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格尔木-那曲 青海湖景区海拔3200m 格尔木海拔2800m,昆仑山海拔4700m,风火山海拔4800m,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m,安多海拔4700m,那曲海拔4500m。 青海湖到格尔木一路基本上是戈壁滩,天气干热,尘土飞扬,真是枯燥无味,下午到达格尔木,找住宿花了一个多小时,这里是上高原前的中转站,住宿的人太多,因为一出格尔木百十来公里就上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一直到安多或那曲近9百多公里,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没有休息地,高原反应严重。所以在这里要休息好,吃好,多带点水,备好路上吃的食物,车要加满油等。格尔木海拔较低,感觉身体要舒服的多,休息也好。第二天早上买了几个韭菜合子,驱车上了昆仑山。 真正走到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方,才能感觉到与众不同,首先是云特别的低,伸手就可以抓住,空气洁净度可与无尘箱相比,一眼能看到十几公里外,其次是旁边不时有列车驶过,一边是雪山,一边是湿地,看似平缓的坡地,其实已经在4800米的极高海拔上行驶,车外气温较低,空气稀薄。 这一天,行驶里程是900多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最高5231米的海拔高度相信是很多人平生都没有挑战过的。在这个海拔高度上驾车900公里,是对人身体、生理极限的挑战。很庆幸,我们成功征服了,而且,尽略人间的美景。 在高原上汽车也有高反了,空气供给不足,动力不足,还开了锅,不过在高原开水只有6、7十度。沿途风景美好,拍都拍不完,刚上山时还一直谈论高反的事,到高原上一见到美景,只顾拍照,什么缺氧、高反早就抛到脑后了。中午每人吃了两个合子,下午到安多,天也快黑下来了,大家一商量,安多海拔太高,太难受了,不如直接到那曲住宿。说走就走,一出发下起了小雨,走了几十公里,进入大山中,下起了雪,好家伙!!!,我的娘呀,大夏天下起了雪,而且还不小,天也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后也没几辆车,别无选择只好一直向前,一会功夫,雪已下了一寸多厚,车速也放慢了,坡也陡,也没带防滑链,很是危险。一百多公里的路好象走了两三个小时,快出大山时,对面来了一辆藏牌的大卡车,心一下就放下来了,如果真是大雪封山,本地车是不会出车的。快到晚上10点多到达了那曲,找到一家宾馆,好象得了重感冒,难受的也不想吃饭,倒头就睡,第二天身体感觉好多了,吃完早饭,向我们向往的地方--拉萨进发。 这段路是一生中走过的最艰难的路,但自然风光也是在全世界其它地方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我们行进在世界屋脊之上的天路上,感受、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杰作,同时也把最美的风景带给大家,一同分享!!!
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较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沿途景观比较大气磅礴且丰富。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观。一年四季通车,是5条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司机长时间开车易疲劳,因此交通事故也多。沿途不时会看到翻在路基下的货车,所以走青藏线要特别小心。



从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市出发,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4700米)、风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拔4500米,其中西藏境内544公里。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与川藏公路汇合。



青藏公路全长1160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大行车速度为60公里/小时。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



路面的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行径在青藏线上,那莽莽逶迤的昆仑,浩瀚无边的草原,会使您訇然震撼,心旌摇荡,一种自然升腾而又超越自我的感受,必将伴随着您的旅途悠久而长远。 虽然海拔高,但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适用于各种车辆。



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成都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单程是数个月),到1989年,全区共运输各类进藏物资1000多万吨,出藏物资112.7万吨,大大促进了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对于西藏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公路只需数天,大大缩短了西藏与它地的交通时间。



世界的“第三极”——西藏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向往的佛教圣地。然而,因为地势险峻、高山大川阻隔了它与外界的联系。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这支英雄的军队遵照党中央的号召和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和藏族同胞一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长4360余千米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使得西藏人民用现代化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极其落后的运输方式,开创了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青藏公路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在公路时代,它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青藏公路的改建工程极为艰巨,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各国均无先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土基冰层中含冰量情况,采取填筑足够高度路基以保护冻土的方法,使路面所吸收的热量不至于影响路基下面的冻土土基,并采取路基排水设施以防止地面水对路基的浸蚀,从而实现了稳定路基的目的。改建后的路段,经过多年的运营观察,使用情况良好。



呼吁大家:时刻注意高原反应,切忌忽略任何身体不适,进藏安全第一 进藏前请先阅读安全须知: 高原反应: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症状判断: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避免感冒需要注意的是,高原感冒时发烧温度有假象,测体温的温度常会低于实际温度1度,所以易被忽视。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轻微,也可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因此,要加强保暖预防。进入高原后,减少洗澡次数或不洗。发现感冒初起症状,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两天以后再服抗感冒药,一般已无效。



反复发作高原肺水肿的人为易感者,男性发病比女性多5倍。如果已经以前发生过肺水肿,我们建议不要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高原脑水肿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状: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有剧烈头疼、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逐渐神志恍惚、定向力差、个别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经验来判断是否发生脑水肿,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可疑脑水肿的人走直线,来判定其定向力差否。从科学的角度说,此法不可取!发生脑水肿的患者,脑组织已严重缺氧,此时让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这种加重损伤的检查方法,是要冒风险的。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能否准确。一旦不能,说明可能发生了脑水肿。

看到远处的藏羚羊了吗?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要迅速、连续给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间断给氧。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立即下山,急送医院。



适应训练为预防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后应注意: ⑴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让机体充分休息。 ⑵避免受凉。高原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机体受凉后易患呼吸道感染,并易诱发急性高原病。 ⑶头两天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登高需缓慢进行,有利于机体逐渐适应。 ⑷饮食宜多吃高糖、优质蛋白食物,有利于克服低氧的不良作用。 ⑸禁烟,不饮或少饮酒,以减轻对氧的消耗。 ⑹进高原后最好服3-5天抗高原反应保健品。






天路 在天上行走的路





















《云南行》24集合集 云南行《虚拟现实》13集合集 《新疆行》18集合集

清微淡远 与世无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