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F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16日 2016

豪门一入深似海:中国文化之《桃》

竹根雕桃笔洗(收藏于竹韵堂竹雕博物馆)

竹根雕桃福洗(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桃文化》 桃原产于我国,早在《诗经》、《尔雅》等古籍中就有桃的记栽。 在今天,一说到桃、桃花,就会让人联想到桃色新闻、桃花运之类,但在古代,桃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悠久的历史中,桃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像桃木、桃符驱邪、世外桃源、健康长寿等等寓意。 春秋时代,桃已经成了果中佳品,《国风·魏风·园有桃》记载 :“园有桃,其实之肴”。桃,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味道鲜美,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产力较低的先秦时期,这是难得的佳果。桃也从野生状态转为栽培,种植于“园”内。经济地位的上升,也提升了桃的文化地位。 《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桃的喜爱,以至于把桃当成贵重的礼物赠与他人。 典故“二桃杀三士”正说明了桃的地位。 二桃杀三士讲的是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因此,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电视剧《芈月传》第61集,芈姝玩了一把“二桃杀三士”, 她用一只鲜桃挑唆公子们争功,结果嬴华和嬴恢大打出手,借嬴华之手杀死了嬴恢,抓了嬴华。

寿桃 桃树遍布中华大地,桃实肉厚可饱腹,当为初民常用填腹果实,至今民间仍有“桃饱梨饥”之说,即可为证。当初民以桃为主食的生活作为一种记忆传至后世并经神秘化之后,便产生了桃主长寿的观念,桃也就成了延年益寿的吉祥之物。 蟠桃又称“王母桃”,它很早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物。中国古籍中多载有王母长寿桃的神话传说。王母娘娘是人们为玉皇大帝配上的一位夫人,在女仙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她专司为人间赐福,而且还是长寿的象征。民间祈寿,往往拜祭西王母。王母成为长寿吉祥神,主要原因在于她有两样法宝,一是不死药,一是长寿蟠桃。 传说王母桃结实周期越长越能增寿:三千年一熟的桃,花微果小,人吃了成仙成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的桃,层花甘实,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桃,紫纹细核,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王母桃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王母拥有长寿仙桃,便经常在桃熟时节召开蟠桃盛会,招待各路神仙。据《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载,八仙参加西王母举办的蟠桃会归来,经过东海,吕洞宾提议大家用各自所持宝物做乘渡工具过海。于是,便产生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俗语。 为老人祝寿,有男女之别。为男性老人祝寿挂男寿星图,反之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通常画的是麻姑,如《麻姑献寿》。而民俗年画《寿星图》,也是人们喜爱之物,图上那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人们视之而心旷神怡,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安慰。《寿星图》中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桃木 、桃符 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一直作为辟邪镇灾之神物。 古人认为: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做桃人、桃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左传》记载:“使巫以桃茹先祓殡”,“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茹是以桃木为柄的扫帚,“桃弧”是用桃木制成的弓驽,都是驱邪的工具。 桃木在先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驱邪灵物,所以后来用来制作神荼、郁垒二位驱邪的吉祥神雕像。 明清两朝,桃木驱病压邪之说日盛,民间为求吉祥平安,或以桃枝置于户中,或刻桃核带于手腕,或家中添丁时以桃物置于宅中,或盖新房时用桃枝订于房屋四角。还有的地方迎亲嫁娶也用桃枝,意为婚姻美满,富贵平安。 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描写了过年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涉及三种年俗,其中就包括挂桃符。 清《燕京岁时记》对春联的由来有说明:“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来,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最初,人们在桃板上画门神、写门神名字,后来演化为题写吉祥词。 为了书写的方便,宋以后便用红纸代替桃板来写春联。因桃木呈红色,所以用红纸象征桃板。红纸对联,鲜艳夺目,为新年添上了不少喜庆色彩。

桃花 《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摹写桃花盛开之貌,繁盛艳丽的样子,也是借物起兴,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 春秋时楚国漂亮的息夫人别名也称“桃花夫人”,后世以息夫人为桃花女花神。 最为人们所传诵的桃花文学作品当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终成家喻户晓的经典组合。 自此以后,桃花与佳人的关系一直笙歌不绝。

桃花也象征理想世界、世外仙境。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落英缤纷的桃花作背景,构建了一个中国式的乌托邦—桃花源。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也成为他们隐逸与求仙理想的寄托。 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也寄寓了中国文人千古侠客梦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18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LIU F
创作 49 粉丝 2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