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畏惧”辨 文/王佩平 图/网络 背景音乐/《奇异恩典》 常闻权重之人或某些“勇者”很是激昂并凛然地喊出:“我们××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如此煽情之口号初始也确实会让人热血沸腾一番,有种天王老子都不怕,瞬间伟岸起来的感觉,待冷却下来时,倒疑惑起来,真的无所畏惧么?脑海里蹦出的关键词却是“无知者无畏”和“初生牛犊不怕虎”! 人,管他隶属什么主义,真能“无所畏惧”乎? 曾读朱熹文,熹曰:“君子之心常怀敬畏”,而孔夫子则直言君子须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并指出,只有“小人”才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卷十七中,进一步阐述了“敬畏”之心乃天地人神之共性,夫之曰:“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君子以立诚而居敬。”可见,夫之先生这里所言的“不敢”,就是一种“敬畏”,故,君子得立诚而居敬。 夫之还剖析例举了史上那些无知无畏者:“昧其所不敢,而效人之为以欺天下,则违天而人理绝。王莽自以为周公,曹丕自以为舜、禹,敢也;扬雄以法言拟论语,王通以元经拟春秋,敢也。闻古有之,不揣而倣之,愚夫愚妇所不自欺之心,僻而辨、伪而坚者,无所惮而为之,皆自绝于天者也。”也给了那些昧无畏者一个结论:皆自绝于天者也!
可见,古之圣者先贤,皆曰“不敢”,今之勇者亢者,皆曰“无畏”,于是官之糊涂了,民之糊涂了,国之糊涂了,到底该“不敢”?还是该“无畏”?只是如今,文化也罢思想也罢民风也罢,都在与时俱进着,“不敢”者少了,“无畏”者多了,先之圣贤们要不安了。 无畏群舞,然而官无畏,民则畏了,畏其因无畏而乱政,畏其因无畏而以权谋私,畏其因无畏而以势压民,畏其因无畏而繁政扰民; 然而民无畏,官则畏了,畏其因无畏而谋反,畏其因无畏而犯上作乱,畏其因无畏而无法无天,畏其因无畏而草菅公德; 倘若官民都无畏,国则畏了,举国上下,上不畏“天”,下不畏“地”,官不畏民,民不畏法,不知天理公德为何物,置法若惘闻,无约无束,约也白约,束也白束,世风日下,众皆无德,无德则无耻,无耻则愈发无畏,没有不敢做的,只有没想到的,于是乎,社会道德滑坡,遍地贪腐,令行禁不止,人人思权钱色,疯狂聚敛,丑恶泛滥,国之愈发不国,于是乎安全感缺失,三餐恐地沟油毒大米,育儿恐三聚菁胺毒婴儿,外出恐PM2.5毒人之呼吸道!

……,凡此林林总总,都非天灾,皆为人祸,深究之,祸起“无畏”,无畏天无畏地无畏上无畏法无畏德,肆无忌惮了,正如夫之所言:无所惮而为之,皆自绝于天者也。 只是,自绝于天者,天必诛之,无畏之报复,比比皆是,如此看来,还是古之圣贤英明,知以“敬畏”来束己约身,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过这数千年前孔圣人的这“三畏”,是得与时俱进了,法制民主时代,于权重之人,得添加上畏法畏民畏舆论,对于布衣百姓而言,得添加上畏法畏德,巍巍天命,七尺之上有神明,举国抱敬畏之心,行符合规范之事,上不贪下不腐,世风能不清廉?人心能不聚拢?何愁德不兴?国不强?梦不圆?是此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