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美刚🐭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2月9日 2015

漫步杭城曲径通幽的小巷,品味市井浓烈悠远的文化

穿梭于人流中,赏花踏青是一种兴致;躲开人潮、另辟蹊径更有一番意境。你如果看惯了西湖、雷峰塔、苏白两堤,不妨沿着一些古朴的巷道走走。杭州有的是曲径通幽的小巷,从车水马龙的大道上转进,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南宋遗迹星星点点,名人足迹不一而足。那么,走进小巷,以普通人的眼光感知这个城市,以寻常人的视角来触摸温度,你能品出杭州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休闲味道。

作为南宋古都,杭州最原汁原味的南宋生活在中山路上,也就是那条“御街”。石板路自然往南延伸,两边欧式建筑大方典雅。人工开凿的水渠,流水或急或缓,有了这一点缀,街就有了灵气。走累了,坐在水池边歇歇脚,拨弄拨弄水里的小花小草,……

南宋的影响太深远了,杭州的小街小巷,三分之一还是南宋留下来的。而这些街巷最集中的就是二十三坊。 二十三坊如今是杭州城里最有市井味道的地方。走过喧闹的鼓楼,往巷子深处走,老杭州人的生活百态全都在这里出现,这边踩着大脚盆洗被单的,那厢拍打着被子晒太阳的,还有倒马桶、理头发、家长里短吆喝的,在日头里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御街·二十三坊”,是指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范围,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这中间的坊巷及周边部分支小路统称为23坊,它们分别是: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丁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察院前巷、察院前支路、勤远里、周衙弄、大马弄、花生弄、元宝心、方井弄、丁衙巷、瑞石亭、燕春里、太庙巷、白马庙巷、高士坊巷、严官巷(严官巷上山道)、泗水弄等。 这些坊巷大多得名于南宋时期,坊巷内的很多院落都是清、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这里是杭州最市井的老旧街巷,有皇帝上山御道、有宋代英雄施公庙、有市井小庙普福庵、有山地园林潜庐、有百年名校紫阳书院、有杭州名井紫阳泉、有高士坊巷、严官巷、太庙巷、白马庙巷、大马弄等,众多历史遗痕散落其中,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生活街区。

走过喧闹的鼓楼,弯入十五奎巷,往坊巷深处走,车水马龙的喧闹鼎沸,似乎戛然而止,再往前走,越发体会到一种岁月的温柔。御街二十三坊不大,一条一条坊巷走下来,一个钟头,就走遍了。但如果想听这坊巷里里外外的故事,搬个小凳坐下来,听到日落月升,也讲不完。

十五奎巷,全称周衙弄北十五奎巷,南与城隍楼牌巷相通。十五奎巷,命名有两说:一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巷内原来还有祭祀行刺秦桧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观,已毁。巷东口之四眼井,为千年古井。

如今,石乌龟和武状元,都已寻不到踪迹,只有这里的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旧貌。南宋的时候,十五奎巷里曾有剧院、有街头戏剧表演、街头杂耍等,是繁华的娱乐场所,可以称得上是南宋的“百老汇”。

晓霞弄,名字始于清朝,有诗曰:“晓霞举处已轩轩”——一早登上楼馆,启窗见了朝霞。 清光绪年间,当时杭州的士绅丁申、丁丙曾从晓霞弄上吴山,去观钱江潮的景色,于是有了这首《登吴山酒楼遇雨》:“山楼高面钱江起,揽胜清樽笑共看。斜阳远随潮势落,层云忽送雨声来。林宗巾折光思垫,杜甫诗成尚待催。向晚淋漓归去也,灯前重拟醉新醅。” 晓霞弄的巷口处有一块不大的花坛,松柏、小灌木、山石等排列得错落有致。巷内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给小巷带来一片阴凉。小巷尽头上伍公山的石阶上,常有人在此摆摊售卖些日用百货。

井弄,南起十五奎巷、北倚吴山、伍公山,短短的八十米弄堂里,现在还有3号墙门、10号墙门和21号墙门里的三口古井。“井弄”之名,名副其实。 3号和10号的古井居民们仍在使用,虽然已经不饮用了,但洗衣、搞卫生,大家都用井里的水,说“挺干净的”。

御街·二十三坊之茶啾弄

丁衙巷位于紫阳山麓,背起城隍牌楼巷,与十五奎巷相接,南至瑞石亭。据传明代有丁姓者在此居住,建有竹林堂,巷因此得名。民间还传说此巷原名钉鞋巷,后因谐音改称丁衙巷。四眼井位于丁衙巷与瑞石亭交接处,水泥六角井圈。

城隍牌楼巷,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巷,长330米。 曾是康熙皇帝上山祭祀的必经辇道。当年御驾辇道的气派,从如今登山的石阶中,仍可见一斑。

四牌楼,东起城隍牌楼巷,西至元宝心,南连丁衙巷,北通十五奎巷,长约二百米。旧称“四贤巷”,亦称“十五间楼”。 十五奎巷南口向四牌楼方向走,就是修缮一新的“民不能忘”牌坊。这里原有为纪念祀伍员(伍子胥)、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而建的“忠节祠”,现在的“民不能忘”牌坊是根据文献资料还原的,上面记述着四位先贤的生平事迹。 四牌楼21号为普福庵,据说原来是个尼姑庙,现有多户居民居住于此。

察院前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大马弄,通丁衙巷,出城隍牌楼巷,达瑞石山(紫阳山),全长310米,路宽4米。南宋时,这里是左右丞相府的所在地。元时,设在扬州的江淮行御史台迁杭,并改为江南行御史台,治江南三省之地。时有朝廷派遣监察御史二员驻之,曰“察院”,分南北二台,此为南察院,为监烧纸钞御史居之,故元时称察院前。明改为都察院、巡按院,巷名由此而来。清康熙末年(1722)又改造为万岁龙亭,为节日文武百官朝贺以及拜表迎诏的场所。 察院前巷目前一侧是“杭州察院前农贸市场”,另一侧是粉刷过的白墙。

御街·二十三坊之勤远里

御街·二十三坊之周衙弄

大马弄,南宋时,这里的“物流”挺繁荣,除了马车司设在此处,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将作监(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等官署也都设立在此。 在大马弄,有条上山小道,走上十分钟左右,就到紫阳山“泼水观音”处(在太庙巷54号上山道路)。 “泼水观音”是一处泉池,终年不涸,1967年夏天大旱40多天,此处泉池照样清莹如许。

花生弄里没有花生,却曾住过一位大明星王晓棠(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金环、银环)。 “记忆中的王晓棠,相貌极好,很喜欢穿旗袍,我们知道她是大明星,但那时候和现在的小男孩小女孩追星是不一样的,远远地看到,或者是她就在身边,我们都不哄上去的,静静地看着她就好了。”从小住在花生弄的高铃凤阿姨说。 高阿姨的老同学徐水森回忆,“王晓棠的妹妹王晚棠,还曾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也很漂亮。我们的房子就和王晓棠家隔着一道围墙,他们家地面上铺着红地板,经常传出音乐声。” “王晓棠去上海后,再没回过我们住的巷子。”

元宝心北起四牌楼西端,南塞。长10米,宽2米。地处吴山瑞石山东麓山坳中,以形得名。杭州地名中有以“人名”、“事名”、“物名”等,这里是以“形”名的,因地势高高拱起,如元宝“心”。也是为讨口彩。它的东面连接四牌楼、城隍牌楼,这条路古代是皇帝上山的路,康熙、乾隆几欠上吴山都经由此路,从元宝心连接的登山道有宽阔、整齐的石砌台阶,可见当年皇家气派。元宝心60号有阮公祠,系祀清浙江巡抚阮元的祠堂。

御街·二十三坊之方井巷

瑞石亭,东起大马弄,西至丁衙巷,长100米,宽4米。南宋时叫井亭,民国时改称瑞石亭,以亭而得名。 瑞石亭与丁衙巷的交叉口,有一口四眼井和一个洗衣台,居民们都在此洗衣、打水。 瑞石亭两侧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屋前两侧摆放盆花,有些还搭上了丝瓜架。

御街·二十三坊之燕春里的民国建筑

太庙巷,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元时又有榷茶提举司。太庙巷西首有南宋宰相韩侂胄的南园(阅古堂)遗址。 巷中原有宋皇室家庙。1997年旧城改造时曾发现遗址,在其上开辟“太庙遗址公园。太庙巷18号原有“廉泉”井一口,后拆迁时搬迁安置于今河坊街与小井巷的交汇处,井旁有一组雕塑,成为一大景观。 太庙巷58号建筑为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之一,建于20世纪50年代。该建筑为杭州市拱砖薄壳结构三处实验房之一,是中西方建筑风格交融的产物。屋顶的吊灯、雕花,上楼梯两旁圆润的墙壁,都带有前苏联的建筑风格。 太庙巷中的潜庐是杭州硕果仅存的山岬园林(岬,是山向外面伸出来的山包),体现了中式园林和西式洋房的中西合璧。面积大约有3亩多,目前仍有何绍韩的后人在里面居住,所以一般人无法进去一窥其妙。潜庐的大门,原是现在紫阳卫生院大门所在的位置。

白马庙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七宝山;折南通严官巷。南宋时称寿域坊、粮料院巷,明清时称寿域巷、白马庙巷,民国时称白马庙巷,建国后沿用。相传南宋高宗赵构有感于崔府君疪护之恩,于建炎年间在杭州(时称临安府)建 崔府君祠于此,祠中有一白泥马。此庙多称白马庙,又称白马将军庙,巷名由此而来。 有民间“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相传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出使金国、主持宋金议和之事的康王赵构从金国逃归,半路在汴京遇到金兵追杀,康王与随从冲散,坐骑又倒毙路上,黑夜中迷了路。这时只见一匹白马前来引路,把他领到 崔府君庙前。白马突然消失,而立在廊庑下的泥马,却浑身冒着热汗。康王十分疲倦,坐下假寐,梦见 崔府君以杖叩地,催他快走。康王惊醒过来,仍见有白马引导他,来到斜桥谷口,遇上了宋营军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赵构即位之后,就按照汴京 崔府君庙的规模在临安修建了这座白马庙。另据清乾隆《杭州府志》记载,清朝时白马庙已经不在了。

高士坊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清平山东麓,折南通大马厂巷,巷中折北对白马庙巷,长340米,宽3.5米。南宋时称仁孝坊、清平山巷、晏公庙巷,明称凤鸣巷,清及民国称高士坊巷,高士坊巷,因北宋高士徐复(冲晦处士)居山南岭上而得名。

严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太庙社区。东起中山南路,与上仓桥路相接,西至清平山。 严官巷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十分厚重,考古发掘得知“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前后叠压着6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目前在中山南路199号建有“南宋遗址陈列馆”。 传说:相传宋孝宗因吃湖蟹腹泻不止,御医也无良方,遂派太监各处寻访名医,得知小巷一药店严医师专治肠胃疾患,召其入宫。严医师为孝宗开出偏方——用热酒调制新鲜藕节服下,果然药到病除。皇上大喜,御封他为朝廷医官,并赏以金杵臼,市人称其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巷由此得名。因此地位于仁孝坊与寿域坊之间,明代又称仁寿里、严官儿巷。清代复称严官巷。

除了御街·二十三坊,杭州还有许多有趣的小巷。下面再介绍一些我所熟悉的小巷,以待你自己去寻觅。

与陆游有关的巷——孩儿巷

孩儿巷 是杭州人最熟悉的小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寓居临安(杭州)砖街巷时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砖街巷,就是现在的孩儿巷。民间传说孩儿巷98号是陆游住过的宅地。这幢古宅始建于南宋,距今约800年,又经元、明、清各代不断修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物”。

与杭扇历史有关的巷——兴忠巷

兴忠巷,以油局桥为界,分为上、下兴忠巷。下兴忠巷,原有杭州扇子会馆,有扇业祖师殿,供有琢、砂、磨、糊、折等业的先辈艺人462人。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它可说是杭扇历史发展的见证。

与龚自珍有关的巷——马坡巷

马坡巷,南起清泰街,北至土桥西河下。宋代时地处城外,毗邻马院,驯马者多居于此,故取名马婆巷,明代改称马坡巷。清代桐乡贡生汪淮曾居于巷内10号,内建假山水池,称作小米园。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生于该巷,后辗转仕途,晚年回归故里,主持杭州紫阳书院。1989年,有关部门将小米园改建为龚自珍纪念馆,主楼正厅有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剑气箫心”匾,化自龚自珍所作《七绝》:“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到过的巷——小营巷

小营巷,马市街中段有条通往直大方伯的巷。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

小营巷56号是为纪念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而开辟的陈列馆。方谷园2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祖宅旧居。这里环境幽雅,小营巷南侧,有面积2640平方米四季如春的小营社区公园,公园内有一座飞檐翘角、回廊绕庭、古色古香的小营花厅。

与林徽因有关的巷——蔡官巷

蔡官巷位于云居山下,南起四宜路,北至清波街。明代有一姓蔡的武将居于此,故称蔡官儿巷、蔡市头巷。民国时称蔡官巷。旧时巷内有铜佛寺,后改称如意庵。

林徽因自出生到8岁(1904~1911)就随祖父母住在这条巷子里。惜老城改造、人物俱非,今徽因故居已无觅处……

我小时候住过的巷——直吉祥巷

横吉祥巷,东起直吉祥巷,西折北至河坊街。南宋时为德寿宫墙和东城墙之间的一条小巷,故名夹墙巷。元时称达达城上路,意为城边的路。清代称吉祥巷,分成南北和东西向两段,南北向一段称直吉祥巷,东西向一段称横吉祥巷。民国时称上吉祥巷,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横吉祥巷。

曾经皇气冲天的巷,也是我家曾经的居住地——佑圣观巷

佑圣观巷以佑圣观而得名,佑圣观原为南宋孝宗潜邸、光宗、宁宗均出生于此。淳熙年间改为道院规模甚大。

佑圣观路,如今是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隐于市井,却不知,八百年前它曾经皇气冲天。 公元1132年,6岁的赵家子弟赵伯琮被领进皇宫,成了皇位继承者候选人。30年后,改名赵昚的赵伯琮登上皇帝宝座,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一般认为,宋孝宗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而他在民间最受欢迎的是为岳飞平反。 未登基之前,赵昚的宅邸在兴礼坊,就是今天的佑圣观路。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后来也成为皇帝的儿子赵惇(宋光宗)和孙子赵扩(宋宁宗),都出生在这所宅邸里。主人搬进凤凰山皇宫后,将这所宅邸改成了道院,供奉北极真武佑圣君,名佑圣宫。传说当初“佑”字无人字旁,一道士戏言:“宫无人,何以自立?”理宗遂命添加人字旁。后佑圣宫毁于火灾。元代重建,改名佑圣观,路由此得名。

分量最轻的巷——六克巷

六克巷,南起庆春街,北至长庆街接林司后,长270米。清中叶这一带有许多私家花园,其中关姓花园可与卧霞园媲美。关氏家道败落后,园宅为沈梁所买,辟为茶肆。后茶肆转让给陈大鹏,陈某胸中颇有文墨,又懂生财之道,添置设备,改造环境,辟名“松声阁”,以茶会友,组成文人学社(沙龙),其中常有六位墨客在此聚会,吟诗作画,高谈阔论,引得不少听众,生意兴隆,成一时趣谈。因此,用六客名巷,后讹成六克巷。

于谦的故居所在地——祠堂巷

祠堂巷,南起河坊街,北至太平坊巷。南宋时称南新街,明代称太平里、清望街。民族英雄于谦出生于此(今祠堂巷42号)。于谦为兵部尚书,勤政爱民,精忠报国。景泰八年(1457)遭诬陷遇害,百姓将其灵柩运回杭州,葬于西子湖三台山。其故居改建为怜忠祠,故此地又称祠堂巷。于谦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的珠子市场——高银巷

高银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高银巷,与清河坊毗连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

南宋时,灌肺岭住着有一个姓高的青年,父母双亡,家境清贫,靠做灌肺为生,因为本少利薄,只能勉强糊口。 有一天早上,这位青年出门去买糯米,走不多远,见地上有一只袋儿,打开一看,满袋子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他心里一阵高兴,这一下穷光棍要变财主了。他正想把袋儿拿回家去,可转念一想,不知哪个丢了这许银子?这人找不到钱,也许弄不好还会连累他一家老小性命,这缺德的事我不能做。想到这里,他便守在袋儿边,等候失主来找。 再说这个丢失银子的是一位往来海外的大商人。这一天,他骑马过灌肺岭,系在马肚子上的绳子松了,落下这袋银子,回到家里,才发现银袋掉了,急忙回马走原路寻来。到了灌肺岭,见一青年坐在地上,身边放着他的银袋儿。立即滚下马,一问,才晓得这青年人忠实厚道,有心收他作伙计,做自己的帮手,便问姓高的青年是否愿意?姓高的青年正愁今后的生活出路,当然满口答应。 此后,这姓高的青年就跟着这位商人做生意。他们把杭州的丝绸、茶叶运到南洋各地,又把南洋的香料、珠宝运到杭州出售。这姓高的青年对主人十分忠心,做事勤恳,账目清楚,商人十分看重他,每次从南洋回来,都分给他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银。不上十年,这姓高的也成了百万富翁。以后他便在老家灌肺岭买了一块地皮,造起了深宅大院。开了一家珠宝店。因为他资本雄厚,生意做得很热闹,其他的一些珠宝商人也跟着在灌肺岭开起店来。慢慢地。灌肺岭成了珠宝商的交易市场,每天要成交上千万两银子。而最大的珠宝商就是这位姓高的,后来人们就把灌肺岭叫做“高银巷”了。

供马饮水的井——饮马井巷

一个关于横、直饮马井巷的巷名传说:大概在战国时候,小巷里有一座驿站。饮马井巷的巷名因此得来。另据有关记载,巷名比较正式的由来是因为清朝时附近有清兵养马场,就在巷口挖了井,供马饮水,因称饮马井巷。而义马巷的由来,则是相传有义马救游击将军的轶事。 横、直饮马井巷顾名思义有两条,横饮马井巷东起定安路,西到延安南路,长约百余米;直饮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到染坊小区,长百米不到。两条小巷呈十字形交叉,巷宽均为两米左右。杭州市志里这样记载:饮马井巷,明时称张司马巷,清时称饮马井巷,亦呼义马巷,巷内有井。民国后始分直、横饮马井巷。

与现代诗人戴望舒有关的巷——大塔儿巷

大塔儿巷,东起皮市巷,西接下华光巷,与小塔儿巷形成丁字形。因毗邻觉苑寺,寺内有城心塔(含位居城市中心之意),巷由此得名。 20世纪20年代,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曾居于大塔儿巷,他创作的《雨巷》成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的《雨巷》很多人早有耳闻,却不知诗中的巷子就是杭州的“大塔儿巷”。

曾经经营皮货生意的巷——皮市巷

皮市巷,南起解放路,与茅廊巷相对,北至庆春路,与六克巷相对。南宋时此处聚集皮具作坊,经营皮具生意,故名皮市巷。

与李清照齐名的古代杰出女诗人朱淑真的故里——大瓦巷

中山中路开元路一带古时称大瓦巷,现开元路口北侧的保康巷是我国古代杰出女诗人朱淑真故里。现保康巷尚在,是一条不显眼的西塞小弄,朱淑真故居早已不可寻觅,但其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杭州城市文脉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我国文坛上,朱淑真是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诗人,她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朱淑真的一生十分不幸,物质生活虽优越,但感情生活多幽怨感伤,然而也为她发挥才能创作诗词提供了条件。她的诗词风格婉约,如有一首《蝶恋花·送春》可谓千古绝唱:“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满目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市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感情丰富、脍炙人口的好诗,使朱淑真终生遭受口诛笔伐,被斥“非良家妇女所应为”,因此被认为是不规矩的女人。后来有一些好心的文人为拯救朱淑真,把这首词塞到欧阳修的词集中,说是欧阳修作的。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也说这首词是欧阳修的。这件事成了中国诗坛上的一桩公案,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朱淑真集》中把这首词归还了原主。这样的不幸使朱淑真十分愤怨,她写下了一首如怨似悔的诗:“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这是她对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强烈控诉! 朱淑真死后,她的家人把她的大量诗词都销毁了。流传下来的仅300余篇,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传世,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

胡雪岩的旧居——元宝巷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旧居在幽深的元宝巷中。巷口的青石板上刻有元宝的图案。据引路的老人说,过去元宝巷口真的放着一只硕大的石元宝,人们走来走去,可以从它身上跨过,后来竟被踏成了两半。

杭州古城的重要地段——五柳巷

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至道院巷。南宋时在此建五柳园,故得名。旧时为达官贵人居住之处,后成平民栖息之地,居者多为小手工业者和商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火车站于清泰门内,火车贯城而入,此处日渐热闹。 五柳巷历史地段所处的位置为杭州古城的重要地段,历代遗迹众多。

古代煮海盐之处——城头巷

现市三医院附近的城头巷口,原为宋代杭州古城正东门——崇新门基址,城头巷即因此得名,崇新门在宋以前五代吴越时为南土门,相传为古代煮海盐之处。

井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的巷——大井巷

据记载,“(此巷)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 关于大井,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传说。一是据说明朝崇祯年间,大井对门就是张小泉剪刀店,张小泉剪刀锋利无比胜人一筹,靠的就是大井的泉。《武林市肆吟》的《大井对门张小泉剪刀店第一》中,就有“利似春风二月天,掠波燕子尾涎涎。并家新样张家好,紧对吴山第一泉”等句。 而朱养心膏药店的故事,就更广为人知了。明代万历元年,朱养心在井旁开设了一家药室,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手到病除,远近驰名。有传说朱养心膏药贴了以后连拐子都能跑步。八仙中的铁拐李得知后前来一试,结果贴上药膏下地一走,便没了踪影。 另有一说则是,杭州多火灾,惟朱养心药铺从不受灾,皆因曾有一乞丐遍体生疮,哀求诊治,主人留下他调治百日而愈,乞丐临行前,为报恩情画墨龙挂于堂上以消火患,掷笔而去。问到其治药秘诀,朱老板临终前透露了秘密,无他,全是仰仗了大井。

杭州的小巷里弄数不胜数,作为杭州人,知道是一回事,寻觅又是一回事,乘腿脚好,有空去走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639 投诉
家乡浓情
本专集共有 6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滨江美刚🐭
创作 49 粉丝 11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