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Erlebnistag Luzern 中国文化体验日
瑞士交通博物馆,位于明媚秀丽古城--卢塞恩湖畔,是全欧洲最大的、展品最丰富的交通博物馆。9月20日体验中国文化活动日在博物馆的二楼举行,活动内容包括:太极表演,中医答疑,古筝、二胡演奏,学习中文,练习书法,中国图片展,中国民族服装风,抽奖活动.......等等。
此项活动是由China-Switzerland Connection, Carli Oliver Beeli 先生组织安排的。
让我们一起去亲身感受这场文化的饕餮盛宴,领略瑞士人演绎的中国文化,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回顾欧洲的历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欧洲,(中国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曾长时间流行“中国风”“中国热”。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种时尚的“中国风"流行于当时整个欧洲的上流社会,并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最受欢迎的学汉语写汉字展台。

欧洲是文艺复兴的源头,长久以来,欧洲人守着对灿烂历史文化引以为傲,对东方文化一直兴致不高。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欧洲掀起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常常在欧洲书籍,杂志,电影海报等印刷品或者服饰衣衫上频频出现。年轻人更喜欢在胳膊上,肩膀上或后背刺上汉字作为装饰。

看!来会场学汉字的父母及孩子们,他们把德文名或英国名译成汉语,并把它当作艺术品写下来,带回家装饰起来,这是一件很时尚的事儿。

在欧洲人眼里会写汉字的中国人都是艺术家书法家,如果手把手教外国人写汉字,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他们会很快成为汉字书写艺术家的。这比教他们汉语发音要容易的多。

中国人喜欢把“福”倒着写,而大岁数欧洲人喜欢把写好的汉字倒着放,中国人考虑过汉字结构的美学去寻求美感,而西方人考虑的是力学问题。寻求形像结构的安全感,然后才是美感,对他们来说:倒过来的汉字更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感。

中国乐器---古筝、二胡表演

太极拳,太极剑、古筝的古典神韵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亦柔亦刚,变化无常, 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及优美的动作,配合现场的古筝表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古朴典雅的意境,使老外亲身体验到高深的中国文化魅力。

中医--中药、针灸展示,及现场中医咨询

中医学从先秦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得以传承发展,其浓厚的人文文化色彩和自然科学技术内涵,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多学科的智慧结晶。它吸引众多欧洲人的目光,而当地外国人学中医在欧洲己成为一种新的风潮。

中医医学里的阴阳学说,在欧洲己被广泛运用于解释自然、生命的一切事物,成为一种普遍性理论被大家认同、接受。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最早认识到的宇宙间的定律。多数人认为中医药在欧洲发展的优势是强调整体性治疗,对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效果好。他们会在西医疗效不佳或久治不愈或病后调养的情况下选择中医。

事实上中医能在海外赢得尊重,打开局面,靠的就是在抑郁症、疼痛、风湿病、椎间盘突出、慢性肠胃病、皮肤病、妇科杂症等病症上的显著疗效。欧洲人的观点很简单:既然这些病症西医无能为力,中医却有效,为什么不用?

有些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就是时代的差别,而没有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那些想要否定中医的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一个否定,那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何得到体会。

“中国文化热”归根结底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无论是越来越多的自费去欧洲的中国游客、还是去欧洲落户的中国企业,庞大的中国市场的诱惑力,都让欧洲人越来越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

百年烟云,沧海一粟。今天,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文化与政治版图将会被重新改写,东西方文明将重新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也可以让我们走出长期困扰的“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二元对峙的思维困境,同时我们可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中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编辑整理/ 冰谷 22/09/2015 Zürich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