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蛇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23日 2016

《密林有意随心响,茂草无知井水清》

— 原创 —

图:蛰伏的蛇 文: 行者

  以前的周末,常去门西的来凤小区,一是买些现包的“汪家馄饨”,二是找小区里唯一的鱼摊。鱼摊其实是一辆三轮车,摊主只卖两种鲜货,食指宽窄的小杂鱼,巴掌长短的野生小鲫鱼。因为女儿不爱吃辣,也没有剔鱼刺的耐心,杂鱼多半被我做成酥脆的椒盐,很少做成大快朵颐的辣味红烧。野生鲫鱼要么趁新鲜,熬炖得了,撒些白胡椒粉和蒜花,喝鲜味十足的雪白奶汤。要么风得半干,去除鱼刺后加入半个剁碎的剔骨猪蹄一起红烧,塞进冰箱放凉了,吃紧实的鱼肉和胶质丰富的鱼冻。   买好馄饨和小鱼,再去南湖的伊斯兰百年老店“七家湾李荣兴”,称上几斤回回的酱牛肉,那可是从不注水的黄牛花腱子,好吃得很。如果时间足够,还会去太平门外龙脖子附近的前湖,那一带到处古城墙,人不多,僻静,可以专心做一些古城砖的拓片。运气好的话,还能顺便摘些野葱或者野蒜。   对拓片的兴趣源于上小学时的一次疏忽。小学有书法课,得自带笔墨砚台和字帖。就那么一回,字帖忘带了,为了不至于上课傻眼,便去了与学校同在一个院子的香林寺荒败的大殿,随便找了块石碑,用作业本纸和铅笔拓下几张碑文。不曾想,我的班主任达式芳老师(达式常的堂姐)不仅对铅笔“拓片”大加赞赏,还顺便说了些香林寺和学校的故事。   香林寺建于南朝的江宁湖熟,开始叫杜桂院,宋代改称香林寺,明朝洪武元年从湖熟迁到南京城里,又叫兴善寺,就在现在的后宰门(厚载门)佛心桥。记述香林寺的志书不少,南宋的《景定建康志》,元代的《至正金陵新志》,明代的《金陵梵刹志》,清代的《上元县志》和《同治上江两县志》,及至民国初年的《钟南淮北区域志》,我都读过。到了明代,南京的大小庙宇超过一百五十座,其中名寺有三,合称“香古毗”,也就是香林寺、古林寺和毗卢寺。早年香林寺香火鼎盛,传说与曹雪芹家族有关,说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的家庙。《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里说到的“铁槛寺”,怎么看都有香林寺的影子,应该就是香林寺的原型。非满非汉的曹寅注定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不然也不会在写给丰润兄长曹鋡的信里出现这样的诗句:“枣梨欢罄头将雪,身世悲深麦亦秋。人群往往避僚友,就中唯感赋登楼。”虽有康熙和雍正的隆恩庇荫,曹寅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最终殃及后代,嗣子曹頫因数罪并罚于雍正六年被革职抄家。到了乾隆年间,曹家彻底衰败,子孙流散各处。随着曹家的败落,盛极一时的香林寺在风雨飘摇中香火渐冷。如今,“香古毗”仅剩下毗卢寺,我偶尔会在腊月初八去一趟,讨碗腊八粥喝。   一九三一年,戴笠在香林寺办了个“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学员均由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挑选出来,大约十来个人,军统第一杀手陈恭澍就是这个班毕业的。抗战时期,陈恭澍不仅策划了刺杀张敬尧、石友三、王克敏、张啸林、傅筱庵等大汉奸,还在越南河内亲自参与了对汪精卫的暗杀。晚年的陈恭澍写了厚厚的四卷回忆录《英雄无名》,只可惜,除了第一卷一笔带过“民国二十年春天,校长蒋公在南京香林寺官邸,分批召见我们一百多名从各地归来的军校同学,作个别谈话”,后三卷再无涉及香林寺的只言片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沦陷,一些溃败的国军官兵剃光脑袋躲进香林寺。然而,日本军队的屠庙连寺里的出家人也无一幸免。随着最后一炷香的熄灭,香林寺最终断了香火。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后,香林寺大庙变成了香林寺小学,全称南京市香林寺国立学校。我见过香林寺小学校徽的实物,铜质,倒三角形,图案为中华民国的版图中镶嵌一朵梅花,徽章上的中华民国版图包括了外蒙古。南京解放初期,香林寺南侧面积巨大的多进四合院被改成南京军事学院的印刷厂。一九五二年八月,在印刷厂基础上建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子弟小学,一九六零年学校更名为宇花小学。一九六四年夏天,宇花小学随同全国的军人子弟小学按军委要求一并移交地方。一九六八年年底,香林寺小学停办,并入一墙之隔的宇花小学。同年,南京军事学院迁往北京,南京军区从萨家湾大院搬进曾经的军事学院大院,宇花小学随后充满了我们这些军区的子弟。地处玄武区后宰门的宇花小学常被误听为雨花台区的雨花小学,其实是不同的两码事。   一九六七年,香林寺大殿里供奉的神像被军事学院警通连“破四旧”时砸毁殆尽,据说神像倒塌后到处爬满了蛇。我上小学的时候,香林寺远比如今的模样残破许多,阴森的大殿挂满了蛛网,霉味刺鼻,窗户多半失去了窗扇,正门一直紧闭,常有顽皮的学生翻进爬出。大殿前高大粗壮的银杏至今仍在,没有成为谁家的切菜墩。现在的香林寺大殿已经变成一家私人开设的小医院,医院的正门是香林寺大殿的后门,想想也对,把寺庙改成私人医院,不走旁门左道怕也不成。香林寺改成医院后,我进去绕了一圈,只想看看从前散落在大殿里的石碑,谁知踪迹全无。

小学期间,教音乐的沈克英老师不仅手把手教会我拉二胡,还让我知道了刘天华和他的《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听松》。达式芳老师除了是我小学期间最后两年的班主任,还兼着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她让我在文革时期尘封已久的图书馆里徜徉了书的海洋,当年,全校学生获此殊荣仅三人。   现在的宇花小学已经遍寻不到过去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早已习惯埋头故纸堆、老照片和博物馆里找寻历史,对拆毁老建筑再建假古董习以为常。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假如古罗马皇帝哪天醒来,依然认识大部分的罗马街巷。我们没有意大利人那么幸运,对很多人来说,宇花小学只是一所没有历史价值的普通小学,所有的老房子说拆也就拆了,一夜之间夷为平地的尘土飞扬,脱胎换骨的宇花小学再也无从辨认从前的模样。   前年秋天代父母去北京看望九十一岁高龄的厉阿姨。在厉阿姨家里,我看见一张宽度一米四的照片,那是厉阿姨的老伴靳伯伯的遗物——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宇花小学移交南京市教育局前夕,军事学院领导和子弟小学全体教职工的合影。军事学院在南京期间,靳伯伯是学院分管子弟小学的领导。在这张照片里,我不仅看见了靳伯伯,还辨认出小学期间我的第一任班主任和启蒙老师,慈母般的路阶萍老师。对厉阿姨的三个儿女和我来说,这张照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都曾就读于宇花小学。厉阿姨的小女儿秀宁姐姐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友帮忙,我得到了这张珍贵照片的拷贝。   有关香林寺和宇花小学的说法,除了亲身经历和亲眼看见的,那些从未经历与从未见过的,查阅资料后发现与达老师当年的讲述吻合。铅笔“拓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从那时起爱上了拓片,一爱就是几十年。去西安,碑林的拓片买过很多。去长沙,岳麓书院的拓片也驮回不少。可我还是喜欢自己拓,全国各地到处拓,尤其喜欢猫在城墙下拓城砖,喜欢猫在老房子前拓瓦当,为此没少被蚊虫叮咬得满身大包。年代久了,古城砖风化很厉害,找一块凹凸有致的并不容易。极少数满意的城砖拓片和瓦当拓片,我会写上几行鸡爪小楷,加盖了闲章和名章送去裱褙,然后嵌入仿红木镜框,尽管没有遒劲的笔走龙蛇,却有耐人寻味的质朴和墨香。朋友中喜爱石碑阴文拓片的居多,鲜有我这种对古城砖阳文拓片执著的偏好,只是不少人常来家里横刀夺爱,我就得一次又一次去城墙下挥汗猫腰。   诸如这些烟火气十足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且乐此不疲,所以呢,我为自己的胸无大志找了个不错的借口:甘于平庸。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63万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散文随笔
文字下午茶,在文字里感受你的温度。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蛰伏的蛇
创作 187 粉丝 573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9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