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屐若梨
关注 已关注 已关注

杨老师的古典吉他之旅

时光回到三十年前,那个还算纯净的年代。 那时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哈韩一族,普通家庭没有小汽车。那时的年轻人大概不外乎痴迷这几样东西:诗歌或小说、吉他或摇滚、围棋或麻将、 足球或啤酒、舞技或武术。人们耳熟能详这些人的名字:舒婷、顾城、北岛、翟永明,当然还有海子;崔健、罗大佑、齐秦;聂卫平、李小龙和李连杰。境遇造化,心灵契合,性格使然,围棋之外,我痴迷古典吉他。

“哦,在练琴呢,以后向你学习啊。” 刚毕业分配回到母校宾阳中学不久,我就花了一个月的工资托朋友在南宁买了一把红棉牌吉他。再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报名参加了济南的一所由薛老师(名字已经记不起了)主办的吉他函授学校的学习,就这样,长达十多年寂寞而充实的古典吉他练习之路由此正式开始了。一天下午,我正在宿舍埋头苦练《多年以前》的几个乐句,忽然,虚掩的门被推开,是杨老师:高大的身躯填满了整个门框,蓬乱的头发,深埋的脑袋,仍旧是手里捏着香烟。“哦,在练琴呢,好啊,我也正在练习,以后向你学习啊。”我忙不迭的站起来,一时不知所措,只是笑着说:“刚练,刚开始练,不会,还不会。”“好,你继续练,好好练,以后切磋切磋。”说完,杨老师转身就走了。杨老师不期然造访寒舍,多少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但更多的是意外和高兴。杨老师只教过我一年半的物理课,在三个班将近一百五十名学生中,估计他没有记得住多少人,如果不是我分配回到母校教书,我想他不会记得教过这么个性格内向、学业并非拔尖的学生。我们大多数从农村来的学生在学生时代都是怀着敬畏的心理仰视杨老师的,想接近又不敢接近。在我们印象中或传说里,杨老师是属于那种“结交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落难贵族式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多年以后,好友黄乃文仍觉得杨老师不容易接近,直到又过了十多年,有过一两次倾谈之后,乃文才认为,杨老师对人很真诚,其实容易交往。可能是自卑和自尊心理同时作祟,我刚毕业回母校教书的一段时间里,面对杨老师,仍旧是学生的心态,都不敢主动向杨老师打招呼。曾经有几次,当杨老师拉着手风琴在黄昏时分放声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灯光》等前苏联歌曲的时候,我恰好路过大叶桉树下他居住的那幢宿舍,尽管被歌声深深吸引,想鼓起勇气向杨老师学琴,但徘徊良久,都不敢冒昧敲开那扇门。虽然此前,杨老师曾听过我的一堂课,课后还专门找我聊了他的看法,但我们之间的交往仅限于此。现在,杨老师主动提出一起练琴,我自然喜出望外。

“这,怎么好意思呢?” 不久,我们成了邻居,一墙之隔,一起练琴就更加自然而然了;渐渐地,我们竟然成了忘年之交。杨老师在乐理方面有深厚的基础,吹过小号,常拉手风琴,后来我知道他特别喜欢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但在古典吉他方面的基础,与我可谓不分伯仲,练习几乎也是从零起步的。这并不奇怪,吉他这种西班牙乐器及其乐曲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在中国大陆传播开来。其时,能够买到一份完整的吉他练习教材都不容易。杨老师看到我那份被薛老师改编成简谱和六线谱的吉他函授教材,甚为喜欢,颇为羡慕,但只有函授学员才能分期收到学校寄来的教材。为了帮杨老师弄到一套完整的教材,我私底下给函授学校的薛老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感人肺腑的信,并撒了一个小谎说:杨老师就要调离现在的学校了,我要把教材作为礼物送给他,云云。一个多月后,薛老师破例寄来了一份完整的教材,还附了一封信,叮嘱:下不为例也!杨老师得知教材的来历,说了一句:“这,怎么好意思呢?”一下子反而是我感到不好意思起来了。大概又用了一年多时间,我们四面出击、八方搜寻,陆续从陈志吉他学校、西安音乐出版社等处购买了几批成体系的吉他练习教材和曲谱。 “非吾弹不好也,乃琴不助我也!” 杨老师的那把红棉牌吉他似乎是在县城芦墟买的,跟我的第一把吉他一样,大概是五六十元钱一把的那种档次,制作自然谈不上精良。吉他刚买回来不久,崭新的琴箱面板上靠近琴桥的地方,贴着一个“铁臂阿童木”的贴画。是杨仔贴上去的还是学生给贴上去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再过了一段时间,“阿童木”不知缘何消失不见了,在“阿童木”的遗迹附近多了星星点点菜渍或饭粒的残迹;若在盛夏,则有汗水占据该处。除了表面颜色越来越复杂,不久,那把吉他的外形也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琴头部分的调弦旋钮由原初的六个,到后来只剩下三两个。这样,杨老师弹琴的时候,身边就多了一件常备工具------铁钳。有时,一轮激情澎湃的热奏之后,或在旋律急切行进的中途,杨老师会忽然停下来:“又不行了,你听,又是第三弦,低了半个音。”说着,随手操起铁钳,吱吱嘎嘎就扭将起来,“应该行了,你看,是不是?一点不差,这样C大调和弦听起来才顺,呵呵!”那把琴在高音把位有两三个音,音准始终难以校正到令人满意,杨老师曾为此颇为苦恼。每当演奏《爱的罗曼斯》进行到高音区,每次遇到那两个音,杨老师都会皱皱眉头,偶尔停下:“这个音怎么那么难听的?”然后,用手指用力反复扣拨那个音,一副怒其不争的神情。“不是弹得不好,是琴不助我也!”“哦,可能是这把琴没有开琴,呃!很可能!有这么回事的,就像小提琴一样,要拉一两年才开琴。你知道吗?为什么有些小提琴年代越久就越珍贵?越拉音色越好!呃!是有那么一回事,需要开琴,音色才越来越好。”杨老师有时会若有所悟地作出解释。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专门绕到我门口探头说:“喂,听说新宾街有人用啤酒浸泡吉他,可以使音色变得更好,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啊?敢不敢试一下?”“呵呵,不太可能吧,三合板做成的琴箱,一泡,不发涨变形?”我可不敢以酒试琴,杨老师当然也没敢试。所以,那把琴的音色一直也没多大的改善。不过,说其音色没有任何改变也不完全准确,杨老师对它进行了另一种改造:由于低音弦容易被磨损折断,频繁更换很麻烦,后来,低音弦索性被杨老师用金属弦取而代之了,而高音三条弦仍旧用尼龙弦,这样,杨老师的吉他音色就自成一格了。铿锵四射的金属之响与尼龙弦发出的温润含蓄之音混合在一起,就像他身上披着一件西装,同时脚上可以趿拉着一双人字拖一样。

“呵呵,我这是连滚带爬式演奏法。” 古典吉他练习,难度大,耗时间,入门容易,精通难,若非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很难持之以恒的。初始阶段的基本功练习包括大量枯燥的音阶练习,杨老师一开始倒是兴致勃勃的,基本上能按教材要求循序渐进地练习。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有点偷工减料了,音阶练习部分,有不少都是草草走过场,或是干脆被他省略了。他总是按捺不住急切的情绪直奔主曲的练习,他给出的理由是:“在练习主曲的同时练音阶,不行吗?一举两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音阶练习可以训练双手的基本功。”“遇到过不去的技巧,再回头针对性的练音阶。法无定法,不必拘泥于教材,先试一试再说。”杨老师练琴方法灵活随意,我则按部就班。两三个月后,杨老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多年以前》全曲、《爱的罗曼斯》第一段、《小罗曼斯》第一段、《月光》差后面两三个乐句就能完成、《舒伯特的小夜曲》前半部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杨老师课余不少时间都沉浸在古典吉他的练习中。他隔三差五就会拎着吉他过来:“喂,这几天我又攻克了这个乐段。”或者“喂,这泛音指法怎么回事啊?乐谱注解说要奏出钟声的效果,我怎么弹不出磁带上的钟声效果?”、“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试一试。哦,对哦!出效果了。人工泛音我懂,俗称假嗓子,跟乐器的泛音还是相通,音高提了八度,只是技法不可类比。”……杨老师总会类比说出他的体会。与小提琴类似,练习古典吉他演奏也要练童子功,学琴最好从6、7岁开始,因为年纪大以后,人的手指的肌肉筋腱就僵硬基本定型了,再练习,难度很大。像轮指这样的技巧,成年练习者极少有人能攻克的。所以,许多难度大的技巧对于杨老师来说,犹如难以逾越的高山。别看他长着一米八的大个子,但他的手指关节却松垮缺乏力量,所以,控制不好摆动的幅度,导致他的右手拨弦时,总是容易碰触其他弦而发出杂音。有时,当隔壁的练琴声变成“冰泉冷涩弦凝结”的时候,我就会听到“哐当——”一声巨响,那是吉他被甩到了床板上,紧接着又是“砰——”的一声,门口被用力拉开,“哐当——”再一声巨响,那是洗脸盘被掷在水泥地上,然后,是急促的“哗啦啦的”水龙头的流水声,有时伴随着强烈的咳嗽,或者低沉落寞的叹气声。许多古典吉他曲,杨老师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逐渐减弱了他坚持练习的兴趣。印象中,杨老师能够完整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吉他曲目中,《雨滴》是为数不多的一首,也是他最喜欢的吉他曲目之一。《雨滴》前半部分描摹雨点滴落在湖面上的静谧而有韵味的情景,杨老师演奏时颇为得心应手,这时他总是神情自得,双手张弛有度,节奏稳定,强弱恰到好处,俨然已经达到手随心动的境界,仿佛高手一般,陶陶然沉浸在旋律描绘的情境中;及至后半段,随着表现内心激动和喜悦情绪的旋律逐渐变得激越而热烈,需要演奏者左手快速移动转换把位,并且各手指能够高频各自独立运动。每每至此,杨老师就会呼吸急促、牙根紧咬,乐句开始显得断续而略显破碎,节奏也难以稳定了。为保持乐句的连贯性,有时他会干脆深深憋一口气,直接干完两三个乐句.....。曲终,杨老师会长舒一口气,自己点点头:“我这也算是一气呵成吧!”“呵呵,杨老师,你明显是一气憋成。”“呵呵,我是连憋带呵而成之,或曰,连滚带爬式演奏法。”

“教育,就是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我学会看五线谱,得益于杨老师的点拨。杨老师即便是随意的零星的指点,也会下意识地运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处于愤悱状态。杨老师常会以提问的方式让我自己去理解乐理知识:“在F大调中,咪升半音,音高就成了4,那为什么不把3直接标在4所在的音位上?”我想了想:“因为4也需要升半音,如果把3标在4的位置上,3就变成5了。”虽然问题不算难,但杨老师仍然几乎是本能地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呃!对啦!完全正确!”象在课堂上一样,每当别人给出他所期望的答案,杨老师总是慷慨给予赞扬声。杨老师在教育上倾注的热情和展现的才能,是众所公认的。基于一定教学理念的多年教学实践与思考,使得他的教学几乎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有一次,杨老师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因为不想背书本上的定义,又没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事实上,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抽象而本质的问题(几年的教龄,也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深度思考)。其时,我已经教书三年多,又刚从教育学院进修回校不久,他的提问令我内心顿感羞愧。“教育,就是创设一种学习情境!”见我为难,杨老师语调有力地阐明他的观点。之前,或许在教科书上见过类似的观点,但都不曾引起过共鸣,在那个阶段的那个时节,经杨老师一点,如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个概括性的论断内涵极其丰富,对我往后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似的深刻影响是陆玉楷老师推荐我看的一篇文章,作者强调: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其观点的本质与杨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相通的。这样的话语,直至今天仍然能够在我脑海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这是一首难得的好作品” 不知从何时起,杨老师逐渐就放弃了艰难耗时的古典吉他练习,而转向吉他弹唱——杨老师算是扬长避短最后选择了简单的、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不再为复杂的指法和艰难的技巧烦恼。那排低矮的平房就再次回荡着杨老师的浑厚的歌声,而我的宿舍则成了宾中西北角同事们及朋友们棋琴酒之结合部。周末,每当夜深人尽,不得不曲终人散的时候,杨老师他们几个就会在蚊香缭绕的青烟中意犹未尽的站起来,看着满地的烟头:“呵呵,不好意思啊。”拎起吉他,伸伸僵硬的腰板,离去。某晚,记得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杨老师又拎着他那把多姿多彩的吉他兴冲冲地跨进我屋里:“喂,我改编了一首台湾民谣,变成两个声部,我们来试试。”“什么曲子?拿谱子来看看。”“刘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这曲你一定熟悉。去把陆其集叫过来,让他吹口琴的间奏部分。”“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淅沥沥下个不停......,原唱有些忧愁,我们不要太多这种情绪。”杨老师强调。几番尝试和调整之后,杨老师在增加的第二声部中为这首小调歌曲加入了几个大调和弦和乐句,淡化了原曲中浓厚的迷惘和惆怅情绪,使之变得富有力量感和带有希望感。 偶尔,杨老师会把他的那个尘封多年的小号翻找出来,先用水龙头冲一冲号嘴,然后,叉开双腿,挺胸抬头,鼓起腮帮,号口昂起,直指夜空,酝酿须臾,便听到一串激昂的金属呼啸声划破寂寥的长空:“||56 17 65 7 ||7--———||…67 17 67 6 ||5——||……”往往,就在你也感到血脉贲张急切期待杨老师直刺云霄的第二箭离弦出鞘的时刻,那不争气的小号却变成了呜咽的哀鸣......,最后,只听到“噗噗噗”的喷气声。“不行啦,不行啦,好久不吹了。”杨老师脸上难掩歉意,捏起放在一只小碗中的香烟,狠狠的吸上几口,抛手,掷出门外。 有一段时间,杨老师特别喜欢自弹自唱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的主题曲《月亮之歌》。他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现代流行歌曲中,没有几首是抒写个人内心情感而又真实自然、令人感动的作品,大多都是写群体意识,表决心、爱国爱民塑造高大上虚假形象,做应景文章。稍微好一点的,就是写思乡之情失恋之苦,多数扭捏作态装腔作势,或是哭哭啼啼,虚情假意,令人生厌。”杨老师认为《月亮之歌》是难得的好作品,并且很欣赏原唱许丽鹃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许丽鹃的歌声中带有淡淡的伤感,浓郁的惆怅情绪和深深的思恋之情。那段时间,当我从教室辅导学生下课回来,在黑暗中独自穿过四方塘边那条小路,走到大榕树脚下,常常就能听到杨老师的《月亮之歌》在夜色中传来。月光静静的洒落在那排低矮的平房上,杨老师那孤寂然而充满宽容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歌声在黑沉沉的树影中弥漫......而我总是默默推开自己宿舍的门,望着窗外布满青苔的残墙断壁,在黑暗中孤坐良久,直至那沉郁的歌声在夜色中渐渐消逝......

而今,那把伴随我多年的红棉牌吉他还在,可斯人已逝,即便有心在《月光》中与你合奏一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已不再可能。往事如烟,不思量,自难忘。离开故乡多年的我静坐窗前,凝视着伴随自己多年的这把红棉吉他,睹物思人,思绪难平,一段曲调苍凉而忧伤的古典吉他旋律溪流一般涌上我心头:百年以前,右目失明的西班牙古典吉他作曲家泰雷加只身来到格拉纳达王国古都游历。黄昏时分,作曲家眺望夕阳下的王宫遗址,遥想往昔的山河岁月,感慨万千,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古典吉他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此刻,窗外千年未变的月光正透过窗口落在尘封已久的吉他上,这首不朽杰作那悠远绵长的旋律顷刻间如潮水一般弥漫了我整个身心…… 宾阳中学原146班 郑之向2015年深秋于邕城 (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87 投诉

已有5位小伙伴点赞了哟!
2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若屐若梨
创作 8 粉丝 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

收藏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