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 作者:如如 据说,念楼主人有闲印两枚,一曰“青灯有味”,另一曰“依然有味是青灯”。真是荧荧然,心有戚戚。 读唐诗百家全集,偶遇“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便知这青灯之味的出处原是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师范毕业那年,恩师曾赠一联,“读书原有福,饮酒亦须才”。不喜饮酒,然知读书确是有福之事。而最大的福气该是这青灯荧荧的夜读最见境了。秋雨之夜,冬雪之夜,光想想,便也足够佳趣。这时节,溽暑难捱,虫鸣蝉噪,热腾腾,沸了似地煮,哪有读书之趣?三国时,有叫魏遇的人,说“三余”读书最是妙的了。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人张潮则独独说,“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如此看来,于真正喜读之人,无论春秋冬夏,夜昼星辰,都是清淡有味,时时之乐也。唐时文宗李昂亦曾联句柳公权,“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我亦是爱夏日长,青灯有味是书时。 旷世灵犀,倾心相与。漫漫长夜,一寂青灯下,能与古人如此这般,怎说不妙。其实所谓冬宜读,概或因冬是清净无扰的,更广袤更宁谧更趋于一种心灵的诉求。寂,是读书之境。然则,心境入冬,溽暑奈何?恐怕人最难说服的是自己的心灵。灯,也未必是青色,然味道却是清寂的。有灯相伴,有书为偶,怀抱长夜,如此美好熨帖。 《宋稗类钞》中有记载,说古人读书,“必先几案洁净,”足见读书之庄重之虔敬。心底里喜欢这样的姿态。是庄重和虔敬本身,让人肃然起敬。但很不喜欢悬梁刺股之艰,读书乃最大的乐事,何故要如此这般干戈大动?为名利所累,趣味全失。想想也是,古人如陶翁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此得读书之要旨,得读书之大乐的,能有几人?也有读书读得特别浪漫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只是这浪漫是可遇不可求。我等俗人,孑孑然自读才更觉稳妥和惬意。儿时母亲的一杯豆奶,年轻时爱人的一杯咖啡,中年时自己的一杯淡茶,轻轻一呷,便随意把自己扔在汉字里。这样裹挟在言辞之中的游走,并不见真实人生里的尴尬难捱和人声嘈杂。倘若有幸,得遇怦然心动,自是疏络五脏,澡雪神经。一方畛域,可以史海钩沉,可以中西对撞,可以诗词行吟,可以文赋慢品……惟有忘掉自己,才是更深层次的韵味无穷。这样的凝神遐思中,感觉的触角才更能接近生命的本质,才更能和那些含而不露的深埋的一些根须会知,才能更真实地聆听点什么,哪怕是自己孱弱的声音。如一尾深潜独欢的鱼,搭乘夜的航船,顺着清清水路,抵达心之故乡…… 读书有福也有累,或者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似乎总有不知源自何处的耳语:总在前方不远处,一片缀满青果的梅林正郁郁而葱。 合眼片刻,窗外夏虫正唧唧复鸣鸣,在夜里窈窕成原创的小夜曲……突然幻觉无数,纵驰的马儿被驼铃轻解,静静地牵入皓空长夜。黄花被孤寂软泡,洇染着开,心又被折成长短句,平平仄仄地跳跃。恍如又游进白石老人的画里,静卧成一只清透的虾…… 幸甚至哉,仿佛已经把自己种植在这夜里,有发芽的声音,有拔节的声音,开着的是这青灯般的盈盈光靥。 2010-7-28晚临屏
展开阅读全文