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是我们的母校—上海中学建校150周年的校庆纪念活动日。
在这金桂飘香的十月,我们65级初五班的同学们和众多校友一起,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上中校园,又见到了龙门楼、先棉堂。
正是在上中建校100周年的1965年,我们跨入了这所唯一以“上海”城市名命名的重点中学。50年过去了,在上中建校150周年之际,我们又重返母校,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秋高气爽、青草芳菲,漫步校园之中,犹忆青涩岁月、豆蔻年华……如今同学相视,俱已华发丛生,不由得慨叹道:时间都去哪了?

在校庆前夕,我们敬爱的叶克平校长的塑像,终于矗立在他挚爱一生的上中校园里。“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质朴而明晰,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在龙门楼、先棉堂前,新老校友们纷纷在签名板上留名,向母校报到。


我们发现,在校园里最多见的,就是那些“比我们老的老头老太”,他们仍然保留着强烈的集体观念,有浓厚的“老上中”情结。


当然也有青春勃发的70、80后新校友。年轻真好,青春万岁!我们也曾年轻过……值得高兴的是,我班乐秀杰、石桂兴同学子女亦为上中校友,父子、父女同返校,确是可喜可贺!

龙门楼

大礼堂

大操场。校庆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会场气氛隆重热烈,新老校友、各级领导济济一堂,共同回顾上海中学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历程。

“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上海中学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的目标。

清华大学孙静院士代表历届校友致词。据统计,校友中有以李源潮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领导105人,两院院士55 人,将军30余人,大学校长200多,各行各业专家难以尽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中办学的丰硕成果。


为参加上海中学150周年校庆,由方晓云同学提出建议,决定要制作二面班旗,以表达对母校的祝贺,并纪念我们入校50周年。陆老师提供了龙门楼画稿,并拟定“情系上中”主题,张祖明草拟了文字,冷忠民据此绘出初样,最终由张泓负责联系落实设计正样并制作了班旗。旗帜甫一亮相,即受到全体一致好评。白旗用于签名留念,红旗高举必定十分抢眼。


草地上旗帜飘扬,吸引了关注的目光。50年前教我们英语的黄德明老师,由此与我们会合了!师生畅叙别情并合影留念,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在敬爱的叶校长塑像前,我65级初五班师生合影留念(可点击放大观看)。上善若水,掬水留香,斯人已逝,遗爱人间。

陆老师与女同学合影。为参加校庆及班会活动,邵慧凤、顾德健、储祥秋、顾伟华同学,特地从温州、苏州、常州、无锡赶来上海,与老师同学相聚。

陆老师与男同学合影。为参加校庆及班会活动,毛健、乐秀杰、丁之平同学特地从深圳、南昌、北京赶来,与老师同学相聚。

在大礼堂前全班合影。


校园漫步

当年的劳动基地“北大荒”,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名校将永葆青春,不断前行。

在原男生居住的第三宿舍处展示旗帜,现在此地建有体育馆。

十年前第三宿舍尚在,当时男同学们在楼梯上列队留影。

开水房还在原处,只是水龙头数目多了几倍,当年手提四只热水瓶上楼的感觉刻骨铭心。

在“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激励下,我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队,乒乓、田径、篮、排、足球……,清晨我们足球队曾多次长跑至新龙华折返,课间供应的馒头真香啊!

午饭过后,我们65级初五班在逸夫楼召开了班会。

班会由方晓云主持,谁让她是“金牌主持人”呢?

第一项议程是由8位同学在旗上签名,其余同学已于10.15在启东大自然度假村召开的班会上签过名。





同学们自由发言。

蒋惠玉同学谈到,行前她母亲回忆了50年前陆老师首次家访的情景,绘声绘色、宛在眼前,蒋同学也转达了母亲对老师的问候。

当年我班年龄最小的叶淼同学,如今也早已年过花甲。谈及过往岁月依然心潮起伏,回忆旧时人事总是心绪难平……

在入学前夕,他初见年轻的班主任(才25岁噢)时,感觉陆老师亭亭玉立、气质优雅。记得为了帮助自己克服缺点,陆老师曾组织同学们向己赠言(现场获得大家证实)。为感师恩,叶淼代表大家向陆老师三鞠躬。

正如同学们所言,50年来,陆雅影老师始终关心着我们的一切,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正是因为有老师作为我们的核心,65级初五班集体依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我班此次活动的联络小组全体成员。

同桌的你。

师生合影。

同学合影。


作为资深教育专家,张泓同学现场为大家签名赠书,受到一干粉丝热捧。

这本《幼儿心理学》自1993年出版以来,已成为业界宝典,曾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今年9月又第23次印刷。手捧散发油墨清香的新书,所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均笑逐颜开,感谢张校长雪中送炭,这正是大家目前最需要的啊!

签滿姓名的班旗。

夕阳西下,我们以龙门楼为背景,留下全班合影。 ………………………………………………………………………… 50年,一万八千天,悠长岁月磨灭不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重新检视历史的断面:


猜一猜哪个是你?(学号:201—246,翻拍自入学登记表) 50年前,来自上海各区县的我们,佩戴着红领巾跨入上海中学的校门,从此融入了65级初五班这个集体。50年后,我们依然集结在班旗之下,虽然青春不再,但我们依然年轻,我们是“上中人”!

校园里的青涩少年(1965—1968)。

上山下乡、屯垦戍边、插队落户,打起背包走天涯,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云南……

为伟大祖国站岗放哨,骑马挎枪走遍天山南北,金戈铁马驰骋巴山蜀水、大漠荒原。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立足平凡岗位,当好小小螺丝钉。

工农兵学商,行行都呆过;文理农工商医法,样样科目都有人。具有如此曲折经历、多彩人生的群体,正由于其稀少,更显得可贵。

步入人生的金秋,更要抓住青春的尾巴。云淡风清,阅尽世间多少景色;说走就走,就是要换一种活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合影。




深切怀念华荍老师。当年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特为上中三个班级编制了全新《数学》教材,将初高中代数、几何内容重新编排,并适当超前,以进行教改实验。华老师为此付出许多,可惜文革中断了此项探索。否则的话……

在校园里与叶校长女儿、孙辈合影。为了恢复在文革中关闭的上中,老校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永远怀念他!


2002.5 于同济大学相聚,全班重戴红领巾,共度50周岁生日。

2005年同游杭州、山沟沟。

2008年上中龙门楼合影。

2008.5 去海盐南北湖前,在上中图书馆合影。

2008.5 去海盐南北湖前,在上中龙门楼合影。

2010.2 天华科技园区贺陆老师70寿辰,全体合影。
后记: “忆往昔恰同学少年初入百年名校,看今朝聚师生群英再登龙门先棉”。走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作为“老三届”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生活磨砺,领略了世事的繁复芜杂。回首往事况味人生,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上中底色”,无比怀念远逝的“上中岁月”。虽然同学们散居各地,际遇各异,但同学情谊永存心底。值此欢聚时刻,我们深切怀念英年早逝的姜龙基、马桂芳、应龙根同学,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依然不时会在我们眼前闪现……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步入夕阳嫣红、晚霞满天的人生路途,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