《我》的角度,主要按照作者在炮一连军旅生涯那段经历写的,并没有全面反映出炮一连全部历史面貌和文史内容。炮一连的后期,也就是一炮连时期和反坦克炮连时期的资料和情况,主要是作者通过微信多方向连队这两个时期的战友收集了解的,不尽详细。 尽管如此,在有关反映炮一连历史纪实的其他作品还没有出现之前,本作品《我的炮一连》能够为我军历史沉钩中的炮一连留下一丝痕迹,为我们的子孙寻找父辈的故事,为炮一连全体战友回忆各自的军旅生涯,凝聚战友们共同经历的感情友谊,加强加深战友们的沟通联系而起到微薄之作用,老兵足矣。 2016年7月1日

目录 上篇 (一)序 (二)炮一连历史简介 (三)炮一连驻地及周边 中篇 (四)在这里曾聚集过的人 (五)在这里曾发生过的事 下篇 (六)战友阔别,三十年后 (七)结束语 (八)附记

上篇 (一)序 (二)炮一连历史简介 (三)炮一连驻地及周边


(一)序 从吉林省北部城市白城出发,沿着洮儿河谷向上,有一条通往兴安岭深处的中国名镇温泉之都阿尔山的铁路……白阿线。乘火车北上过乌兰浩特、大石寨、索伦到一个叫兴隆沟的乘降点。由此向北约一公里便是守备三师七团司令部兴隆沟驻地。从乘降点沿铁路上行约五公里处北折一公里,便到了七团炮营驻地华家店。北出华家店约一公里刚一进入山谷,谷口处呈现出一片整齐的营房,这便是炮一连驻地。1969年8月炮一连随守备三师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调防内蒙古科尔沁,几经周转,1970年在此驻扎营盘。我的军旅生涯十四年,有十一年在炮一连度过。(1969……1979)


炮一连在华家店驻地的整洁的营房,宽敞的炮场和雄伟的85加浓火炮 照片为炮一连第五任连长刘光银在炮场留影。


(二)炮一连历史简介 炮一连的历史经历过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时间:1963年3月——1969年8月。 连队名称:守备七团一营炮连。 连队番号:3043部队75分队。 连队驻地:辽宁省东沟县北井子公社范家山。 六十年代初,为加强黄海沿线防务,中国高层决定成立沈阳军区守备三师,隶属旅大警备区。1963年3月6日守备三师正式成立,在丹东至花园口黄海沿线布防。守备三师下辖的七团一营85加浓炮连随之组建。部队番号3043部队75分队。连队编制设一、二炮排,各辖两个炮班;一个指挥排,辖侦察班,有线班,无线班。还有炊事班,连部。营房设在辽宁省东沟县北井子公社范家山南山脚。第一任连长胡崇梅河南人,第一任指导员岳观友四川人。连队主要任务战备训练和军垦生产种水稻。1969年7月,部队换防,连队移防到辽宁省新金县皮口镇。

炮一连创建时期元老级人物 左起: 司务长向维峰(后任某连指导员) 一排长张其彦(后任炮二连连长) 首任指导员岳观友(后任炮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付主任) 侦察班长苏长林(后任炮二连指导员) 二排长向存贵(后任炮营营长)

炮一连第一时期(一营炮兵连)连长胡崇梅,河南人,后任守备七团炮营付营长,团付参谋长。

炮一连第一时期(一营炮兵连)首任指导员岳观友,四川人。后任炮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付主任


广阔的黄海海岸海滩。 炮一连第一时期(一营炮兵连)在辽宁省东沟县北井子范家山驻防时驻地位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称之战斗在黄海前哨。


第二个时期 时间:1969年8月——1981年11月 连队名称:守备七团炮营一连(炮一连) 连队番号:1339 部队101分队 81630部队97分队 连队驻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公社白海大队华家店山谷。 1969年3月,中苏边境战火硝烟骤起,两国关系紧张。连队随三师整体调到内蒙科尔沁中蒙边境驻防。部队番号改为1339部队101分队,七团在白阿铁路线明水至丰林一线的洮儿河两岸布防,我连先后在白阿线上的西口,明水,古林,草根台,杨树沟临时驻扎,一边构筑工事一边建营房。1970年七团组建炮营,下设一二三炮连,我连由一营炮连转为炮营一连,从二营机炮连补充进来两个班,连队增加到六个炮兵班分为两个排。1975年守备三师划归吉林省军区代管,我连部队番号为81630部队97分队。从1970年8月起,连队驻地固定在华家店北约一公里的山谷里。驻地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出华家店,过白阿铁路是美丽的洮儿河。东出翻山是团部驻地兴隆沟,北去一公里翻山可到杨树沟二营驻地。一条小溪由北向南从营房侧面流过,常年流水不断,营房环境十分优越,连队在华家店驻地长达十三年,战士们白手起家,营房及训练场地建设相当完善,副业生产搞的很好,连队伙食水平全团第一。连队在在这一时期,也就是在华家店驻防期间,1970年去伊尔施支过工,1971年1972年在白狼镇金江沟为师里营建执行伐运木材任务,从75年开始,连队连年打坑道,每年春节一过连队就去各团驻地打坑道。过十月撤回营房休整训练。1980年5月火炮取消间接射击,一律直射,指挥排取消,连队设9个炮兵班。从此连队全年以军事训练为主要任务。

守备七团四好连队授旗仪式合影(1970年) 前排左数三炮一连指导员孙吉祥在授旗仪式上 照片提供者孙吉祥

1971年12月炮一连学习落实《三大条例》现场会部分战士和连队干部、炮营领导、团军务股领导合影 中排左起徐景阳,孙吉祥,王志全,岳观友,杨久合(团军务股股长) 照片提供者孙吉祥

1971年炮一连在全团年度工作评比中被评为综合工作先进连队。团政治处来连队总结先进材料时,为全连干部战士拍摄集体合影。 该照片是炮一连组建以来第一张全连干部战士合影照片。

照片及人员排名名单均为刘光银提供

该照片为守备七团1980年9月6日召开的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当年炮一连司务长包光亮被选为基层连队代表光荣出席大会。 照片前数第三排右数第5名即为包光亮。 前数第二排右数第4名:炮营营长向存贵。 前排右数第7名:炮营教导员靳守山。

在连队这一时期任过连长的先后有:刘德臣,徐景阳,王志全,刘光银。任过指导员的先后有赵连贞,王吉录,孙吉祥,高宪章,包光亮。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连长刘德臣,1959年入伍,辽宁庄河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连长徐景阳,1963年入伍,吉林长春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连长王志全,1969年入伍,江苏常州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连长王刘光银,1970年入伍,四川资中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指导员王吉录,1958年入伍,辽宁丹东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指导员孙吉祥,1963年入伍,吉林长春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指导员高宪章,1970年入伍,黑龙江克山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指导员张典金,1973年入伍,黑龙江青冈人。

炮一连第二时期(炮营一连)指导员包光亮,1975年入伍,内蒙古库伦旗人。

炮一连历史上这一时期时间最长,经历的历史事件最多,是炮一连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连队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国防施工、副业生产、伙食水平、内务管理等方面每年都在全团前列。炮一连入党战士年平均最多,产生和提拔干部在全团最多,干部战士立功在全团最多,先后有管恩贵,高宪章,包光亮(先后两次),赖坤文,刁连江,景纪良等干部战士荣立三等功。连队先后立过二等功,三等功。涌现过舍身救儿童的全团学习雷锋先进典型,连队被授予过吉林省军区、沈阳军区硬骨六连式连队。



炮一连第二个时期(炮营一连)连队在内蒙白阿线上的兴隆沟驻防时,驻地华家店营房地处美丽的洮儿河北岸山脚下,南北两岸山谷里的火炮坑道阵地形成犄角之势 ,称之守卫着祖国北大门。


第三个时期 时间:1981年末——1985末 连队名称:守备七团一营炮连(一炮连) 连队番号:81630部队73分队。 连队驻地:明水古林沟口。 1981年末炮营撤销,原所辖三个炮连分别划归一、二、三营,我连划归一营后称一炮连,连队番号81630部队75分队,连队搬到一营驻地古林扎拉嘎,重新修建营房。在修建新营房期间,连队临时住在金银沟(白阿线上的一个小站)车站几家老百姓家里。1982年新营房建成后,连队开始全日训练。当时部队兴起搞副业创收,1984年连队曾拉出一部分人员到珲春林区修过林区小火车道。 在这一时期,任过连队连长的有刘光银,赵金舜。任过指导员的是张典金,包光亮。


炮一连第三个时期(一炮连)连长赵金舜,1976年入伍, 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后任团炮兵股股长。

1982年炮一连划归一营,连队搬到一营驻地古林修建新营房,在修建新营房期间,连队分散住在白阿线上金银沟车站居民家里,和当地群众和睦相处。 上组照片 照片是在金银沟房东龚大哥家照的战士和房东的合影,左起杜胜玉,崔文彬,于继远,房东龚大哥,闫正杰 照片提供人:闫正杰
下组照片 照片为连部房东老马家的小女孩。

炮一连第三个时期(一炮连)驻地在明水东山东侧山脚下,南临白阿公路和白阿铁路,越过铁路便是美丽的洮儿河。

位于白阿公路302国道明水段路边观景台,在台上可观看到洮儿河景观。(照片提供者刘光银)

美丽的洮儿河


第四个时期 时间:1985年末——1992年10月 连队名称:守备七团二营反坦克炮连 连队番号:81630部队57分队。 连队驻地:兴隆沟守备七团大军营。 1985年末,守备七团缩编,全团只设一营、二营两个营,八个连队。一营为 步兵营,辖二、三连,四连,五连,二营为炮兵营,辖120炮连和反坦克炮连。团直高机连、警通连。以原一炮连为主体,合并了原二、三营的二、三炮连,合编成一个反坦克炮连,连队番号81630部队57分队。全团所属各机关、各连队驻地全都设在兴隆沟团司令部附近。


照片里战士为原炮三连文书薛岩山,照片拍摄地点在守备七团东南山头哨所,背景为兴隆沟守备七团大军营,1985年守备七团缩编以后,全团所属各机关、各连队驻地营房都集中在这里。(照片提供者炮三连薛岩山)

在这一时期,反坦克炮连主要任务是军事训练。1988年连队被评为全师军事训练先进连队,连长王殿利荣立三等功。连队还参加过扑救明水蛤蟆沟林场山火和师军马场大火行动。 先后在这一时期(反坦克炮连)任过连长的有薛双,王观,王奇,张震,王殿利,田喜军。指导员一直是尹彦才。

炮一连第四个时期(反坦克炮连)连长王殿利。

炮一连第四个时期(反坦克炮连)连长张震。

炮一连第四个时期(反坦克炮连)连长田喜军(最后一任连长)

炮一连第四个时期(反坦克炮连)指导员尹彦才。


反坦克炮连干部和87、88年入伍的复员兵合影。 中排左起:王庆山。李士江,王殿利,尹彦才,李方利,史玉良。

1992年部队裁军,守备三师撤出解放军编制,所属全体部队解散,我连队从此成为历史。 炮一连第四个时期的反坦克炮连随着守备三师 撤出解放军编制而就地解散。 解散的准确时间为1992年10月22日 连队解散时连长(最后一任连长)是田喜军, 连队解散时指导员(最后一任指导员)是尹彦才。 连队最后一批新兵入伍是1991年1月。 连队最后一批老兵复员是1992年8月

连队(反坦克炮连)最后一批入伍新兵合影(1991年)

连队(反坦克炮连)最后一批退伍老兵合影(1991年8月) 连队解散前最后一批连排干部和最后一批退伍老兵依依惜别。
(中排左起) 2、军士长王庆山,3、排长史玉良,4、连长田喜军,5、指导员尹彦才,6、付连长李士江,7、排长尤广金。


反坦克炮连后期(92年解散时)连队最后一批干部合影,拍摄时间:1992.10.30日 左起:由广全、李士江、尹彦才、田喜军、史玉良、王庆山。 照片提供:李士江 提供时间:2018.1.27

连队解散时最后一批连队的连排干部和1991年入伍新兵,他们心里满怀着对自己的连队,自己的营房,自己为之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无限的眷恋,承载着自己连队被解散的惆怅和痛楚,被分流到辽宁大石桥39军115师等野战部队,90年以前入伍的战士一并复员。

部队解散时守备七团二营(炮兵营,反坦克炮连,120炮连)全体干部战士花名册







守备七团解散后留下一名付团长和数名干部留守,与地方办理营房、物资交接事宜,半年后撤离。


战士含泪告别军营。 连队解散撤离前,战士和营房留影纪念。照片上战士为反坦克炮连士兵王俊杰。

炮一连历史简介部分至此暂时结稿,炮一连后期(19881年以后的一炮连、反坦克炮连)的情况、照片等资料主要由刘光银,包光亮,反坦克炮连的杨时军,朴东明,陈賀忠,王守彬等人介绍和提供,作者管恩贵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三)连队驻地及周边 连队营房 炮一连在第二个时期(炮营一连)连队驻地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公社白海大队华家店屯北山谷里,连队营房在谷口东侧依山而建。营房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出华家店,过白阿铁路是美丽的洮儿河。东出翻山是团部驻地兴隆沟,北去一公里翻山可到杨树沟二营驻地。远处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柞桦林,近处山脚是连队开垦的园田地。一条小溪从山谷里流出,由北向南从营房侧面流过,常年流水不断,营房环境十分优越,连队在华家店驻地长达十三年,(炮一连从组建到解散,驻地数次变换,以在华家店驻地时间最长)战士们白手起家,营房及训练场地建设相当完善。有平整的操场,有宽敞的车库,四栋营房依山南北方向依次排开,自南而北第一栋是连部和招待所;第二栋东侧住一排,西侧住二排;第三栋东侧住指挥排,西侧住司机班;第四栋分别是粮油仓库,伙房,食堂,司务长办公室,炊事班。 操场中央六门85加浓火炮昂首挺立,时刻整装待发。操场北侧是车库。洮儿河谷两侧的山角数处坑道就是隐蔽的炮工事,形成南北倚角之势,封锁来犯之敌必经之路。-

炮一连在华家店驻地营房的宽敞炮场和雄伟的85加浓火炮 照片为炮一连第五任连长刘光银在炮场留影。

炮一连在华家店驻地的营房

炮一连在华家店驻地的弹药库。 (以上三组照片提供者刘光银)

2016年八一炮一连战友乌兰浩特联谊会期间,参加联谊会的战友们故地重游,回到了他们当年军旅生涯的营房驻地,寻访他们当年曾经留下的青春足迹。 炮一连营房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片残砖碎石。曾在这里度过11年军旅生崖的管恩贵,按照营房留下的地基轮廓,辨认出当年任排长时住过的地方。

在原炮一连连部的废墟地基轮廓里,不知何时长出了数棵高大的白杨树。当年战士离去,营房不复存在,白杨树啊!你一定是为了留住这里曾经的难忘岁月而生而长。 当年指导员孙吉祥;文书刘国才;通讯员刘光银、杜青春在连部遗址合影留念。

联谊会全体战友在华家店炮一连营房遗址合影留念

白阿铁路线 吉林省白城市通往内蒙边境阿尔山镇的一条铁路线。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长期占领过此铁路线。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个大军团就是沿着这条铁路线开进中国与日军作战的。现在铁路沿线还有当年战场的痕迹和纪念苏联红军烈士的建筑物。 白阿线铁路建于1931年~1937年。路线自白城站向西北引出在葛根庙前过洮儿河到怀远(乌兰浩特)再过归流河经索伦到阿尔山镇。全长354.7公里。 中苏关系紧张时,守备七团从辽东半岛移防到科尔沁地区的中蒙边境,驻地防线就在白阿线上的丰林至明水之间。所属各营、连驻地分布在这区间铁路线两侧。 兴隆沟驻地七团部队的干部战士与这条铁路线息息相关。他们参军入伍,探亲休假,转业退伍都要乘坐这条铁路线上的列车聚来归去。因此战友们对白阿线怀有深切的感情。





白阿线铁路及主要车站

白阿线上的金银沟铁路桥。从连队营房出发,路过营部,南出华家店一公里便是白阿线铁路,金银沟铁路桥距此约三公里。 战士们在桥头留影 照片上战友为当年(71)侦察班长林玉江和他的战士。左起周凤瑞,林玉江,王乐才,齐化国。(照片提供者齐化国)

兴隆沟车站 兴隆沟车站是当时驻地部队当兵的人叫的,其实就是个临时乘降点,停车只有两分钟,没有任何车站设施。但它却在部队干部战士心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兴隆沟乘降点在白阿线237号里程碑处,距兴隆沟屯约两公里。上行的列车凌晨三点到达这里,停两分钟后开往阿尔山,下行的列车下午三点到达,也停两分钟后开往白城。 在1970年以前,列车在这里本来是不停车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沈阳军区守备三师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移防到内蒙乌兰浩特地区,形成以吐列毛都、六户、阿力德尔、索伦、明水(兴隆沟)为战略支撑点的防御体系。兴隆沟作为守备七团指挥机关驻地,瞬时间繁华热闹起来,偏僻山村的寂静,开始被部队队列的口令声脚步声,军车的轰鸣声所打破,白阿线上的列车车厢里,开始多了不少身穿绿色军装的人。 于是,白阿线上就多出了个兴隆沟乘降点。

白阿线上的兴隆沟铁路桥,位于兴隆沟乘降点东约1000米处。炮一连去团部粮库拉粮要从此桥下过铁路。(照片提供者刘光银)

吴循泽(炮一连1968年入伍的四川籍战士,后调团政治处任干事)夫人刘文英(阿文)当年与吴干事结婚当日在兴隆沟铁路桥上照相留念。

洮儿河及其河谷 在守备七团驻地防线地域,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蜿蜒从南北两侧山脉中间自西向东流过,这条河流叫洮儿河。 洮儿河是嫩江右岸最大支流,源出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东南山麓高岳山九道沟,由10条小河汇集而成,由西北向东南流至吉林省洮南市转向东北流入嫩江,全长553千米,流域面积3.08万平方公里。 在流经守备七团防线地域的洮儿河及其河谷气象万千,景色壮观美丽,河水清澈透底,两岸谷地树木茂盛,牧草肥美。河里生长一种细鳞鱼,肉质细腻,十分鲜美。 从炮一连营房出发,出华家店,过白阿铁路,便进入洮儿河谷杂交林,沿林间小路行一公里便到洮儿河上的吉拉斯台大桥。过大桥便是吉拉斯台,吉拉斯台是比华家店大的河谷村落,曾是炮一连军民共建点,有一个女民兵炮班,由我连负责训练。村东驻有三营营部和步兵九连。从吉拉斯台西南方向有一山谷,顺山谷可达特门牧场。





美丽壮观,气象万千的洮儿河及洮儿河谷

洮儿河及其河谷是附近连队战士们最爱去游玩的地方,一到星期天 战士们进去洗澡,扑鱼,摘山丁子,捡干枝柴,照相,河谷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当年(1974)炮一连有线班全体人员和排长张顶安在洮儿河畔留影 左起:张全林、刘喜友、张顶安、伦凤林、管恩贵、李长才、孙凤成

洮儿河谷的游牧民蒙古包 洮儿河谷牧草丰盛,水源充足,非常适合 当地游牧民放养大群牛羊。因此在河谷树林间有很多蒙古族游牧的居住点蒙古包。牧民蒙古包的牧羊犬非常厉害,每个牧包要养十多条狗,没有牧包的人出来接护,外人跟本接近不了牧包。我任司务长负责连队付业生产时,经常去蒙古包做客。目的是索取他们牧包迁走后留下的羊粪。一个牧包迁走后,都要留下一圈羊粪,能拉十几汽车,而且还是发酵好的,直接就可以給地施肥。蒙古族牧民非常好客,我每次去蒙古牧包,老牧民都要用手扒羊肉招待我。他们特别喜欢烈性白酒,我每次去都要拎两壶(军用水壶)白酒,他们就能把一圈羊粪给我们留着,牧包迁走时来连队事先通知我去运羊粪。




洮儿河谷的游牧民蒙古包

蒙古族敖包 我们连队驻地属于蒙古族居住地区,有许多山地丘陵。许多山里的村落交通很不方便,出行一般都走山路。在部队时我曾在大石寨山里一个生产队搞过社教,来来回回都走山路。在当地走山路,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当地风俗,就是翻越山梁时会发现路边有石头堆垒的石堆。当地人走山路翻越山梁前先捡几块石头拿着,走上山梁把石头放在早已堆垒很高的石堆上,有祈祷行路平安的意思。人们管这样的石堆就叫敖包。在当地行走山路翻越的山梁一般都是比较开阔的山坳处,因此敖包周围的风景宜人,是过往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大概敖包相会一说就源于此吧。



蒙古族山区的敖包

成吉思汗大庙 位于乌兰浩特市(原守备三师师部所在地)城区北部,为罕山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记念成吉思汗的寺庙。融蒙、汉、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建筑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从正面看呈山字形,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洮儿河像一条玉带环绕在脚下。



位于乌兰浩特市北山腰的成吉思汗庙

乌兰浩特市全景(当年守备三师司令部所在地)

哥根庙 位于乌兰浩特市东南30公里的洮儿河左岸,陶赖图山南坡脚下。建于1798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庙。





哥根庙寺院

阿尔山 全称哈伦阿尔山,蒙古语为‘热的圣水’,199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阿尔山市,隶属兴安盟,是大兴安岭上一座年轻的珍珠型边境口岸旅游疗养城市。




阿尔山天池

阿尔山温泉 位于阿尔山市区,属于火山性温泉,山泉四溢成池,共有大小温泉48眼,分南北两个泉群,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水温各不相同,最低1度,最高48度,具有不同疗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特大泉而驰名中外。 炮一连1971年在伊尔斯(白阿线终点站,距阿尔山20公里一站地)支工时,连队干部战士分批都来阿尔山泡过温泉。






阿尔山高山温泉

山杏花 炮一连在华家店驻地营房东西北三面环山,山上除生长柞桦林外,还生长成片的山杏树。春夏之交,杏花盛开,漫山遍野,花香四溢,花香会阵阵随风飘进营房。






盛开季节的兴安岭山区的山杏花

团部及去团部的路线 守备七团团部(包括司、政、后三大机关,特务连,卫生队)驻地在兴隆沟屯南1.5公里的沟口开阔地,距白阿铁路1公里。从兴隆沟山谷里流出的溪水流经司令部营房东侧。从司令部往东南走过一木桥到卫生队,司令部南出500米是家属区,再南走1000米便到铁路乘降点。团部开始在兴隆沟驻扎头两年,都是木板房和帐篷,70年冬一把大火把司令部烧个精光。以后经几年营建就颇具规模了。77年施工打坑道回来我还带二排给团部筑过围墙。 从炮一连营房出发去团部有两条路线:一是南行出华家店沿铁路东行去团部,属于绕行。二是出东南走山路翻山去团部。走山路要比走铁路去团部近的多。我在炮一连时去团部次数较多,一般都走山路。我最喜欢走山路去团部翻山时的感受。站在山梁高处,回头可以眺望炮一连、炮三连、炮营部、华家店全貌,往前可以俯看近处的兴隆沟村落和南面团部部分营房。我每过山梁时都要停留一会儿,心旷神怡地遥望一阵。

炮一连驻地在华家店时,从连队营房抄近路出东南翻山去兴隆沟团部,翻越山梁时可看到兴隆沟整个屯落。


团司令部大门及附近俱乐部等建筑。

通往团卫生队的木桥

团家属住宅区

团司令部附近的大军营

华家店 守备七团炮营驻地华家店是近50户200余人的生产队级村落,属科右前旗索伦镇白海村所辖,蒙古族居民占大多数。居民接近汉化,以种植为主,牧业为辅。由于属于高寒地区,粮食产量很低,部分吃粮要靠国家反銷。屯里有一个青年点(知青集体户)知识青年均来自天津。部队开展学哲学学理论活动时,我和高宪章(连队理论学习小组)曾去青年点作过理论学习辅导。 华家店居民民风淳朴善良,那时(71……79年)生产队队长姓高,对我连副业生产给予过很大资助。 从团部的兴隆沟车站(乘降点)沿铁路南侧上行(西行),行至约七公里处,越过铁路北行约一公里,便进入华家店。华家店南北长一公里。北出华家店,约500米,便是炮二连营房,紧靠炮二连营房北边是炮营营部营房,往北行500米路东500米是炮三连驻地营房,再往北500米道东山脚下即是炮一连驻地营房。 炮营及炮一连在华家店驻扎长达13年,(1970……1981)部队和华家店居民和睦相处,相互非常熟悉。屯里社员害疾病都要到部队上来看病,在生产上也互相支援,互相帮忙。我在华家店那些年,几乎和屯里所有人家都认识。

华家店民居

华家店南村口


华家店驻地部队营房

2016年八一炮一连战友乌兰浩特联谊会期间,参加联谊会的战友们故地重游,回到了他们当年军旅生涯的营房驻地,寻访他们当年曾经留下的青春足迹。 曾在炮一连,炮三连任职的管恩贵在华家店,特意拜访了老朋友,当年华家店的生产队的高队长,老朋友重逢,分外亲热,相互倾述阔别多年的相思之情。



当年炮一连的高宪章,包光亮,管恩贵,曹喜文等和高队长亲切合影留念。


《我的炮一连》(上篇)至此暂时结稿。 注明:文稿中部分景观图片取材于高玉田长篇小说《兴隆沟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