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被编入清朝宫廷的《石渠宝笈》后,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一个正式名分,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被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
卷首钤印:石渠宝笈 清朝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此时清朝宫廷正在为保存的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张择端的真迹被收入其中。
爷孙送炭 画卷的首段描绘了汴京郊野的风光,稀疏的林间,溪水淙淙,路间一老一少赶着五头毛驴,驴身上背着木炭,也许是生活之用,也许为了到城里售卖。这支小小的驴队,少年牵头,老者殿后,吆喝毛驴前行,很快就要过桥了,离汴京城的繁华又近了一些。
谷场小院 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高大而疏落的树丛中,树的丫杈处零星看得见几处鸦雀窝,房舍后面的平地可以看见磨坊和谷场。汴京郊外寂静且也富有生趣。

踏春归来 看上去这是支颇有声势的队伍,前有卫士开道,后有马夫殿后。夫人坐在轿中,轿顶插满花草,官人坐于马上,中间是担着东西的轿夫。轿子后面的第一个仆人,身上担着打猎收获的两只野鸡,清明时节打猎,这在当时是违反禁令的。

断头废柳 这棵柳树,树形奇怪,名叫“断头柳”,何谓断头?细看便能发现树冠与树干已完全分离,间隙巨大,树冠即将砸落,而树旁的路人却并未发觉。

迎寒策蹇 在院墙外面,有5人在苦寒中瑟缩而行,其中的老妪和老翁都骑着毛驴,头戴风帽,有力夫和家人随行,似一群贫弱的中下层百姓,也许是祭扫,也许是出远门。

惊马脱缰 路上一匹马受了惊飞也似的往前冲,三个马夫急急地在后边追。路边一个老翁慌忙躲闪,另一个则急忙招呼路边玩耍的孩子回家。这是张择端在画中描写的第一个险象伏笔,马的前半身在流传过程中因残破而缺失,惊恐之状也就此成为千古之谜。

众人摇橹 8个船夫分左右两组奋力摇着大橹驶向前方,船工们的辛劳和乐观历历在目,似乎能听到有节奏的号子声。

变法遗迹 从高空俯视一块块田畦的形状如同“非”字、“井”字,菜苗刚刚出土,这是王安石变法所留下的遗迹,老百姓还在享受农田改造的便利。田中抗旱的辘轳井,可以提水倒入蓄水池备用,需要时打开木板小闸门,导入沟渠、流进菜畦,实施春灌。

望火楼空 建于高处的亭子叫望火楼,是观察火情的楼阁。北宋开封城中每一坊都有望火亭,亭上需有人值班瞭望,亭下还有屯兵驻扎,一旦发现火情,可马上组织灭火。然而在画卷中,这唯有的一处望火楼已失去该有的功能,厅内是歇脚的长凳,亭下开满了酒馆。

码头新店 这是家码头饭馆,临水而建,店屋棚檐伸出,店外摆有桌椅,许是为了方便船上的顾客就餐。寒食节结束了,家家都升火做饭了。店主正在用一顶长杆调整彩锻位置,这几条彩锻为店铺增加了些热闹的气氛。

王家纸马 这是家卖冥器纸马的店,门一侧的竖牌上写着“王家纸马”四字,另侧摆放着一叠做好的纸马,古人祭祀用牲币,唐代玄宗以后开始用纸马祭祀鬼神。

书屏盖车 这两头毛驴拉的并不是普通货车,货车盖布是废黜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徽宗时期朋党之争,新党蔡京迫害旧党人,下令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的文集。画中车内正是他们的书集,车夫奉主人之命将推其去郊外焚毁。

客船归岸 这条船看上去很豪华,两面窗架做得精致,还有门楼式样的入口,船身吃水很浅,看上去没怎么装重货。客舱内坐着一对母女,正在凭窗眺望,船就要抵达码头了。

万贯钱车 图中这个看似简陋的木车其实是辆运钞车,其中有两人正在点钱,铜钱以贯为单位穿在绳上,宋代一贯钱约为七百七十钱。

命系纤绳 在远处的朦胧中,五个纤夫拉着大船逆流而上,纤绳的尽头,站在船头上的篙夫、船顶上的船主,船夫正密切注视着右岸。

汴流湍流 图中汴河约有五六公里长,占全图近三分之一,河上停泊着诸多大型粮船,流经城门口附近时,水流突然逆向急转,这也是船难发生的原因之一。北宋汴河对汴京城起着最主要的滋养作用,每年漕运量是其他河流的十倍以上。

大船抢险 一辆大客船正要过桥,河道狭窄,河水湍急,船上人多吃水很深,眼看客船桅杆就要撞向虹桥。船工们纷纷加开火力抢救,船头两位小心翼翼地调整船头方向,桥上还有热心人不顾个人安危,跨到虹桥栏杆外,探身帮忙、指挥。

船工急呼 眼看大船遇险,运河两岸停泊的船顶上都站着一个船工在大声发出警示,以防这艘客船的船头或船尾在调整方向时会意外撞上来。

狭路相逢 桥上坐轿文官和骑马武官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夫各仗其主,吵闹不休。桥左边的毛驴驮着面袋在拥堵的桥上穿行。与桥上的拥堵不同,望火楼无人守望,城门无人把守,整个汴京是一座不设防的城。

袖里吞金 这两位袖子特别长的人,叫做“牙行”,也就是现在的中介,他们之所以穿长袖的衣服是为了在袖子里完成交易。袖里吞金正是此意,他们在袖筒里触摸手指头,讨价还价,并计算交易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