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26日 2015

“真空妙有”中道观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享有“释迦第二”盛誉。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评价,因为他既是大乘佛教集大成者,又以开创性思维,阐述了经藏中蕴而未言的甚深义理。 其核心内容为“真空妙有”中道,并由此创立了彪炳千古的大乘佛教义学。

所谓“真空”,就是真实的性空。"空"和"有"相对,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没有不变和单独存在的主体。 因此,被称为某事某物的,无非是个叫法,也可称之为假名,其本体都是“空”。 如叫做“某甲”这个人,其实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和合。“某甲”只是这些和合元素的一个方便叫法,一旦缘尽死亡,"四大"分离,假名立刻便失去活着时的意义了。 即使假名尚存期间,这个和合而成的“某甲”也是刹那变化,不断生灭的,下一秒的“某甲”和上一秒的“某甲”性质上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无时不刻在生来死去,新旧细胞新陈代谢,永不停歇,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妙有”,就是在实际生命中,必须承认和合的万事万物存在。 因为假名安立的“某甲”又的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空并不等于无。 正是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空性,才能显现出无穷无尽、包罗万象的时空组合,即所谓“万法诸相”。 “某甲”即千差万别显现中的一种,种种千差万别恰恰又印证着万法本体的真空。

所谓“中道”,即本体虽然真空,但并不妨碍妙有,只有妙有才能显现真空。这样的“真空妙有”中道思想才是万法实相。 因此,龙树在《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一些众生不了解这一点,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总不能看清万法实相。

如何破除执著空有两个极端,龙树提出了“八不”学说。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不生不灭

实体上看:一切色相都是缘生缘灭所产生的虚妄之相。缘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既然万法诸相幻空,就谈不上生,而不生则谈不上灭,所以是“不生不灭”。生灭只是假名生,假名灭,是我们凡夫的妄觉。

举一个“空”的例子:南唐中主李璟邀请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共赏牡丹花,文益即兴赋诗:“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借以警示作为君王的李璟不要沉溺于眼前繁华,“三春去后诸芳尽”,要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按照佛教说法,不但花谢叶落时著空,花繁叶茂时亦依缘而存,幻生幻灭的。君不见“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随着时间、条件变化,即使荒冢也会化为乌有,因为被称为荒冢的坟墓也仅仅是个假名,世界万法本来皆空。

“中道”上看:生不是独立的生,灭不是独立的灭;离生无灭,离灭无生;生由灭而有,故生无自性,灭由生而有,故亦无自性。 生灭既无自性,则所谓缘生缘灭,其本质上即不生不灭。 有的人虽然口头上也承认“不生不灭”,但却把灭说成不生,把生说成不灭,故要么偏向于不生一边,要么偏向于不灭一边,前后难以贯通为“中道”。

不常不断

思维上看:因为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不是执著“常”,就是执著“断”。

执常,就是执著一切事相存在的事实。认为这些相都是恒常不变的,既有“常”,又有“我”,这样就具备了追求价值。 如果目的达不到,便会陷入无限苦恼之中。

执断,就是错误地认为既然一切法都不是永恒存在,“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死了就一了百了。 所以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尽情享受人生,吃喝玩乐、恣意挥霍,无所不为,不计后果,当然更不相信因果。

这两种人都是烦恼的始作俑者,他们不明白一切万物的生命都是生生不息的。 人死了会再生,只不过是转变了一种形式而已;草枯了也会再生长,会不断地繁衍下去。也就是说:不生不灭中有生灭不息的现象产生,而生灭不息中也有不生不灭的恒长性存在,这就是宇宙事实的真相。

不一不异

空间上看:外境千奇百怪,但无论“相”如何变化,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如万花筒里的图案千变万化,是“不一”。 其本体是有数的那几种图案,这就是“不异”。

再如,孙悟空本相是一只猴子,是“不异”;它有七十二般变化,是“不一”,。 “不异”不变,讲的是本体;“不一”多姿多彩,说的是外在相。 若悟通“不一不异”,就能明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道理,多和少本质上并无差别。

不来不去

时间上看: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万法因缘而生,随缘而散。来的时候,并没从一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去一个什么地方。 众生所看到的有来、有去不过是一种幻相。

不来不去的观点可以举一个例子: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曰:“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此偈点明了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忌讳的就是不明事理,追来求去,著相修行,这样很难有所成就。 只有由有念而入无念,从事念而入理念,才能契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的念佛三昧境界。

此时除心之外,若还有一物,即是妄见。念佛往生本属心往生。心遍一切处,哪有来去理? 虽然在事相上并不否认西方极乐世界和接引佛菩萨。但一切“相”是离不开一念心性的,包括虚空、法界、佛土、众生等都是一念心性妄动而生起的幻觉。

相虽幻,但不可坏,否则便落入“恶取空”之偏见。 其真相如何表述?中观认为:亦有、亦无,非空、非有。

综上所述,生灭、常断、来去、一异这四组对立概念,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 那么,如若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否定了知识上存在的二元对立性,达到了最原始的那个统一,是不是就彰显了空性真理?……

制作:张子军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590 投诉
佛学篇
本专集共有 19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元亨利贞
创作 190 粉丝 1162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9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