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正月十七,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举办抬汪公活动。屯堡人抬汪公,是由屯堡民间一个历史悠久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成为屯堡传统民俗文化节日。该活动已经沿袭了六百多年。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一般认为,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安徽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现在屯堡人中,“抬汪公”习俗只有大西桥镇的鲍家屯、吉昌屯、狗场屯时兴,分别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举行。
2016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活动。
案台上齐列着瓜果供品,八十多岁的寨老点燃红烛高香,汪公庙前鞭炮齐鸣,隆重的祭祀仪式在上千民众的祈愿中进行,和往年正月十七一样,鲍家屯村正在举行“抬汪公迎春”的祈福活动。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抬阁(屯堡抬亭子)”入选。

屯堡人是明洪武年间入黔屯田驻军的后裔,600多年来,屯堡人沿袭了“抬汪公”迎春活动。正月里,屯堡各寨纪念“汪公”的活动很多,在花灯簇拥下,人们抬着“汪公”在村中巡游赐福,家家户户开门敬迎,表达屯堡人祈愿新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屯堡的“抬汪公”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得主。据了解,今年的“抬汪公”祈福除了齐聚本地村民,还迎来了众多省内外游客,感受到明朝民俗民风的游客们连呼精彩,纷纷叫好点赞。

抬汪公”又称“抬阁(屯堡抬亭子)”,该项迎春活动沿袭了600多年。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

“抬汪公”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然成为“全寨游”的亮点。

公元621年,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义兵四起,李世民与隋死党对峙很难取胜,汪公便领精骑数十人于阵中自举白旗呼降,与隋军厮杀,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军攻城,城破归唐,汪公遂受封为越国公。

隋末唐初,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家性命,得到当地乡民的拥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于长安,享年64岁。朝廷追封他为徽州府越国公忠烈汪王。

应家乡父老臣民的请求,后葬于安徽歙县,于登源立庙享祀,延至明朝”。屯堡汪姓人一直认为他们是明代洪武十四年征南的开威郎汪轲和汪公的嫡系后裔,特别敬仰汪公人品及历史功德,便为汪公修建庙堂,鲍屯的汪公庙里还有一块匾,上书“功冠唐勋”。鲍屯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为了弘扬历史文化,二是大家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汪公保佑本村的村民平安、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