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社长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6月9日 2016

那些年我们曾经看过的话剧

作者:徐 军

1、引 子 2014年11月29日,人艺《洋麻将》演出季的第五场演出。恰逢周六,因此,俺早早地选购了这天的演出票,依旧是一贯的“装雅”风格。不过,那天有两件“撞车”的事儿,一是杭州中学同学吸着浓浓的雾霾“巡视”北京,邀约晚上的饭局;二是还是北京电视台的那个朋友电话告诉有现代舞剧演出票。纠结啊!俺在是否“装雅”,以及“装”何种“雅”中抉择……无奈之中,还是选择了观看濮存昕、龚丽君联袂主演的《洋麻将》。“装雅”有时候也有点难哈!但是,“装雅”似乎又是必须的!宜将“装雅”进行到底,不可沽名空钓誉! 于是,在雨后的北京,沿着灯火阑珊、熙熙攘攘的王府井步行街,经过灯光打照下显得更加庄严的圣若瑟教堂,来到首都剧场……就此,再度进入“装雅”的节奏。 这个1985年引入的国外话剧,全场只有濮存昕、龚丽君两个人在“骂骂咧咧”中打完14把扑克,难度之高不言而喻!剧终濮存昕、龚丽君两人如“翩翩起舞”般的谢幕后,仍然是有关话剧的话题……其中,有了关于第一次看话剧的谈论……

2、第一次看话剧 第一次看话剧的印象深刻,是在1978年,俺们上高一的时候,所看剧目是《于无声处》,观看场地是老的红星剧院。这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该话剧所演内容是关于彼时2年前清明节后的故事,一对北京到上海“避难”的母子,被“老战友”出卖,而“老战友”的女儿爱上了北京来的“四五”英雄……本子是宗福先,一个工人出身的剧作家写的,最初演出的是上海工人文化宫业务话剧队。不过,在当时的政治大氛围下,这一话剧真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了!很快,全国的许多文艺团体也排练、上演此剧。有点遗憾!杭州的哪个剧团演出此剧记不太清了……

由此,俺与高中同学一起,观看了《于无声处》,这也是俺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看话剧!记得俺的座位比较不错,是在第一排的中间……哈哈!这样的位置,假如在现在的首都剧场,则属于U型区,票价最高的那种!不过,俺那时似乎对话剧几无感觉,能够印象相对深刻的是如下的一些内容…… 一是剧名“于无声处”是源自于鲁迅的七绝《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时,引用鲁迅文字绝对是一种时髦!当然,也是该剧政治性的明显表现。

二是剧中的人物特点分明,正派、反派一目了然。吟诵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北京老干部自然是正派,诗是陈毅《梅岭三章》中的。她的儿子更是以“扬眉剑出鞘”的诗句正气倍增!当然,剧中惯例还有“灰色”人物的夹杂。“卖身投靠”者的儿子以“颓废”、“萎靡不振”的形象出现,并且手中的一本外国小说成为《天安门诗抄》的反面道具……这部外国小说是什么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一“灰色”角色拽拽的台词“GONE WITH THE WIND!随风飘荡……”哈哈!不就是《飘》吗?还是因为1976 年底的中央文件中提到过根据《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这一名著成为了“灰色”角色的道具和台词……很遗憾!阅读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大约是在观看此剧的1年以后,译本中的人物基本为中国化人名,郝思嘉、白瑞德……再以后,才有幸观看了1939年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深深地感到了费雯•丽的惊艳……当然,克拉克•盖博的演技也是一流的。再度遗憾的是,《出水芙蓉》、《乱世佳人》这样的电影居然也是姗姗来迟地展现在俺们面前!对了!当年的文件里被“点名”的还有电影《基督山恩仇记》,根据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改编。

《于无声处》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时代意义可能是可圈可点的,自上个世纪初以“文明戏”冠称后,话剧毕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年没有“样板戏”那样风光。《于无声处》此后被翻拍成电影,剧本也有国外译本,其中自然也有其他因素……。记得大约是1979年下半年,学校组织俺们去浙江大学参观,在回来的路上,途经六公园附近的外文书店,进入后看见一日文书,俺从“宗福先”这几个无法片假名的汉字,果断推测这是《于无声处》剧本的日译本……曾见到报载,2008年,上海重演《于无声处》……不过,俺似无重看《于无声处》的念头。 3、第二次看话剧 一般对于某些事件大家都会记忆犹新第一次,在历史上,只会提“武昌首义”,但谁也不会考证“谁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二枪”。不过,俺有点儿拧巴,今儿个就“码”一“码”第二次看话剧的事儿。 第二次看话剧是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大约是大二上半学期,国庆节前后吧!有关时间的记忆,是因为印象中俺们穿着上白下蓝的水兵服去看的演出,演出剧目是海政文工团的《郑和下西洋》。那天观看演出的通知有点儿特殊,是下午第八节课时临时告知的,由于是临时通知,且为集体活动,因此打乱了不少同学晚自习计划。虽然,这次观看话剧只有海医系同学专享,但像这样的活动仍为大部分同学所不喜。无奈之中,坐着解放牌军车,来到水电路海军上海基地礼堂……由于有几位同学水兵衫的袖口钮扣没有扣上,被礼堂门口执勤战士要求扣上,因此,使得俺留下了两个深刻印象,一是正规部队的军容风纪检查比俺们学校严格多了,二是由此记住了那天的着装,这就让俺很容易回忆起了第二次观看话剧的大致时间。

对《郑和下西洋》没有太多的印象,只记得几个脸上涂得黑乎乎的龙套演员模仿着非洲土著喊着“辛那”、“辛那”……瓷器?还是中国的发音……对于这样的话剧,估计大学同学基本是都是昏昏然或心不在焉…… 4、曾经读过的话剧剧本 话剧的观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就上述仅有的两场。而对于话剧的了解,似乎还来自于剧本的阅读。曾经阅读过的话剧剧本如下。 郭沫若的话剧剧本。郭老的话剧本子似乎以历史剧比较擅长。《蔡文姬》、《屈原》、《棠棣之花》和《虎符》等都在高中阶段阅读过……《蔡文姬》是郭老解放后写作的话剧本子,写作目的在其“序”中表达得极为明确,为曹操翻案。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电台中经常播放此剧录音,此后还有同名电影。《屈原》写自于抗战时期,上演后一时间轰动陪都,不过,俺们更多是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香港同名电影而了解此剧。鲍方、朱虹和鲍起静等主演的香港电影《屈原》基本改编自郭老话剧。其中婵娟演唱的《橘颂》在话剧第一幕中由屈原用现代白话吟诵;《雷电颂》在话剧中是第五幕第二场大段的独白。《棠棣之花》和《虎符》似乎没有见到过重排,俺的阅读来自于《郭沫若剧作选》,前者是反映侠义刺客的故事,“棠棣”出自《诗•小雅》中《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但印象中剧本说的是姐弟。《虎符》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至于郭老其他剧本……记不得了,或者就没有读过。

老舍的话剧剧本。读过老舍小说的人一定不少,但老舍也写过不少话剧剧本。最经典的当推《茶馆》和《龙须沟》。《茶馆》通过特定的场景,以三幕50多个角色,完成从清末至抗战胜利的时间跨度展现。在人艺的舞台上,《茶馆》的辉煌有目共睹。于是之等老艺术家的老版《茶馆》在1992年后告别舞台,而1999年重排的新版《茶馆》也同样“酽酽”醇厚……其中的一句台词经常成为俺调侃的借用。“好不容易有了花生米,诸位却又都没了牙。一步赶不上,您就步步赶不上了……”哈哈!各中滋味,大家体会吧!

《龙须沟》与《茶馆》一样,也写于解放后。印象在俺们语文课本里有过其中的段落。《龙须沟》有同名电影,其中“程疯子”由著名艺术家于是之扮演!对了!《茶馆》中王掌柜也由于是之扮演!《茶馆》也有同名电影,还有电视剧。

老舍还有一部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话剧。啥话剧?《西望长安》!这部五幕六场讽刺话剧根据当时一个真实骗局事件写作。剧中主角“栗晚成”现实生活中真名李万铭,以“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为招牌,一路行骗,最后居然位居农林部处级干部……哈哈!这样的故事现在有么?前几年,葛优重排此剧,现实意义还是蛮浓的。

曹禺的话剧剧本。在高中时还阅读过《曹禺戏剧选》。所选剧目不多,《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不过,明显地感觉曹禺的剧本更加吸引人!《雷雨》中有“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台词的那一幕也在俺们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记得当年语文老师问曹禺的原名是?俺抢答如下,万家宝!繁体字万由草字头和禺组成……对于《日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最后一句台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在曹禺的这四部话剧中,除了《北京人》之外,其余三部都有同名电影,其中,《原野》因同名电影而被大家倍加关注。话剧《原野》问世后就颇具争议,解放后一度曾被批判。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帅之女突破禁限,改编并拍摄为电影,但因“裸戏”或是整个剧情的思想意识问题一度国内禁演,即便是在海外获了奖。不过,最终的结局是该同名电影在1988年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比较可惜的是,曹禺的话剧剧本基本上都创作于1949年前,此后几无作品。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也是读过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吴祖光引用古诗的意境,写出了伶人的悲欢离合……不过,俺最先读的吴祖光剧本不是《风雪夜归人》,而是《闯江湖》,时间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闯江湖》剧情也是关于伶人故事的,但似乎有着吴祖光夫人新凤霞的影子……

还读过《霓虹灯下的哨兵》,并且是在电影重映之前,在家中的书架中偶然翻到,并阅读。阅读过的泛黄话剧剧本还有《李闯王》,时间在阅读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之前。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一话剧由阿英创作,创作时间与《甲申三百年祭》几乎同时,历史背景是延安整风。不过,由于《甲申三百年祭》的史料来源,终成诟病! 国外的话剧剧本阅读不多,印象中有易卜生《玩偶之家》。《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之所以阅读,还是因为1976年底中央文件中出现过,1935年出演娜拉的那个21岁女演员因此走红,于是便有了后来争抢出演夏衍话剧《赛金花》的故事。还有就是听说过国外的著名话剧《等待戈多》,那是当年在上大学时批“异化论”,听“邻居”复旦大学的一个教授讲过,贝尔特的作品,属于荒诞剧,第一幕是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在一棵大树下无聊地对话,吃萝卜,然后,有人告诉戈多不来了。第二幕仍然重复第一幕的场景、对话和动作,终了,依旧是有人告诉戈多不来了……当时的诧异是这样无聊的话剧如何演?两个人……两幕内容几乎重复……

5、爱上人艺的话剧 其实,在很长的时间,俺对话剧基本属于孤陋寡闻。直到数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首都剧场观看人艺话剧《知己》,方知啥才是真正的话剧!这部冯远征主演的话剧深刻地诠释了中国文人“士为知己者死”的风范和对人性的反思。“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俺第一次被人艺演员现场演出和剧情所震撼!请俺家领导和俺观看人艺话剧的朋友说“会上瘾”……果然,此后对人艺的话剧产生特殊偏好,且一发不可收拾!

北京味儿浓厚的《窝头会馆》、《小井胡同》、《全家福》是俺十分喜欢的。其中,主演的功力尤其添彩,吸引观众。例如,《窝头会馆》中云集了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等人艺“大腕儿”,彼此的表演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甚至在演出中还会因此更加“出彩儿”!俺观看的那场《窝头会馆》,何冰演着、演着就有点儿“人来疯”了……结果,自然是谢幕时的满场喝彩!

也看过人艺演出的曹禺话剧,不过……先说好的吧!看过胡军主演的《原野》。曾经是人艺演员的胡军在剧中扮演仇虎,其他演员包括徐帆、濮存昕和吕中等。同样是“大腕儿”云集。精彩的演出,让俺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这场演出。也看过《日出》,不过,感觉演员并非能够很好地体现陈白露这一角色。剧中的陈白露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交际花,剧中交待过,她曾经是一个知识女性,然而,演员忒多地展现并强化了风尘,所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反之,梁丹妮扮演的小角色翠喜却十分添喜……唉!有好本子还须有好演员!尤其要有能够用心去理解角色的好演员。前不久,人艺在上海演出,也是曹禺的剧本,《雷雨》。结果,经典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被观众笑场……为啥?一方面是观众的年轻化,另一方面是演员的年轻化。对于剧中的年代背景、人物的特点了解甚少,理解则更少……记得当年高中上语文课时,老师专门就鲁妈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随后的“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作过分析。所以,有的时候,观看人艺演出,俺会刻意挑选剧本和演员。

挑选剧本和演员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观看《喜剧的忧伤》和本次的《洋麻将》。这两个话剧的剧本都来自于国外。《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作品;《洋麻将》则是美国剧作家柯培恩生平最负盛名的作品。《喜剧的忧伤》是“对子戏”,即双人话剧,难度系数很高。但是,陈道明和何冰的联袂,使得剧情高潮迭起,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断!每场演出,演出票早早售罄,且黄牛票高达1000元以上……《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的情景,不仅是因为陈道明拥有众多的铁杆粉丝,而且还因为整部作品的水准之高,当然,还有其他……去年年底,《喜剧的忧伤》演出季,陈道明因肺炎无法演出,但他带病上台致歉的行动感动了许多观众。所以,北京观众没有因此退票,上海观众也没有因此退票,等候着陈道明身体痊愈后的今年年初的补演。陈道明真真儿地体现了剧中他所扮演的审查官喊出的那句台词,“戏比天大”!

无独有偶,《洋麻将》也是“对子戏”,1985年第一次公演是于是之与朱琳演对手戏。本次重排,则由濮存昕和龚丽君展现精湛演艺的舞台。相信俺们同学中,特别是女同学中,除了有陈道明的拥趸,一定也有不少是濮存昕的铁杆粉丝!濮存昕在剧中设计的每一个小动作,如发牌时的摇头晃脑、坐时腿的抖动,还有14次发牌时重复但又每一次都有特点的数数,简直把一个退休后无人关照、住在破旧养老院的美国老头演活了!观看时感觉就像从骨子里透出的表演……全场只有两个演员的话剧其实最难演出。话剧主要靠台词作为演出媒介,因此,两个演员之间大段、大段的台词无疑是对演员功力的考验!《洋麻将》自于是之、朱琳演出后,曾试着想让何冰与宋丹丹复排,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由濮存昕和龚丽君完成了重演!具有挑战性的剧本和具有深厚功底的演员完美组合,常常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出!所以,《喜剧的忧伤》被评价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洋麻将》被称为“最话剧的话剧”。

当然,有的时候,新剧本、还不是“大腕儿”演出的人艺话剧也是不错的。例如今年8月底观看的《理发馆》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主演班赞显示了这一年龄段人艺演员的水平。

还有就是有些剧目俺看过不止一次。对于在舞台上鲜活演出的话剧,或许同一剧目的每一次演出都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触和理解!真的就像当初第一次观看人艺演出后那位朋友说的那样,“上瘾”! 其实,除了人艺的话剧之外,也看过其他的话剧。例如,《恋爱的犀牛》,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和其夫人编剧廖一梅的作品;《阳台》,陈佩斯的作品;《江湖学院》,开心麻花系列……但看后基本感觉无法与人艺的话剧比较,于是,俺个人偏好逐渐形成,并有进一步倾向性……

6、尾 声 对于话剧,尤其是人艺话剧,俺只是浮浅地喜欢,其中的各种奥妙知之甚少。或者,换言之,是想“装雅”,但不知道该如何“装”!但是,总是在每一次人艺特有的谢幕时期待下一次演出……“zhuangyability”,无法抗拒! 当然,有时看话剧也会对自己有其他帮助,例如观看《喜剧的忧伤》时,节目单上专门有对宋丹丹的特别致谢!原来,《喜剧的忧伤》排练时,由于两个“大腕儿”彼此对剧本的理解,一度陷入僵局,而通过宋丹丹中间的“说合”,才成就了完美的合作或合作的完美!于是,俺在《康复护理学》专升本授课时,在讲解康复护士在康复TEAM中的角色时,借用了这个例子。然后,引用人艺著名艺术家于是之说过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原出处似应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护士们,在康复协作中不要自我忽略自身作用。哈哈!“装雅”终于有了现买现卖的机会!于是乎,讲台上得俺好像升级成为“雅格”!哎呀!“yagger than yagger”!“day day yagger”!哈哈!努力成为真“雅格”的“傍尖儿”…… 还是说句实在话吧!趁着有闲,能够装一装“雅”就赶紧吧!再体会一下《茶馆》里那句著名的台词……“好不容易有了花生米,诸位却又都没了牙。一步赶不上,您就步步赶不上了……”就话剧,对于俺而言,已然错过了于是之等“老戏骨”的演出,那么,就不要错过现在已经炉火纯青的实力派演员了!想来,人生其他亦如是!所以,莫等闲,没了口中牙,空悲切!

展开阅读全文


文章 文艺
阅读 972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德云社社长
创作 38 粉丝 145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9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