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海淀有一家“莫斯科餐厅”,不知圈内有多少人知晓?或有多少人曾光顾? 其实,在北京称呼“莫斯科餐厅”的,可以肯定都是外乡人。京城的百姓都管它叫“老莫餐厅”。固然,能与“莫斯科”沾边的,不言而喻它具有前苏联的血统。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自然,首都的许多建筑或多或少的就有了苏联的风格。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市请苏联中央设计院参照了列宁格勒旧沙俄海军总部大厦的样式,在海淀选址建设苏联展览馆,用以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成就。施工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中央展厅、剧场、影院、餐厅、宾馆的建筑组群,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苏联展览馆”五个大字。而“老莫餐厅”就是建筑群中其中之一。
五十年代末,中苏交恶,苏联展览馆遂改名为“北京展览馆”,“莫斯科餐厅”也改作“展览馆餐厅”。然而,“老莫情结”并非能随意挥之即去,北京人依旧喜爱“老莫餐厅”。 第一次光顾“老莫餐厅”,是在2002年深秋一次从蓟北长城返京的时候。在长城沿线十数日的餐风宿露,回到京城的那一阵子,我的模样就像个盲流。京城的友人帮我安排好住处,洗漱完毕,说带我去一个好地方开开洋荤。老实说,当听到说要去一个什么“老莫”,我猜想不过就是个有点名堂的大排档而已。对于多日不闻肉味儿的我来说,只要能酒足饭饱,即可满足。
驱车进入了北展的大院,我才开始感觉这次赴宴非同一般。夜色晶莹,群星闪烁,高大的白杨树被晚风吹拂得婆娑起舞。穿着时髦的男女在北展群落的影院、剧场、宾馆和餐厅流连,悠扬的乐曲穿过夜空随风飘动,这与我在深壑山谷里的情景有着天壤之别,一种强烈的时空反差,恍如隔世。
来到“老莫”的门口。穿过六根圆柱顶起的拱型通道高大的门厅和过道,进入了用餐大厅,四根粗壮的青铜雕花立柱撑起了高大宽畅的葵花造型房顶,巨大的空间下一排排白布圆桌、方桌和条型桌井然有序的排列着,让人感觉好像不是走进一个餐厅,而是一个国宴会堂。建筑格调雄伟、高尚、威严,具有史诗般的意蕴,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人走在里面,被巨大的空间淹没了踪迹,像是飘浮在波罗的海里的一叶小帆。播音器里面传来了轻盈的俄罗斯乐曲,气氛优雅、温馨。 朋友给我点了俄罗斯大排、鱼子酱、伏尔加、沙拉、草霉、红菜汤、牛油面包等一大堆东西,也不管我是否合口味,真的权当开回洋荤,领略正宗的俄罗斯大餐。

填饱了饥饿的肚子,我开始认真地观赏这座精美的殿堂。尽管同是砖石结构,古长城所透出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智慧和力量,而“老莫”所展现的,则是一个浓缩了俄罗斯文化精粹的史诗艺术风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而当这种底蕴演绎成为一种国家生产力和民族创造力的时候,这个民族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今中外,盖莫如此。 打那回起,每当我去东北或华北的长城,返程路过北京时,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北展大院走走,到“老莫”坐坐。没有别的,就是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