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南宋高僧,俗名李修元,浙江省天台县人,汉族民间佛教信仰者之一,旧时冰窖业、杂技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祇。他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因其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被称为“济颠”,后人尊称其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貌似疯颠,但其实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相传济公(李修元)在弱冠之年(十八岁)赴考之时借宿灵隐寺,后接到家中父母双亡的家信,一时间万念俱灰,三天后,悲痛万分的李修元就在灵隐寺落发为僧了,法号道济,为他剃度的是慧远禅师。出家后,道济一反常态,不喜念经,难耐坐禅,衣衫褴褛,言行叵测,浮沉市井,甚至嗜好酒肉。一日,他在寺中蘸大蒜吃狗肉,被僧众告到方丈室,说他违犯佛门清规戒规,理应责打并逐出山门。慧远方丈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一边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从此他又被人们称作 “颠僧”。 慧远圆寂后,济公转到净慈寺,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好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800多年来,济公传说已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都得到广泛运用。从明代开始,济公形象被逐渐的文学化和民俗化。在越来越丰富的“神化”故事中,济公惩恶扬善、济人危难、可亲可敬、诙谐不羁、大慈大悲、大达大观的“菩萨”、“活佛”形象不断丰满,济公在俗世生活中倍受喜爱,他的自由自在、逍遥洒脱、神通广大、惩恶扬善寄寓了历代民众的人生理想。 周恩来总理说:“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2006年,济公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公之所以成为济公,是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环境的。 首先,浙江天台山地处东南沿海,重峦叠嶂,清幽秀美,非常适合宗教生态成长,吸引了许多高僧名道前来修行。而天台宗教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有佛教和道教活动,它是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祖庭所在。释修佛,道修仙,俗崇神,三者虽然存在信仰差异,但在天台山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天台山逐渐形成了以佛教为核心,道教和民间信仰圆融共生,宗教与世俗和谐共处的景象。两宋是中国三教(儒、道、释)融汇的重要时期,宋代的释、道融合在天台宗教场域尤为明显。 其次,宋代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将宗教归求分为三个阶段: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禅道双修,并把末者作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禅道双修思想与济公对禅宗的理解是相通的——“酒肉穿肠过,佛在我心中”,即以道之“形”修禅之“心”。济公“亦佛亦道”、 “亦仙亦俗”,在他看来,佛教的某些戒律只是“修心”的形式,出家人修行不必流于形式,因而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他又告诫世人,“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济公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